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格达这条公路却被称作“死亡之路”。
公路四周全是沙漠,气候异常干燥,在伊拉克摄氏五六十度的高温环境下,高速行驶在缺少维护的高速公路上是非常危险的,爆胎、撞车随时都可能发生,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驾车出事。伊战后,危险还来自人为的抢劫、枪击事件。据初步统计,战后,已经有多达几百人在这条公路上被抢劫和枪击,这一切更使这条“死亡之路”名副其实。
席栓柱和其他武警警惕地护卫着孙必干和其他外交人员上路。为了保证安全,中国复馆小组的车队与当地人的车搭伴行驶,这样可以增加安全系数。一路上,十几辆车沿着高速路浩浩荡荡,组成了一个很壮观的车队。在危险地段,为了保证使馆人员的安全,席栓柱就命令车队组成一个菱形编队,将孙必干所坐的车围在中间,加速行驶,以防劫匪的汽车冲进车队,拦路抢劫。
“小苏,车往右靠一下,亚光,车跟上,小丁,注意右边的情况。”为了防止长时间坐车警卫人员犯困,席栓柱每半个小时就用对讲机呼叫一次,使他们保持清醒。席栓柱在不断地提醒着其他人的同时,也强忍着长时间坐车的疲惫,使自己保持清醒,十分机警地注视着四周的情况,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
在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连续发生抢劫,没有人敢在这条公路上单独驾车行驶,因此约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长时间坐车人很疲惫,席栓柱见孙必干他们有点累,就决定休息一下。车停下后,大家纷纷下车活动身体。这时,一辆执行任务的美国军车也刚好路过这里停下来休息,复馆小组成员和美国军人不期而遇。身着橄榄绿军装、全副武装的中国军人使美军士兵感到很好奇,他们主动跟中国武警交谈起来。复馆小组二秘张旭见到美国军人主动过来问候,就用英语跟他们交谈起来。张旭告诉他们,身边的军人是中国武警,他们是到伊拉克警卫中国大使馆的。美国军人听说是中国武警,便伸出大拇指连声夸道:“OK,OK。”一名美国陆战队员还提出要跟中国武警合影留念。张旭将美国士兵的愿望告诉了席栓柱,席栓柱同意了。因为中国武警以后在巴格达还会经常同美国军队接触,免不了打交道,这也是外交的一部分。美国士兵同中国武警照完相,连连表示感谢。
在路上加油是最危险的。路上的加油站很少,每个加油站都排了长长的加油队伍。这个时间一旦停下加油,人员极易遭到袭击。为了绝对保证孙必干大使的安全,每次加油时,席栓柱和其他人员都把孙必干围在中间。席栓柱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为“死亡之路”。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和路边的坦克残骸,也不仅因为抢劫和枪击,更是因为沙漠气候和景物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幻觉。这里地面温度高,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光线折射,常产生海市蜃楼,加上一路上看不到任何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高速行驶,一旦路上发生爆胎、撞车,那便是必死无疑。
五
2月16日晚,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中国复馆小组的车队终于走过“死亡之路”,安全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经过周密的考虑,复馆小组通过伊境内中资公司的职员选定了刚刚恢复营业的曼苏尔饭店,作为临时住处。曼苏尔饭店坐落于巴格达市中心,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四面空旷,相对比较安全。曼苏尔饭店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一家五星级的饭店,当时曾被誉为伊拉克建筑奇迹,是巴格达亮丽的风景。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上战争的破坏,这家五星级的饭店现已是面目全非。入驻这家饭店的另一个考虑是这家饭店还没有住进西方人,特别是没有美国和联军的军事人员入驻,因而不会成为大的袭击目标。再者,饭店的周围有围墙,楼下有活动场所,可以散散步。
