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螺·栀子花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44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蛳,大多生长在江、河、湖泊之中,个体有大有小。生长在湖泊、池沼边缘上的螺蛳,如蜗牛般大小,老家人叫作“噜仑儿”。方言里的“田螺”指生长在田洼、沟渠里的螺蛳,像大海边捡拾到的海螺,螺体较大,肚子也大,可以当螺号来吹。那时,可羡慕邻家小朋友的一只螺号了,放嘴巴里一吹,“呜呜呜”直响,像古代有军情时发出的信号,又像将士出征时冲锋的号角。
  五六岁时,一到傍晚,趁祖母干活不注意,脱下拖鞋,顾不得提起裤脚,光着脚丫子,溜到河岸边摸螺蛳。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没过膝盖,波纹向水面四周散去,漾起的涟漪亲吻着我的腿弯弯,一阵阵酥麻酥麻的发痒,凉丝丝的。双手在青石板台阶下摸着,两眼贪婪地看着身边芦苇和杨树根上的螺蛳。“哎呀”“哎呀”,小手一阵钻心的疼痛,原来是一只大龙虾,可能觉得侵占了它的领地而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河水清澈,水中小鱼历历可数,调皮的小鱼儿游到东,游到西,偶尔撞一下我的腿,又亲吻一下我的脚丫,脚底痒痒的,心里也痒痒的。没多会儿,口袋里就装满了螺蛳,鼓鼓的。
  河岸的台阶上布满青苔,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掉进河里。一看到我们湿了的裤脚,祖母就知道我们到河边去玩了。她常用邻村某个孩子到河边玩溺水死亡的事来吓唬我们。后来,说多了,这一套不管用了,就编出河里“水猴子”的故事,河底有一只力大无穷的水猴子,小孩儿靠近河边,就会被它拖走。
  刚摸上来的螺蛳,表面黏,有层青苔,看起来脏脏的。圆盖紧贴着的膜片叫作厣,用手一碰,螺蛳便把身体收缩在壳里,并用厣将壳紧紧护住。养在深口的盆子里,滴上几滴油,让螺蛳把泥沙吐净,吃的时候才不碜牙。祖母拿老虎钳将螺蛳的尾部剪下一个小小的口子,剪口后的螺蛳煮熟后更容易入味,只轻轻一吸就进嘴啦。如果汤汁留得多一些,炒好浸在汁里隔一天再吃,更入味啦!咬下后边尖的部分,螺蛳肉软软的,螺蛳头又颇有嚼头。看着小山似的螺壳,心里面别提有多满足了。
  这小小的螺蛳肉,早已令诗人们回味无穷,思绪遐飞。南宋韩元吉作《食田螺》:“含浆与文蛤,未易较先后。吾生亦何为,甘此味岂厚。”民间还流传着“田螺姑娘”的故事,青年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厨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后来得知做饭的是田螺姑娘。现在,听到朋友们夸谁是勤劳善良的“田螺姑娘”,就觉得格外亲切。
  常坐在祖父划的船上,一起去捞河蚌。那专门制成的耙子,一耙子下去,随着污泥带上来的是河蚌,中间还夹着不少螺蛳。平日里,一家人通常吃不掉,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着。螺蛳稍少些,打鱼的人放出鸬鹚,去啄食河里面的小螺蛳,吸引了不少围观的孩子。有螺蛳的夏天,里下河人别提有多开心了。离家的这几年里,祖母用祖父留下来的道笼捕螺蛳,一个一个洗刷干净,放在冰箱里,积攒起来,给回去的我们吃。今年清明前,她也离开了我们,和祖父在天堂团聚去了。祖父会不会还像活着的时候,来一壶小酒,就着花生米,吸着祖母炒的螺蛳,念叨一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們那里把栀子花叫作栀花,方言“栀”读“季”,“季花,季花”,读着,读着,很长一段时间,错把栀子花当作了月季花。栀子花的花期说长也长,五六月份开花,一直到八月;说短也短,不似月季月月红,一年通常开一次花。
  宋代杨万里写栀子花:“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初冬季节,栀子花就开始孕育细小的花苞。老人们说,栀子花里藏着一方独特的世界,孕育越久的花苞,花朵开得越大,香味也越芬芳。栀子花的花瓣不及茉莉般婉约秀气,大大方方地绽放着。花开时节,花瓣儿仿佛是一块久经雕琢的翡翠,镶嵌在翠绿色的叶柄上。花芯吐出嫩黄色的花蕊,放眼望去,好似白色绸缎上点缀着黄色的丝线,又如黄莺的眼睛那般闪亮。
