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过秋天的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秋天这个季节,麦香飘过记忆,飘过屋舍,风中浓浓的烟火气息就将记忆滋养放飞。记忆中,秋收是一道风景,是一幅画。秋风拽着我的长发,扯着我的记忆,酸酸甜甜的滋味不时涌上心头。
  此时此刻,我想说点什么,却又无法说些什么。
  锋利的麦芒总刺向我的喉咙。
  民以食为天。在一个个金黄的季节,在一个个麦香的季节,我们渐渐远离饥饿的恓惶,远离贫穷的胁迫……
  人老一年,麦黄一时。一根烟的功夫,满山满洼的粮食都黄了。十来岁的二姐和比她小两岁的我,拿着父母亲用月光磨洗了千万遍的镰刀,紧跟在父母身后,钻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麦田里,开始童年的新生活。
  风呼啦啦地刮过,麦子缠绵相牵,唰啦唰啦地作响!天有时闷热的一丝风也没有。鸟雀和鸣蝉都懒得吱声。空荡荡的田野,只听见麦秸秆在镰刀经过时的咔嚓咔嚓,唰啦唰啦的迎接与告别声此起彼伏。终于还夹杂着耐不住酷暑和劳累的早已跪在地上的我的不时的祈求与叫喊的声音。
  “妈,吃瓜吧……大,吃瓜吧……”
  歇会也能消磨时间啊!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天地像个无穷大的蒸笼。多么渴望吃一口放在阴凉处的大西瓜。为了让西瓜冰凉爽口,有时我们会把西瓜藏在用水浸泡了一两天的稻草腰子口袋下。在嗓子干渴冒烟的时刻,西瓜凉爽可口,吃上几块定能解渴消暑,顿时神清气爽,觉得浑身也不冒汗了。
  自包产到户后,每年的秋天,我家的麦子总是收不完。到冬天来临,落上一两场雪了,才能哩哩啦啦地收拾完场活。因为我家的地在水磨沟山上,粮食黄得晚。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即使庄稼黄了,也缺人手。还有,即使麦捆子,豆挂子,拉到打麦场上摊好,一匹马拉着沉重的磙子,跑再快,一天也只能打一场。即使打完场,也得等风,等月亮。只有下山风来了才能扬场。等扬完场,粮食装进口袋,也是披星戴月归。
  每年都这样,农活总是干不完。
  有一年,天下雪了。冉家梁上的麦捆子全都被雪覆盖了。父母就用推板子将麦捆子上面的雪推掉,再用老扫帚把麦捆子上面的残留的雪尽可能扫干净。趁太阳还没升起时,用牛车拉回麦捆子。摊在还冻硬的场上。等太阳出来,泥土解冻,和着稀泥打场。即使庄稼有好收成,也根本做不到粒粒归仓。经过这样一番番折腾,麦子早都长芽了。我们也只能吃芽面。芽面馍又甜又黏,可做拉条子一点也不劲道。
  刚包产到户时,我们最盼望的都是今年有个好收成。再不喝玉米糊糊了,不吃清汤面片子,要有拉条子吃。吃一顿干饭,能将肚子填实。包产到户第一年,父亲就得了种粮大户的大奖,我家交了足足五千斤公粮。
  再后来我们姐妹们就是盼望着快点收完庄稼。只有这样父母才同意让我们去上学。
  其实那时候的我们上学是副业,放牛放羊是主业。我每天早上放完牛或羊,才去上学。冬天也一样,要给圈里的牛羊添草,有时要清理牛羊的粪便。寒来暑往,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最后一个到学校的。
  包产到户后,我也是家里的主劳力。每年春种秋收,我至少要请一个月的假。稚嫩的我们不懂得上学的意义,跟着迫不得已的父母熬起了日子。记得很清楚,二姐在上初三时,就辍学了。父亲说,没法子了。其实这样是给了我一个上学的机会。
  父親偏爱我,我长得瘦,像豆芽菜,人们都叫我尕猴子。知识改变命运,曾经读过初小的父亲怎能不明白呢?