孙必干一行5辆车经过曼苏尔饭店保安人员严格例行安检后驶入停车场。车停好后,一身戎装、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背心的警卫队长席栓柱和队员苏军首先跳下车,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在确信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打开车门,护卫着孙必干大使下车。在孙必干走下车的一刹那,丁秀国持枪在大使车旁保持高度戒备,其他人员也在武警的护卫下走下车。这时,伊拉克中资企业的中方人员早就来到曼苏尔饭店等待复馆人员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比复馆小组的到来令他们兴奋和激动的。大使馆代表的是祖国,是他们在国外的坚强后盾。见到中国复馆人员到来,他们一下子就围了过来,一个个激动万分,许多人流下了眼泪。他们一个个向孙必干问好。孙必干与前来迎候的新华社记者及中国公司在伊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问候。席栓柱见人群混乱,又在饭店外面,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安全,他立即和其他几个武警把孙必干等人围在中间簇拥着向饭店里走去。孙必干一行刚进入房间,丁秀国便持枪站在孙必干所在房间门口执行警戒;王志刚把守楼道入口处的第一道门,禁止除复馆小组成员以外的任何人员出入。席栓柱安排好其他外交人员后,就带着其他几个人一起熟悉曼苏尔饭店的情况。来之前,他们就针对使馆人员的驻地进行过多次模拟演练,设想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突发事件,但设想的地点和楼层毕竟不是曼苏尔饭店。他们对饭店一层一层仔细观察,对房间、电梯等,逐一进行详细检查、了解,不放过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细节。看完饭店里面后,他们又来到外面仔细观察。这是席栓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执行一项任务或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要完全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切观察完后,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了下来。接着,席栓柱召开了来巴格达后的第一次会议。他说:“千万次的流汗流血就是为了这一次的辉煌,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用我们的时候到了,警卫工作要做到事无巨细,必须慎之又慎,警卫工作永远没有第二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出丝毫差错。”
复馆小组到达曼苏尔饭店的第一个晚上是由武好执勤的。这一晚上,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外面不断传来的急促的枪声和剧烈的爆炸声,在夜里显得特别响,好像就在眼前。每一次爆炸时,武好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在剧烈地颤动。每次枪响后,按照规定,武好都会把灯熄灭,然后趴在窗口向外观察,用电台和其他哨位的战友互相沟通:“1号,1号,你那里有没有什么情况?”“2号,这里一切情况正常。”听到哨位一切正常,他才放下心。这一夜,巴格达好像有意考验中国武警似的,枪声和爆炸声一直没停。武好一夜没合眼。后来才知道,战友们也和他一样一夜没睡,每一声爆炸过后,他们就在夜色中静静地等待下一次爆炸的到来,一刻也没放松过。
武警部队组建以来,到国外执行警卫任务是首次,无经验可循。席栓柱决定不等不靠,边熟悉情况边制订方案,并且还提出了“确保警卫对象安全、确保自身安全”的“两个确保”的口号。小组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席栓柱负责总体协调,李亚光负责安排执勤编班,其余人员在二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席栓柱还制定了完善的制度,比如对请销假、请示报告、就餐、着装、宿舍管理等都进行了合理规范。中国武警以自己严整的军容、和蔼的态度赢得了饭店工作人员的好感,充分展现了中国武警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战后巴格达一度抢劫成风,歹徒公然入户抢劫、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驻伊使馆临时驻地所在的曼苏尔饭店,是巴格达一家比较大的饭店,住的大多是外国人,因此也就成了歹徒眼中的“一块肥肉”和时常“光顾”的重点目标。
2004年2月16日,外交人员进驻曼苏尔饭店后,武警就开始在我复馆小组驻地的楼道口设岗上哨,昼夜执勤。经常进出的人都被官兵牢记心中,一旦发现陌生或者可疑的人,官兵都要将其控制在安全距离之外,仔细盘查。他们很快总结出了一套《驻外使馆警卫勤务实施细则》,使在特殊条件下执勤有了章法。凡是进出驻地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邀请的客人,都要提前通报、登记、签字、备案,即使熟人也不能随意出入。新华社巴格达分社临时负责人聂晓阳跟孙必干和复馆的外交人员都非常熟悉,一次,他到驻地探望孙必干时,被王志刚拦在门外。聂晓阳告诉他,他跟孙必干等人都是很熟悉的老朋友,要进去见一见孙必干,王志刚坚定地说:“我在执行任务,没有警卫组长的通知,除了复馆人员谁也不能进去,这是我的职责,请你理解。”聂晓阳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国度,警卫就需要这样铁面无私才能确保警卫对象的安全。此外,中国武警还逐步与饭店的保卫部门建立起非常友好的关系,席栓柱经常对他们的保卫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由于中国军人观察问题细致入微,每次改进建议都能让对方眼睛一亮,所以,他们不仅愉快地接受建议,还表示出对中国军人由衷的佩服。
