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之中创作了无数经典音乐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当属钢琴套曲《四季》,这部以俄罗斯民族风俗为脚本,用以描写一年之中十二月的音乐小品,以其独特、清新的俄罗斯风格在众多的钢琴作品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分析此套作品集中的十二月--圣诞节的曲式、结构、体裁以及节奏、声部、层次等,呈现出清晰的俄罗斯传统圣诞节的场景。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 艺术形象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了众多传世佳作,其中钢琴套曲《四季》则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小品集。1876年应《小说家》杂志编辑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贝纳德邀约,柴科夫斯基为杂志副刊创作一套描写1876年12个月份的音乐小品。与此同时,贝纳德从俄国诗歌中选出了12首适合每个月份的诗歌来应对。因此,在《四季》钢琴曲集中每首作品的曲谱上不仅都附标题,还附有短诗一首。
对于此次邀约,柴科夫斯基显得非常高兴,在他给贝纳德的回信中写道:“敬爱的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您的信已收到,非常感谢您愿意付如此优厚稿费的盛情,我会尽量使您满意,不为此事丢脸。不久我将寄去一首乐曲,或许是两三首,若不发生意外,工作将会顺利进行,最近我很愿意写钢琴曲。您指示的标题将全部保留。”由此可见,这次机会给了热爱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能够将心中对于俄罗斯民族的热爱之情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正如柴科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所写的一样,他将俄罗斯称为母亲,“我热爱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习俗、俄罗斯人的美丽面容…”(摘自《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第202-203页)
此套作品中除6月、11月以外,柴科夫斯基为每个月份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主题,来凸显俄罗斯每个月份的风俗民情。当我们欣赏此套作品的时候,其音乐形象犹如一幅幅画满俄罗斯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清晰的展示出俄罗斯的风景、生活以及节日庆典。
十二月《圣诞节》作为整部作品的完结篇,给了整部作品一个平静、温馨的结尾。虽然在标题上采用茹科夫斯基的诗句:圣诞之夜,姑娘脱掉靴子,在午夜祈祷!但在曲目中则描写的是另一番景象
当我们今天弹奏这部套曲的时候,虽然通过标题能够知道每一部作品的大概内容,但如果对俄罗斯不够了解,想来也只能演奏出这部作品的皮毛而已。
一、艺术创作的生活背景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圣诞节,对于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俄罗斯来说,也许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对于众多的俄罗斯人民来说,每年的1月7日,才是一年之中最为神圣的一天。自从1582年格雷戈里十二世改革儒略历以来,东正教和天主教历法的差别一直存在。当1918年,列宁宣布俄罗斯应与世界别的地方同步时,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别已有13天了,是史上最长的时差,就如十月革命在现代日历中式在十一月而非十月一般。所以,这才是柴可夫斯基笔下真正的圣诞节。
二、通俗、亲切的.圆舞曲体裁
圣诞节是个团聚的节日,因此柴科夫斯基选择圆舞曲这种十九世纪最为流行的形式来表现节日的幸福与欢乐的核心主题,平凡的圆舞曲体裁使圣诞节的音乐形象显得更为亲切和通俗,很容易的令人联想到城市中的节日气氛,随处可见的小松树,玩耍的儿童,相互问候、馈赠礼物的大人。
在曲式的安排上,柴科夫斯基运用了回旋曲式的ABACAB结构,其中A段采用圆舞曲,节奏平稳、歌唱;B段音乐逐渐明朗,节奏紧凑,进而使气氛热烈起来;而C段音乐转向和蔼,仿佛人们相互问候交谈;短暂的交谈过后,又回到了舞会时刻,尾声狂欢后以轻巧的和弦结束。
三、特殊节奏的旋律线
值得一提的是柴科夫斯基选择了用二拍子来創作主旋律,并将短小的小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八小节的长句。主旋律始于第二拍,是一个弱起的旋律,2+2+4的结构逐步上行,将句子推入一个小的情绪点,虽然只有八小节,但其中作曲家用到了渐慢、回原速来强调句子中的语气,一问一答之间,仿佛是一位老者在讲述节日的传统。在接下来的八小节中,同样运用了2+2+4的结构,与前面一句不同,这一句采用的是下行的进行方式,并在后四个小节中呼应了开头四小节的问句。短短十六小节的旋律,如同俄罗斯的语言一样,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都是长而复杂的,但一个完整的句子则是由这些复杂的单词组成,因此俄语中的句子总会显得长一些,而俄罗斯的音乐特征也就如同他们的语言一样,复杂而悠长。而此时左手始终围绕着主和弦,用轻快的三拍子伴奏清晰的表现出圆舞曲的节奏特征。