  而栀子花的香味比茉莉花更为浓烈、持久。栀子花开的季节,乡下的小姑娘们纷纷摘下一朵喷香的栀子花,戴在头上,插在发间,四处炫耀着,花美,人更美!小小子们也掐了个枝头,一会儿穿梭在田埂边的沟渠旁,一会儿直往家里跑,哪里顾得上赤着的脚呀。摘下一两朵,放在家里,养在花瓶里,空气中到处氤氲着栀子花的香气。村庄里满载着欢歌笑语,就像那首熟悉的《栀子花开》:“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假期回乡,坐在长途大巴里,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车厢里高温夹杂着一股子汗臭味,几个妇人在车里说着自己的家乡话,不停不休。坐在车里的人们聒噪不安,这时大巴司机的女人从中途递上来一盆栀子花。风吹过,空气中有栀子花的芬芳飘过,洗涤着盛夏的烦躁不安,人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而浓郁的栀子花香,也顿时让车里的空气清新了许多。
  季羡林在德国待了十一年,心心念念地想着燕园里面的那一株栀子花。他写道:“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成了中年人。”栀子花香留在他的心中,印在他的脑海里。
  老宅院原有一株栀子树,搬迁时,误以为它已经死了,谁知第二年枝头竟冒出了喜人的花苞。它的叶片四季常青,历经风霜雨雪、虫害、移植,依旧翠绿不改。这让我想起一个出嫁的女人,齿白唇红,扎着麻花辫儿,出嫁那天执意在梳妆盒里塞上栀子花,嫁入袁氏大户人家。谁曾料想,二十岁时,大女儿患病早夭,随后丈夫又去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和她的五个孩子只能挤在昔日的两间茅草屋里。
  但她就像这栀子花,有着平淡素雅的外表,却蕴涵着坚韧刚强、朴实纯洁的品质。她辛苦地拉扯着五个儿女。记得她走的时候,六月栀子花开得那么绚丽,她的衣服洗得和栀子花那样白。
  很多年过去了,被移栽的那户人家,早已人去楼空,子女都去了很远的地方落地开花。院宅里的栀子花不知道去往何方,但栀子花和那如栀子花般的女人,我却一直记得。年少时读杜甫的“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我以为是写花美,原来诗人是想记住栀子花的情意。花月年年只相似,树也会记得住她的香。
  我小心摘下一朵,放在手心,熟悉的感觉,在心头漫漶。
  动人情意处,栀子花落。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转眼青春已逝,我已不再年少,但是书窗前的灯火不灭,读书时光和过往犹如我最初阅读的那个简陋的小说手抄本,永远铭刻于心,因为我知道男儿读书写作的似水流年还在继续……  1980年9月,我和妹妹上了小学一年级。  那一年我八岁,妹妹只有六岁。  因为父亲上班,母亲要种田,无人照看妹妹。于是,他们就决定让妹妹跟着我,好有个照应。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背两个书包,走在前面,她跟不上。我就假装一瘸一拐,脚步慢下
期刊
俊格丹丹的,含笑着,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纯朴的阿莲,绽放的容颜如莲花盛开。这是我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的阿莲,款款向我走过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莲花用“一尘不染”“出水芙蓉”来形容莲花。莲花亦名荷莲,别称芙蕖、芙蓉等。伟大的诗人屈原有“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几乎成了莲的代言。还有那些赞美莲花,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期刊
天台的望回山,新昌的马鞍山,两座高山之间有个四周低,中间高的茅洋山。茅洋山形状像张开翅膀的鹅。鹅的头伸向王渡里。这个像鹅头颈的山岗叫茅洋岗。岗头是一丘四四方方,能搁10来担谷的马鞍丘。马鞍丘隔三丘大田有一口大塘。大塘里边,竹园山下有10来间房子。我就出生在10来间房子的东北角那间居头屋里,这里就是我的老屋。  我出生时已不是王渡里朱家人的坟庵屋。坟庵屋是平房,土改那年给了我爷和几个兄弟。他们屋升为