由于人手有限,每天既要外出随卫,又要昼夜执勤,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的睡眠很难保证。为了确保不发生问题,席栓柱他们研究规定,每半个小时就要用对讲机呼叫一次,检查一遍勤务。有时他们实在累得不行,就在脸上涂抹从国内带来的风油精,来刺激神经,强迫自己不打瞌睡。时间长了,生物钟都搞乱了,不管是否执勤,到了半个小时准醒。席栓柱告诉笔者,在巴格达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每天睡觉都是零散的,每天睡眠不会超过4个小时,即便是睡觉也是睁着眼在睡。
搞好守卫工作,需要敏锐和细心。一次,曼苏尔饭店以南500米突然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惊恐的人们四处逃窜,饭店里的人也跑进跑出,一片混乱。席栓柱意识到这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时候,就立即抄起一架12倍望远镜,跑到阳台上观察外面情况。他很快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家伙进了饭店大门。职业的敏感使他警觉起来。他一面要求正在门口执勤的官兵加强戒备,一面要通了饭店保安部门的电话,通报了他观察到的情况。饭店保安人员在人群中迅速将这几个家伙控制起来,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锋利的凶器。原来,这几个家伙本准备借爆炸之机跑到饭店里行窃抢劫,谁知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抓住了。类似这样的情况,警卫小组的官兵经历过不知多少次,但每一次他们都会保持高度戒备,全力保护外交人员安全,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3月中旬的一个凌晨,一伙持枪歹徒突然袭击曼苏尔饭店,饭店的保安人员与歹徒发生了枪战,枪声越来越急。席栓柱知道,如果歹徒冲进饭店,复馆小组驻地肯定首当其冲遭到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外面的楼道里出现一阵混乱和骚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席栓柱果断命令所有官兵进入各自战斗位置。警卫官兵迅速按照预案,紧张有序地展开工作:有的疏散外交人员,有的保护好机要文件,有的在门口警戒,有的隐蔽在阳台上观察外面的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迅速进行着。几位饭店保安人员看着中国武警冷静、沉着应对事态的样子,不禁肃然起敬,他们钦佩地频频向官兵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歹徒见中国武警已经做好准备,加之饭店保卫人员也全部出动,他们知道再进饭店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最终没有冲进饭店,仓皇逃走了。东方初晓,望着饭店门口密密麻麻的弹壳和尚未散尽的硝烟,孙必干由衷地对官兵感慨道:“有你们的精心守卫,枪炮声中我们依然能睡个踏实觉。”
在巴格达很多事难以预料,防不胜防,就连武装到牙齿、全部信息化的美军都不断有伤亡。所以,尽管警卫小组提出“两个确保”的目标,但是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客观是冷酷无情的。在警卫小组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方案里,都有“来不及时,随卫人员以身相挡”的字样。这种舍卒保车的方案,他们悄悄演练了好多次。有一次,孙必干在曼苏尔饭店的院子里散步,两名战士护在左右。突然,很远的空中有子弹撕裂的声音,两名战士很敏捷地扑上去卧倒,把孙必干护在身底下。之后,为了避免发生类似危险,孙必干便改在楼道上散步了。
孙必干已是64岁的人了,夜晚本来就不容易入睡。但是,由于身边有了这群“橄榄绿”,他能够睡个踏实觉,他幽默地说:“在巴格达能睡个好觉,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孙必干回国后,谈起在巴格达的那段岁月时说:“尽管巴格达局势那么紧张,席栓柱的压力那么大,但他从来不和我谈这方面的危险和不测,总是找些轻松的话题和我们说。但是,从他一丝不苟不断改进的工作,我感到,中国武警可以给你快乐,但决不让你分忧!这就是中国武警!”