第二句中主旋律的延伸将作品展开,在四个小节中相同的节奏强调着节日的问候,并逐渐转变为八分音符组成的重复句,将旋律扩展并为进入下一段新的场景作出铺垫。
四、多声部的对话
中段标题为三重奏,以复调式的旋律进行表现出在这个俄罗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相互的问候。本段三重奏中对话部分由高、中、低三个声部组成,它们相互交替,也相互融合在一起。第一个呈现出的是中声部的旋律,在正拍上出现的旋律,打破了以往总是弱起的规律,而节奏型上则与上一段的结尾相同,自然而然的接过上一段结尾下行的旋律,过渡到了E大调。高声部则延续了主旋律的二拍子节奏作为开始,并一直将强音提前,去营造一种倾听的效果,只有在句子的末端才接过中声部的句子,仿佛是谈话中的附和之声;只有低声部一直都以长音慢慢下行,充当着听众的角色。
谱例2:
中段的第二句同样是八个小节,中声部和高声部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强有力的和弦,而低声部则出现了旋律中的动机,似乎在这一句中三个声部都达成了共识,有了共同的话题,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将谈话推入了一个小的高潮部分。而随后的第三句则是回到了中段第一句的旋律,各个声部又回到自己的角色,继续交谈。
中段第四句中是整个谈话的延伸及过渡,此时的中声部已经从单旋律转变为双音,进而演变为和弦,而高声部则是逐步上升,将短小的句子(2+2结构)重复并渐快后,演变为一段华彩,将曲目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回归,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欢快的节日圆舞曲。
结束段中同样采用多声部来展现节日的欢腾,与中段不同,此时的乐曲已经到达了高潮部分。每一个声部都显得异常兴奋,高声部虽然演奏者主旋律的短句,但有了低声部的衬托和推动,使得高声部自然而然的步入辉煌,八个小节之后,高声部的主旋律以高八度的方式模进,更是加强了节日欢腾的氛围。而随之而来的下行琶音,将原本辉煌的情绪逐步化解,像狂欢过后的人们,虽然疲惫,但始终难掩内心的激动,只有慢慢的离开,渐行渐远。
回顾整首作品,柴科夫斯基展示给我们了一个层次丰富,角色多样的俄罗斯圣诞节场景,犹如一幅画卷,将节日的愉快,家人的问候,乃至最后的狂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柴科夫斯基不仅透过作品传递出他对于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也将俄罗斯的文化、习俗、通过音乐的描绘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勒·波利亚科娃著. 陈锦译.柴科夫斯基的《四季》.1957年6月 第一版
[2]赵屏国 编著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M].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汤元龙编.柴科夫斯基四季(作品37钢琴)[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中心)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 艺术形象
柴科夫斯基作为俄罗斯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了众多传世佳作,其中钢琴套曲《四季》则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小品集。1876年应《小说家》杂志编辑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贝纳德邀约,柴科夫斯基为杂志副刊创作一套描写1876年12个月份的音乐小品。与此同时,贝纳德从俄国诗歌中选出了12首适合每个月份的诗歌来应对。因此,在《四季》钢琴曲集中每首作品的曲谱上不仅都附标题,还附有短诗一首。
对于此次邀约,柴科夫斯基显得非常高兴,在他给贝纳德的回信中写道:“敬爱的尼古拉·马特费耶维奇!您的信已收到,非常感谢您愿意付如此优厚稿费的盛情,我会尽量使您满意,不为此事丢脸。不久我将寄去一首乐曲,或许是两三首,若不发生意外,工作将会顺利进行,最近我很愿意写钢琴曲。您指示的标题将全部保留。”由此可见,这次机会给了热爱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能够将心中对于俄罗斯民族的热爱之情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正如柴科夫斯基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所写的一样,他将俄罗斯称为母亲,“我热爱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习俗、俄罗斯人的美丽面容…”(摘自《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第202-203页)
此套作品中除6月、11月以外,柴科夫斯基为每个月份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主题,来凸显俄罗斯每个月份的风俗民情。当我们欣赏此套作品的时候,其音乐形象犹如一幅幅画满俄罗斯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清晰的展示出俄罗斯的风景、生活以及节日庆典。
十二月《圣诞节》作为整部作品的完结篇,给了整部作品一个平静、温馨的结尾。虽然在标题上采用茹科夫斯基的诗句:圣诞之夜,姑娘脱掉靴子,在午夜祈祷!但在曲目中则描写的是另一番景象