期刊
腊梅花要开了……  凛冽的寒气遮掩不住含苞待放的骨朵,闻香追忆,我想起一个人,一个心甘情愿以挚爱的美酒换取腊梅花的人。  依照辈分上来说,我们都是“国”字辈的,“福安”寄托了上一辈人的美好祝愿和家国情怀。你叫我一声兄弟,我心里热乎乎的,可是我更愿意称呼你“马老师”。  你生在西北,我长在苏南。见字如面,第一次“如面”,还是在2009年的春天。  我沐着春光去城区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由于时间尚早,我就
期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是母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每逢秋时,看漫天落叶,衰草遍野,母亲便感慨。  或者果真如此,在母亲生命中的第多少个秋天,那时秋风未烈,秋色未浓,母亲赶在衰草落叶之前便匆匆走了。  没有人知道母亲走之前的心境,是否还在心中悲叹那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者,就在这个秋天,人生竟连草木一秋也没有做到。因为在那个秋天,房前屋后的栗子树、楮树和香椿,竟生得恣肆妖娆,丝毫没有秋天将至,临风
期刊
一轮瘦小的月亮挂在窗棂间,月光照进来,好亮,却也好寂寞。冬天的月亮就是这样清冷。记得去年冬天的时候还忐忑不安,但那时却是幸福满满。  记忆中小时候看冬天的月亮时,就是害怕。因为那时最怕冬天睡觉前要上厕所,天越冷,月亮就显得格外的亮,星星也一闪一闪的,把天空点缀得深邃又高远。有时还有一两颗流星扫过天际,更会让人充满无限遐想。月亮照得对面的山越发的黑幽,枣树枝丫也黑黝黝的,像个老人的手臂。偶尔有几声猫
期刊
黑河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后被称为额济纳河,这是条季节性河流,现在冰封的冬天已经过去,它即将迎来春季放水的季节。在冬春的转换中,纤尘不染的天空,散发着阳光的香味,暖融的气息从冻结的旷野里醒动,狼心山周边的枯草即将被春风吹绿,饿了一冬的驼羔小白也将迎来一个水草丰美的牧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也是额济纳牧人们一年里最为忙碌的季节,过年、宰羊、接羔、挤奶、贴膘。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牧人们鼓足心气,用勤劳的双
期刊
绵延不息的窑火,在富川朝东水谷窑场熊熊燃烧。从燃烧中,涅槃重生,烧铸成水谷宋窑悠久厚重的陶瓷文化,烧铸成南岭瓷村的亮丽名片。这一切起源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蚌贝村水谷自然村后的一片总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岗地。如今,当你站在岗地,目之所及这里草木繁茂,藤蔓葳蕤,水泽土肥。而就在这片普通的土地上却遗存着一处宋代窑址。2015年经过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这里早在宋代就形成了以水谷村为中心的秀水、豪山、马
期刊
一  一滴驻足梅蕊的朝霞,伫立在溪水欢快的歌吟中,明显地触摸到了大地的神经。  暖烘烘的绿意,沿着热烈的视线,将自己辉煌的根深深地扎进诺言的种子里。普天之下,音乐之雨淅沥沥地下着无尽的春意。  作为雪的伴侣,把所有感动和金子似的生命献给燃烧。五千年的颂歌,在灵性而深邃、博大而智慧的氛围中,以独特的方式让诗人们静静呼吸。于是,历史尖封大门依次打开,千万里的绿意手捧鲜活的思想,让日子充满青春的活力。 
期刊
一座座草垛,金黄、干爽,就是人间烟火色;一座座草垛,层层叠叠,绵延不断,就是千家万户蒸蒸日上世代相传的不灭薪火。在那个偌大的俗世,有了它的存在,才有五谷香,菜根暖。  一、秧苗青青  “布谷、布谷”,布谷鸟成天无休止地叫着,父亲说“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一生独居的六爷却说“光棍好过,光棍好过”。  麦子收割后,老水牛耕完田,父亲放水泡田。水稻育种后,待长成郁郁葱葱的秧苗,可以移栽到水田里了。天刚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