六
由于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包括伊拉克当地人在内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不出门。但是,复馆小组到伊拉克是有任务的。美国军队攻打伊拉克时,将伊拉克的通讯大楼终端炸毁,造成通讯瘫痪,打不了电话,有事只能外出找人,而外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汽车炸弹、路边炸弹、枪击事件防不胜防,后来特别是绑架和斩首不断发生,危险无处不在。为了国家的利益,外交人员每天都要出去跟战后伊拉克各方人员进行商谈。作为一名外交官,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危险之中,都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减少伊拉克战争给中国驻伊拉克公司的损失,复馆小组成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外事活动。席栓柱此时才感到了真正的压力。每次复馆人员外出,他都要仔细地研究线路,准备警卫方案。随着出行的增加和对伊拉克局势的了解,哪条道路安全,哪个地方比较危险,车行驶在什么地方可避免路边炸弹,他们心里都有了底。对于一些大的活动,席栓柱则要亲自参加。复馆小组到达巴格达后不久,伊拉克临时政府领导人决定会见中国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就中国和伊拉克两国间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席栓柱当时就想,这是一次重要活动,对于这次会见,世界各国都很关注,会见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利益。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席栓柱决定由自己带苏军亲自进行护卫。
一路上,席栓柱和苏军都在紧张地观察周围的情况,一个特别突出的感觉就是“眼睛不够用”。他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手指紧扣在打开保险的扳机上,一旦发现情况,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出枪射击。这样,他们顺利护送孙必干到达目的地。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孙必干准时到达,令伊拉克官员很感动。这次会谈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武好第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是到巴格达后的第三天,席栓柱安排他护卫一名外交官到伊拉克临管会递送照会。在路上,他把手枪保险打开,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通过后视镜观察左右两边。在执行任务的两个多小时里,他的枪一直在手里紧紧地握着。外交人员见他精神一直高度集中,就劝他放松一下,对他说:“这周围没有什么情况,不用这样一直紧张。”武好说:“你们谁都可以放松,我们警卫一刻也不行,这是我的职责所系。”
即便是这样,有一些情况还是防不胜防。有一次,席栓柱和战友护送孙必干外出,汽车刚行驶到巴格达大学附近,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从前方传来。最不愿碰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席栓柱立即用身体挡住孙必干,同时机警地向四周观看。这时,他发现在距离车前方30米的地方,有几个蒙面持枪人晃来晃去。接着,蒙面人停下来端起冲锋枪向四周胡乱地扫射起来,子弹打在地上溅起一股股尘土,子弹在席栓柱他们的车边啾、啾、啾地呼啸而过。随着枪声响起,刚才还平静的大街上行人惊恐地向四处逃窜。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司机下意识地紧急踩了刹车,车突然一停,车上的人由于没有心理准备,猛地向前冲了一下,本来就紧张的心一下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袭击?枪战?美军还是土匪?是不是针对我们?该怎么处置?席栓柱此时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巡视了一下四周的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全速通过!”
司机以为他下错了指示,他迟疑地抬头看着席栓柱,席栓柱再次果断地下达命令:“全速通过!”这一次司机听清楚了,但向前开确实危险,他用眼睛征求孙必干的意见。孙必干沉着地点了点头,说:“听席团的。”司机见孙必干也同意席栓柱的意见,就一踏油门,汽车箭一般地冲了过去,只一会儿功夫,汽车就带着一股尘烟驶过蒙面人所在的地方,枪声越来越远,所有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此时才长吁一口气。
席栓柱刚才的决定可不是贸然决定而是经过周密判断的。枪战在前方,可供他们选择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车头向后转;二是就地停车躲避;三是向前冲。向后调头看似安全,其实不然。大家一齐向后跑,道路肯定会被混乱的人群堵住,车也无法行驶,车的目标大,自然就成了枪击最好的靶子。况且这个地方一发生枪战,美军肯定会封锁这条道路,一封锁,他们的车要想再从这条道路经过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就地躲避,枪声一响人群就会逃散,只剩下他们这辆车孤零零地停在这里,目标太大反而更加危险。第三种方案看似危险其实是最安全的。首先,枪击不是针对他们的,而且枪战刚开始,枪声一响街上比较混乱,四处逃散的人群分散了枪击者的注意力,这个时间车冲过去没有人会注意和管他们,一旦逃过去也就逃离了是非之地,到达了真正安全的地方。事实也恰恰验证了席栓柱的判断。枪击事件后,美军很快便出动了装甲车和直升机对整条道路进行封锁,任何车辆都不准通过,随着封锁令的下达,整条道路上的车辆都被困在里面,进退不得,后退的人群由于混乱、道路被堵而遭恐怖分子的追杀,造成了一部分群众伤亡。