  说实话,干个体力活,我们姐妹几个都是没得说。大姐虽然拄着双拐,但是做饭收拾屋子都很在行。我和二姐都当男孩子使。父亲今生唯一一次得奖,乡上给奖了二十条麻袋——备战袋。大麻袋能装四斗粮食,这种小麻袋,能装二斗粮。自此,我和二姐就能蚂蚁搬家运食粮了。起初两人抬一袋,后来一人背一袋。再后来就是扛大麻袋了。
  苦难总要磨砺每一个人。岁月洗尽铅华,我越来越渴望去上学,至少到学校去可以逃避繁重的劳动。
  九三年的秋天,我该上高中了。本来以为可以考个中专什么的,可是几年的复读,在兜兜转转中只丰厚了年岁。报考中专有岁数限定,上高中是唯一的出路。清楚地记得,为赶上报名,我从家——水磨沟,骑着老爸的永久牌自行车风风火火跑到西吉尔镇。把自行车放在王进才老师家。那时我马不停蹄,一路小跑。才跑完了十几公里路,还有二十多公里路。还好,坐上了去木垒县城的班车。那时因一心想报考省钱省时的中专,而错过了高中报考。
  眼前唯一补救的法子,只有去县教育局报名,也许有希望。可是,总是不遂人愿。班车到半道咬牙沟时就坏了。咬牙沟真得咬紧牙关,不能泄气。为了赶时间,情急之下,我和几名男同学,身手敏捷地扒上了路过的疾驰的手扶拖拉机……
  为了能早日收割完庄稼,为了能让我上高中,我们一家人更是起早贪黑。这年的秋收,我如愿以偿。仅耽误了几天的军训时间。
  麦香的季节,也是开学的季节。爸爸拣最肥的羊儿卖了。妈妈喂的那头肥猪,奶奶攒的鸡蛋,一样不少,能变钱的都变钱。我上初中时,爸爸就把耕地的老黄牛都卖了。这上高中,不知道亲爱的父亲又焦虑煎熬了多少个日夜?妹妹和弟弟也等着要学费和生活费……
  人生长的是日子,短的是苦难。往事,只能回味。
  风,干了记忆。一阵麦香,扑鼻而入,这浓郁的馨香,沁人心脾。思绪被这浓郁的风拽回来,我清楚地看到,黄澄澄的麦田就在眼前。轰隆隆的机器冒着浓烟,在田间挟起一阵阵尘土唱着凯歌,呼啸而过。划着一横一竖,或是转几个圈。不舍昼夜,写画着丰收的喜悦。
  老牛车吱扭吱扭的声音已在经年的尘土中悠悠远去。石磙子沉默在寂寞的墙角依稀可辨岁月的棱角。那浸满汗渍的背影在山路蜿蜒的拐角的尘土中渐行渐远……岁月啊流逝着,经年的往事却镶嵌在记忆的深处。儿时的老牛破车都不见了踪影。色彩斑斓的秋,焕然一新。联合收割机上高大的管子喷出的金灿灿的粮食,如水花洒落……在阳光的照射下,满眼都是风景。麦田美景如画,眼前闪着金灿灿的光亮……
  经历磨难,走过风雨,生命得以蜕变。如今生我养我的家乡新疆木垒县水磨沟村也享有“全国传统村落”“美丽宜居村庄”的称号。传统意义上的耕作收割与机械化革命的便捷都成了一种生命的迹象与符号。
  夕阳如浓墨韵染着乡村的秋。村庄炊烟袅袅,晚霞红透了村庄,温暖着每个人。倚着墙角围坐的老人们古铜色的脸在晚霞的辉映中都矜持着一个表情,乐呵呵的。苍桑岁月远去,幸福祥和的日子蒸蒸日上。人们红润的脸庞的每个皱褶里都堆满了幸福。绕膝撒欢的孩子蹦来跳去,不时地奶声奶气地叫着“爷爷……奶奶……”
  季节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交接更迭,快乐的日子就这样简单而耐人寻味。
  我的家已是破壁残垣,斜阳的余晖爱怜地照着老庄子。没有炊烟,没有灵性,没有生命的迹象。寂静的如一团死灰。一阵风抖落了矮墙上的尘土,那些带有父母亲体温的暖墙在风雨侵蚀中早已渐渐矮小。抚摸着一段段矮墙,犹如抱着父亲厚实的臂膀,泪水奔涌而出,任其轻轻地滑落脸颊……
  如今,农民过着欢乐殷实的日子。不交公粮。只要种粮食,就能领着粮食直补款。不想种粮,退耕还林,也有补贴款……有几个孩子还为生计发愁,有多少父母还劳神费力为孩子筹学费和书费?