当我们今天弹奏这部套曲的时候,虽然通过标题能够知道每一部作品的大概内容,但如果对俄罗斯不够了解,想来也只能演奏出这部作品的皮毛而已。
一、艺术创作的生活背景
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圣诞节,对于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俄罗斯来说,也许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重要。对于众多的俄罗斯人民来说,每年的1月7日,才是一年之中最为神圣的一天。自从1582年格雷戈里十二世改革儒略历以来,东正教和天主教历法的差别一直存在。当1918年,列宁宣布俄罗斯应与世界别的地方同步时,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别已有13天了,是史上最长的时差,就如十月革命在现代日历中式在十一月而非十月一般。所以,这才是柴可夫斯基笔下真正的圣诞节。
二、通俗、亲切的.圆舞曲体裁
圣诞节是个团聚的节日,因此柴科夫斯基选择圆舞曲这种十九世纪最为流行的形式来表现节日的幸福与欢乐的核心主题,平凡的圆舞曲体裁使圣诞节的音乐形象显得更为亲切和通俗,很容易的令人联想到城市中的节日气氛,随处可见的小松树,玩耍的儿童,相互问候、馈赠礼物的大人。
在曲式的安排上,柴科夫斯基运用了回旋曲式的ABACAB结构,其中A段采用圆舞曲,节奏平稳、歌唱;B段音乐逐渐明朗,节奏紧凑,进而使气氛热烈起来;而C段音乐转向和蔼,仿佛人们相互问候交谈;短暂的交谈过后,又回到了舞会时刻,尾声狂欢后以轻巧的和弦结束。
三、特殊节奏的旋律线
值得一提的是柴科夫斯基选择了用二拍子来創作主旋律,并将短小的小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八小节的长句。主旋律始于第二拍,是一个弱起的旋律,2+2+4的结构逐步上行,将句子推入一个小的情绪点,虽然只有八小节,但其中作曲家用到了渐慢、回原速来强调句子中的语气,一问一答之间,仿佛是一位老者在讲述节日的传统。在接下来的八小节中,同样运用了2+2+4的结构,与前面一句不同,这一句采用的是下行的进行方式,并在后四个小节中呼应了开头四小节的问句。短短十六小节的旋律,如同俄罗斯的语言一样,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都是长而复杂的,但一个完整的句子则是由这些复杂的单词组成,因此俄语中的句子总会显得长一些,而俄罗斯的音乐特征也就如同他们的语言一样,复杂而悠长。而此时左手始终围绕着主和弦,用轻快的三拍子伴奏清晰的表现出圆舞曲的节奏特征。
第二句中主旋律的延伸将作品展开,在四个小节中相同的节奏强调着节日的问候,并逐渐转变为八分音符组成的重复句,将旋律扩展并为进入下一段新的场景作出铺垫。
四、多声部的对话
中段标题为三重奏,以复调式的旋律进行表现出在这个俄罗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相互的问候。本段三重奏中对话部分由高、中、低三个声部组成,它们相互交替,也相互融合在一起。第一个呈现出的是中声部的旋律,在正拍上出现的旋律,打破了以往总是弱起的规律,而节奏型上则与上一段的结尾相同,自然而然的接过上一段结尾下行的旋律,过渡到了E大调。高声部则延续了主旋律的二拍子节奏作为开始,并一直将强音提前,去营造一种倾听的效果,只有在句子的末端才接过中声部的句子,仿佛是谈话中的附和之声;只有低声部一直都以长音慢慢下行,充当着听众的角色。
谱例2:
中段的第二句同样是八个小节,中声部和高声部融合在一起,变成了强有力的和弦,而低声部则出现了旋律中的动机,似乎在这一句中三个声部都达成了共识,有了共同的话题,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将谈话推入了一个小的高潮部分。而随后的第三句则是回到了中段第一句的旋律,各个声部又回到自己的角色,继续交谈。
中段第四句中是整个谈话的延伸及过渡,此时的中声部已经从单旋律转变为双音,进而演变为和弦,而高声部则是逐步上升,将短小的句子(2+2结构)重复并渐快后,演变为一段华彩,将曲目推向高潮。随着音乐的回归,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欢快的节日圆舞曲。
结束段中同样采用多声部来展现节日的欢腾,与中段不同,此时的乐曲已经到达了高潮部分。每一个声部都显得异常兴奋,高声部虽然演奏者主旋律的短句,但有了低声部的衬托和推动,使得高声部自然而然的步入辉煌,八个小节之后,高声部的主旋律以高八度的方式模进,更是加强了节日欢腾的氛围。而随之而来的下行琶音,将原本辉煌的情绪逐步化解,像狂欢过后的人们,虽然疲惫,但始终难掩内心的激动,只有慢慢的离开,渐行渐远。
回顾整首作品,柴科夫斯基展示给我们了一个层次丰富,角色多样的俄罗斯圣诞节场景,犹如一幅画卷,将节日的愉快,家人的问候,乃至最后的狂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柴科夫斯基不仅透过作品传递出他对于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也将俄罗斯的文化、习俗、通过音乐的描绘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勒·波利亚科娃著. 陈锦译.柴科夫斯基的《四季》.1957年6月 第一版
[2]赵屏国 编著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M].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汤元龙编.柴科夫斯基四季(作品37钢琴)[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