自杀式爆炸是恐怖活动中最难防的一种。老人、妇女甚至孩子都可能是自杀袭击者,令人防不胜防。世界上还没有对付自杀性爆炸的最好方法。席栓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跟他的战友们一起观看能找到的自杀性爆炸的资料片,从中寻找蛛丝马迹。
6月17日,席栓柱随孙必干去参加外事活动。一路上,席栓柱精神十分集中,密切注视着周边的情况。没有想到意外的事件又发生了,巴格达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了自杀式爆炸事件。席栓柱警卫孙必干所乘的汽车通过那里时,爆炸发生才几分钟,现场一片混乱,伊拉克警察和美军还没有完全控制现场。车在这个时候从这里走是比较危险的,混乱的场面中无法观察所面临的危险。为了安全,席栓柱对司机说:“我们从旁边的那座立交桥上走,绕过这一地段。”司机调转车头走向立交桥。车到了桥上,从桥上往下看去,爆炸现场血肉模糊。席栓柱这次判断非常准确,他们从桥上绕过去后,所有的路面都被封锁住了。靠着智慧和勇气,他们又一次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
战后,经过各方利益均衡,伊拉克临时政府终于成立。
6月1日,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邀出席临时政府成立仪式。尽管参加这种会议非常危险,孙必干仍然决定出席。临时政府成立牵动伊拉克各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恐怖分子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制造恐怖活动的机会。临行前,席栓柱和李亚光等人认真分析了形势,并做好了防范预案。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席栓柱安排副组长李亚光、苏军和武好4人一起护卫孙必干。此前,美军曾通过各种方式通知中国复馆外交人员,表示愿意出兵对中国复馆小组的外交人员进行安全保护。孙必干多次婉拒并告诉他们,中国复馆人员有中国武警保护就足够了。在走之前,席栓柱向李亚光等人认真交待了有关注意事项。李亚光对席栓柱说:“席团,你放心吧,我们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本来,席栓柱想叫孙必干穿防弹服,但他坚持不穿。他说:“有你们护卫比穿什么服都安全。”席栓柱明白孙必干的意思。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官,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本国的形象。在那样的场合穿防弹衣虽然无可非议,但同身穿西装潇洒的形象没法相比,穿着厚厚的防弹衣有损中国的形象。李亚光他们警卫着孙必干按规定时间来到活动地点,按规定停好车后,李亚光和苏军两人荷枪实弹一左一右护卫着孙必干走进大会现场,武好和丁秀国在外边的汽车旁留守,并机警地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中午12点20分左右,忽然“轰”地一声,汽车右侧大约100米外的地方发生了爆炸,爆炸的气浪险些把汽车掀翻。爆炸声一响,整个会场的秩序一下子乱了起来,人们纷纷四处乱窜逃命,其他外国警卫和保安人员也都惊呆了,一时间不知所措。听到爆炸,李亚光和苏军第一时间跑进会场,在惊慌失措的人流中找到了镇定自若的孙必干大使,两人立即拨开混乱的人群赶到孙必干的身边,一前一后紧紧护卫着他离开危机四伏的会场。在外面警戒等待的武好和丁秀国听到爆炸声后,也立即跑到会场大门口准备冲进去接应孙必干。在大门口,丁秀国和武好碰到了紧紧护卫着孙必干走出来的李亚光和苏军,他们几个人立即把孙必干护卫在中间。突然,又一声爆炸声划过他们的头顶,武好一个前扑将大家摁倒,在他们倒地的一刹那,炸弹在他们前方炸响,爆炸后的弹片从他们头顶嗖嗖飞过。待一切平静后,他们警卫着孙必干迅速离开。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事件发生后,两架美军直升机在低空盘旋,交通完全瘫痪,本来几分钟的路,他们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回到临时驻地。回到使馆,丁秀国才发现,武好左臂的衣袖被炸弹的弹片划了一个大口子,险些受伤。法国大使亲眼目睹了中国武警护卫孙必干的全过程,他非常佩服中国武警的勇敢和果断,后来他在再次见到孙必干时,伸出了大拇指,连声说:“中国武警了不起,中国武警很棒。”
“危急时刻,我们必须用生命保卫外交人员的安全!”“我们是外交人员生命盾牌。”中国武警用血肉之躯为中国使馆复馆人员在危机四伏的伊拉克巴格达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待续)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格达这条公路却被称作“死亡之路”。
公路四周全是沙漠,气候异常干燥,在伊拉克摄氏五六十度的高温环境下,高速行驶在缺少维护的高速公路上是非常危险的,爆胎、撞车随时都可能发生,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驾车出事。伊战后,危险还来自人为的抢劫、枪击事件。据初步统计,战后,已经有多达几百人在这条公路上被抢劫和枪击,这一切更使这条“死亡之路”名副其实。