  麦香的季节,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校园……
  麦香的季节,我的眼里盈满了泪……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一轮瘦小的月亮挂在窗棂间,月光照进来,好亮,却也好寂寞。冬天的月亮就是这样清冷。记得去年冬天的时候还忐忑不安,但那时却是幸福满满。  记忆中小时候看冬天的月亮时,就是害怕。因为那时最怕冬天睡觉前要上厕所,天越冷,月亮就显得格外的亮,星星也一闪一闪的,把天空点缀得深邃又高远。有时还有一两颗流星扫过天际,更会让人充满无限遐想。月亮照得对面的山越发的黑幽,枣树枝丫也黑黝黝的,像个老人的手臂。偶尔有几声猫
期刊
黑河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后被称为额济纳河,这是条季节性河流,现在冰封的冬天已经过去,它即将迎来春季放水的季节。在冬春的转换中,纤尘不染的天空,散发着阳光的香味,暖融的气息从冻结的旷野里醒动,狼心山周边的枯草即将被春风吹绿,饿了一冬的驼羔小白也将迎来一个水草丰美的牧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也是额济纳牧人们一年里最为忙碌的季节,过年、宰羊、接羔、挤奶、贴膘。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牧人们鼓足心气,用勤劳的双
期刊
绵延不息的窑火,在富川朝东水谷窑场熊熊燃烧。从燃烧中,涅槃重生,烧铸成水谷宋窑悠久厚重的陶瓷文化,烧铸成南岭瓷村的亮丽名片。这一切起源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蚌贝村水谷自然村后的一片总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岗地。如今,当你站在岗地,目之所及这里草木繁茂,藤蔓葳蕤,水泽土肥。而就在这片普通的土地上却遗存着一处宋代窑址。2015年经过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这里早在宋代就形成了以水谷村为中心的秀水、豪山、马
期刊
一  一滴驻足梅蕊的朝霞,伫立在溪水欢快的歌吟中,明显地触摸到了大地的神经。  暖烘烘的绿意,沿着热烈的视线,将自己辉煌的根深深地扎进诺言的种子里。普天之下,音乐之雨淅沥沥地下着无尽的春意。  作为雪的伴侣,把所有感动和金子似的生命献给燃烧。五千年的颂歌,在灵性而深邃、博大而智慧的氛围中,以独特的方式让诗人们静静呼吸。于是,历史尖封大门依次打开,千万里的绿意手捧鲜活的思想,让日子充满青春的活力。 
期刊
一座座草垛,金黄、干爽,就是人间烟火色;一座座草垛,层层叠叠,绵延不断,就是千家万户蒸蒸日上世代相传的不灭薪火。在那个偌大的俗世,有了它的存在,才有五谷香,菜根暖。  一、秧苗青青  “布谷、布谷”,布谷鸟成天无休止地叫着,父亲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一生独居的六爷却说“光棍好过,光棍好过”。  麦子收割后,老水牛耕完田,父亲放水泡田。水稻育种后,待长成郁郁葱葱的秧苗,可以移栽到水田里了。天刚麻
期刊
螺蛳,大多生长在江、河、湖泊之中,个体有大有小。生长在湖泊、池沼边缘上的螺蛳,如蜗牛般大小,老家人叫作“噜仑儿”。方言里的“田螺”指生长在田洼、沟渠里的螺蛳,像大海边捡拾到的海螺,螺体较大,肚子也大,可以当螺号来吹。那时,可羡慕邻家小朋友的一只螺号了,放嘴巴里一吹,“呜呜呜”直响,像古代有军情时发出的信号,又像将士出征时冲锋的号角。  五六岁时,一到傍晚,趁祖母干活不注意,脱下拖鞋,顾不得提起裤脚
期刊
一方池水,假山屹立,修竹青青,莲叶田田,锦鲤戏于喷泉中。午后,我夹着书在校园的“源池”畔漫步。  “源池”因其书有二十几个“源”字而得名,有书圣王羲之的,有虞世南的,有赵孟頫的……或体势紧密,或姿态朗逸,或形容典雅……令人不觉想起“源源不断”的词意。而此刻,阳光金色的手掌摩挲着不断喷涌的泉水,发散出七彩的光,犹如长虹饮涧,别有一番景致,使人对于古人“未雨何龙,不霁何虹”的佳句,又生发新的联想。  
期刊
一  春风自南国吹起,吹到北疆,是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的。便有海南岛上鲜花盛开,中原大地柳枝发芽,大兴安岭雪花飘舞的山河壮丽奇观。但是,一场疫情来得比春风早,比春风快。一时间匆忙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的行程和脚步。  我家当然不能例外。就从女儿引出话题吧。  女儿当是盼了许久,才盼到这个春节假期,于是买了好多年节物品,蔬菜、水果、熟食、拜年礼,甚至送给小外甥们的小围脖……总之,只差把整个东京汴梁城搬回来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庚子年的春节就到了。可这个春节,却显得格外不同。  在电视、电脑、手机上,我一直关注着武汉的疫情。不过当时我天真地认为富川山国离武汉十万八千里,山高皇帝远,疫神是不会光顾的。  老年临近,我们学校已经放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我带着我的儿子观生、外甥浩涵往返到新华、福利、江华写对联、卖对联。年集的摊位比较难找,必须起很早,我每天都五点起床,那时天还没亮,天际间闪烁着一些星斗。我开
期刊
对于究竟是该喜欢还是该不喜欢历史,我不知道。我只能真切地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历史,那生命的阅历和人生的过往。但我知道,我不喜欢教科书中的历史,因为它的久远、不真实性及不可触摸。  于我,明朝的历史却是个例外。明朝的那些事有些荒诞,也有几分可爱,更有几分悲凉与刻骨的痛。我之所以对明代的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在近600年前的明朝,发生在我的家乡岳阳的那些尚书们身上的,近于悲摧的过往。他们生前为治理国家劳心费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