席栓柱和其他武警警惕地护卫着孙必干和其他外交人员上路。为了保证安全,中国复馆小组的车队与当地人的车搭伴行驶,这样可以增加安全系数。一路上,十几辆车沿着高速路浩浩荡荡,组成了一个很壮观的车队。在危险地段,为了保证使馆人员的安全,席栓柱就命令车队组成一个菱形编队,将孙必干所坐的车围在中间,加速行驶,以防劫匪的汽车冲进车队,拦路抢劫。
“小苏,车往右靠一下,亚光,车跟上,小丁,注意右边的情况。”为了防止长时间坐车警卫人员犯困,席栓柱每半个小时就用对讲机呼叫一次,使他们保持清醒。席栓柱在不断地提醒着其他人的同时,也强忍着长时间坐车的疲惫,使自己保持清醒,十分机警地注视着四周的情况,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
在路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连续发生抢劫,没有人敢在这条公路上单独驾车行驶,因此约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长时间坐车人很疲惫,席栓柱见孙必干他们有点累,就决定休息一下。车停下后,大家纷纷下车活动身体。这时,一辆执行任务的美国军车也刚好路过这里停下来休息,复馆小组成员和美国军人不期而遇。身着橄榄绿军装、全副武装的中国军人使美军士兵感到很好奇,他们主动跟中国武警交谈起来。复馆小组二秘张旭见到美国军人主动过来问候,就用英语跟他们交谈起来。张旭告诉他们,身边的军人是中国武警,他们是到伊拉克警卫中国大使馆的。美国军人听说是中国武警,便伸出大拇指连声夸道:“OK,OK。”一名美国陆战队员还提出要跟中国武警合影留念。张旭将美国士兵的愿望告诉了席栓柱,席栓柱同意了。因为中国武警以后在巴格达还会经常同美国军队接触,免不了打交道,这也是外交的一部分。美国士兵同中国武警照完相,连连表示感谢。
在路上加油是最危险的。路上的加油站很少,每个加油站都排了长长的加油队伍。这个时间一旦停下加油,人员极易遭到袭击。为了绝对保证孙必干大使的安全,每次加油时,席栓柱和其他人员都把孙必干围在中间。席栓柱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为“死亡之路”。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和路边的坦克残骸,也不仅因为抢劫和枪击,更是因为沙漠气候和景物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幻觉。这里地面温度高,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光线折射,常产生海市蜃楼,加上一路上看不到任何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高速行驶,一旦路上发生爆胎、撞车,那便是必死无疑。
五
2月16日晚,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中国复馆小组的车队终于走过“死亡之路”,安全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经过周密的考虑,复馆小组通过伊境内中资公司的职员选定了刚刚恢复营业的曼苏尔饭店,作为临时住处。曼苏尔饭店坐落于巴格达市中心,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四面空旷,相对比较安全。曼苏尔饭店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一家五星级的饭店,当时曾被誉为伊拉克建筑奇迹,是巴格达亮丽的风景。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上战争的破坏,这家五星级的饭店现已是面目全非。入驻这家饭店的另一个考虑是这家饭店还没有住进西方人,特别是没有美国和联军的军事人员入驻,因而不会成为大的袭击目标。再者,饭店的周围有围墙,楼下有活动场所,可以散散步。
孙必干一行5辆车经过曼苏尔饭店保安人员严格例行安检后驶入停车场。车停好后,一身戎装、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背心的警卫队长席栓柱和队员苏军首先跳下车,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在确信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打开车门,护卫着孙必干大使下车。在孙必干走下车的一刹那,丁秀国持枪在大使车旁保持高度戒备,其他人员也在武警的护卫下走下车。这时,伊拉克中资企业的中方人员早就来到曼苏尔饭店等待复馆人员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比复馆小组的到来令他们兴奋和激动的。大使馆代表的是祖国,是他们在国外的坚强后盾。见到中国复馆人员到来,他们一下子就围了过来,一个个激动万分,许多人流下了眼泪。他们一个个向孙必干问好。孙必干与前来迎候的新华社记者及中国公司在伊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问候。席栓柱见人群混乱,又在饭店外面,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安全,他立即和其他几个武警把孙必干等人围在中间簇拥着向饭店里走去。孙必干一行刚进入房间,丁秀国便持枪站在孙必干所在房间门口执行警戒;王志刚把守楼道入口处的第一道门,禁止除复馆小组成员以外的任何人员出入。席栓柱安排好其他外交人员后,就带着其他几个人一起熟悉曼苏尔饭店的情况。来之前,他们就针对使馆人员的驻地进行过多次模拟演练,设想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突发事件,但设想的地点和楼层毕竟不是曼苏尔饭店。他们对饭店一层一层仔细观察,对房间、电梯等,逐一进行详细检查、了解,不放过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细节。看完饭店里面后,他们又来到外面仔细观察。这是席栓柱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执行一项任务或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要完全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切观察完后,他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了下来。接着,席栓柱召开了来巴格达后的第一次会议。他说:“千万次的流汗流血就是为了这一次的辉煌,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用我们的时候到了,警卫工作要做到事无巨细,必须慎之又慎,警卫工作永远没有第二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出丝毫差错。”
复馆小组到达曼苏尔饭店的第一个晚上是由武好执勤的。这一晚上,他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外面不断传来的急促的枪声和剧烈的爆炸声,在夜里显得特别响,好像就在眼前。每一次爆炸时,武好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在剧烈地颤动。每次枪响后,按照规定,武好都会把灯熄灭,然后趴在窗口向外观察,用电台和其他哨位的战友互相沟通:“1号,1号,你那里有没有什么情况?”“2号,这里一切情况正常。”听到哨位一切正常,他才放下心。这一夜,巴格达好像有意考验中国武警似的,枪声和爆炸声一直没停。武好一夜没合眼。后来才知道,战友们也和他一样一夜没睡,每一声爆炸过后,他们就在夜色中静静地等待下一次爆炸的到来,一刻也没放松过。
武警部队组建以来,到国外执行警卫任务是首次,无经验可循。席栓柱决定不等不靠,边熟悉情况边制订方案,并且还提出了“确保警卫对象安全、确保自身安全”的“两个确保”的口号。小组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席栓柱负责总体协调,李亚光负责安排执勤编班,其余人员在二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席栓柱还制定了完善的制度,比如对请销假、请示报告、就餐、着装、宿舍管理等都进行了合理规范。中国武警以自己严整的军容、和蔼的态度赢得了饭店工作人员的好感,充分展现了中国武警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战后巴格达一度抢劫成风,歹徒公然入户抢劫、杀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驻伊使馆临时驻地所在的曼苏尔饭店,是巴格达一家比较大的饭店,住的大多是外国人,因此也就成了歹徒眼中的“一块肥肉”和时常“光顾”的重点目标。
2004年2月16日,外交人员进驻曼苏尔饭店后,武警就开始在我复馆小组驻地的楼道口设岗上哨,昼夜执勤。经常进出的人都被官兵牢记心中,一旦发现陌生或者可疑的人,官兵都要将其控制在安全距离之外,仔细盘查。他们很快总结出了一套《驻外使馆警卫勤务实施细则》,使在特殊条件下执勤有了章法。凡是进出驻地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邀请的客人,都要提前通报、登记、签字、备案,即使熟人也不能随意出入。新华社巴格达分社临时负责人聂晓阳跟孙必干和复馆的外交人员都非常熟悉,一次,他到驻地探望孙必干时,被王志刚拦在门外。聂晓阳告诉他,他跟孙必干等人都是很熟悉的老朋友,要进去见一见孙必干,王志刚坚定地说:“我在执行任务,没有警卫组长的通知,除了复馆人员谁也不能进去,这是我的职责,请你理解。”聂晓阳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国度,警卫就需要这样铁面无私才能确保警卫对象的安全。此外,中国武警还逐步与饭店的保卫部门建立起非常友好的关系,席栓柱经常对他们的保卫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由于中国军人观察问题细致入微,每次改进建议都能让对方眼睛一亮,所以,他们不仅愉快地接受建议,还表示出对中国军人由衷的佩服。
由于人手有限,每天既要外出随卫,又要昼夜执勤,超负荷的工作使他们的睡眠很难保证。为了确保不发生问题,席栓柱他们研究规定,每半个小时就要用对讲机呼叫一次,检查一遍勤务。有时他们实在累得不行,就在脸上涂抹从国内带来的风油精,来刺激神经,强迫自己不打瞌睡。时间长了,生物钟都搞乱了,不管是否执勤,到了半个小时准醒。席栓柱告诉笔者,在巴格达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每天睡觉都是零散的,每天睡眠不会超过4个小时,即便是睡觉也是睁着眼在睡。
搞好守卫工作,需要敏锐和细心。一次,曼苏尔饭店以南500米突然发生了一次爆炸事件。惊恐的人们四处逃窜,饭店里的人也跑进跑出,一片混乱。席栓柱意识到这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时候,就立即抄起一架12倍望远镜,跑到阳台上观察外面情况。他很快发现,几个形迹可疑的家伙进了饭店大门。职业的敏感使他警觉起来。他一面要求正在门口执勤的官兵加强戒备,一面要通了饭店保安部门的电话,通报了他观察到的情况。饭店保安人员在人群中迅速将这几个家伙控制起来,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锋利的凶器。原来,这几个家伙本准备借爆炸之机跑到饭店里行窃抢劫,谁知还没来得及下手就被抓住了。类似这样的情况,警卫小组的官兵经历过不知多少次,但每一次他们都会保持高度戒备,全力保护外交人员安全,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3月中旬的一个凌晨,一伙持枪歹徒突然袭击曼苏尔饭店,饭店的保安人员与歹徒发生了枪战,枪声越来越急。席栓柱知道,如果歹徒冲进饭店,复馆小组驻地肯定首当其冲遭到袭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时,外面的楼道里出现一阵混乱和骚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席栓柱果断命令所有官兵进入各自战斗位置。警卫官兵迅速按照预案,紧张有序地展开工作:有的疏散外交人员,有的保护好机要文件,有的在门口警戒,有的隐蔽在阳台上观察外面的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迅速进行着。几位饭店保安人员看着中国武警冷静、沉着应对事态的样子,不禁肃然起敬,他们钦佩地频频向官兵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歹徒见中国武警已经做好准备,加之饭店保卫人员也全部出动,他们知道再进饭店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最终没有冲进饭店,仓皇逃走了。东方初晓,望着饭店门口密密麻麻的弹壳和尚未散尽的硝烟,孙必干由衷地对官兵感慨道:“有你们的精心守卫,枪炮声中我们依然能睡个踏实觉。”
在巴格达很多事难以预料,防不胜防,就连武装到牙齿、全部信息化的美军都不断有伤亡。所以,尽管警卫小组提出“两个确保”的目标,但是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客观是冷酷无情的。在警卫小组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方案里,都有“来不及时,随卫人员以身相挡”的字样。这种舍卒保车的方案,他们悄悄演练了好多次。有一次,孙必干在曼苏尔饭店的院子里散步,两名战士护在左右。突然,很远的空中有子弹撕裂的声音,两名战士很敏捷地扑上去卧倒,把孙必干护在身底下。之后,为了避免发生类似危险,孙必干便改在楼道上散步了。
孙必干已是64岁的人了,夜晚本来就不容易入睡。但是,由于身边有了这群“橄榄绿”,他能够睡个踏实觉,他幽默地说:“在巴格达能睡个好觉,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孙必干回国后,谈起在巴格达的那段岁月时说:“尽管巴格达局势那么紧张,席栓柱的压力那么大,但他从来不和我谈这方面的危险和不测,总是找些轻松的话题和我们说。但是,从他一丝不苟不断改进的工作,我感到,中国武警可以给你快乐,但决不让你分忧!这就是中国武警!”
六
由于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包括伊拉克当地人在内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不出门。但是,复馆小组到伊拉克是有任务的。美国军队攻打伊拉克时,将伊拉克的通讯大楼终端炸毁,造成通讯瘫痪,打不了电话,有事只能外出找人,而外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汽车炸弹、路边炸弹、枪击事件防不胜防,后来特别是绑架和斩首不断发生,危险无处不在。为了国家的利益,外交人员每天都要出去跟战后伊拉克各方人员进行商谈。作为一名外交官,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危险之中,都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减少伊拉克战争给中国驻伊拉克公司的损失,复馆小组成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外事活动。席栓柱此时才感到了真正的压力。每次复馆人员外出,他都要仔细地研究线路,准备警卫方案。随着出行的增加和对伊拉克局势的了解,哪条道路安全,哪个地方比较危险,车行驶在什么地方可避免路边炸弹,他们心里都有了底。对于一些大的活动,席栓柱则要亲自参加。复馆小组到达巴格达后不久,伊拉克临时政府领导人决定会见中国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就中国和伊拉克两国间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席栓柱当时就想,这是一次重要活动,对于这次会见,世界各国都很关注,会见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利益。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席栓柱决定由自己带苏军亲自进行护卫。
一路上,席栓柱和苏军都在紧张地观察周围的情况,一个特别突出的感觉就是“眼睛不够用”。他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手指紧扣在打开保险的扳机上,一旦发现情况,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出枪射击。这样,他们顺利护送孙必干到达目的地。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孙必干准时到达,令伊拉克官员很感动。这次会谈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武好第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是到巴格达后的第三天,席栓柱安排他护卫一名外交官到伊拉克临管会递送照会。在路上,他把手枪保险打开,坐在副驾驶位置上,通过后视镜观察左右两边。在执行任务的两个多小时里,他的枪一直在手里紧紧地握着。外交人员见他精神一直高度集中,就劝他放松一下,对他说:“这周围没有什么情况,不用这样一直紧张。”武好说:“你们谁都可以放松,我们警卫一刻也不行,这是我的职责所系。”
即便是这样,有一些情况还是防不胜防。有一次,席栓柱和战友护送孙必干外出,汽车刚行驶到巴格达大学附近,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从前方传来。最不愿碰到的意外情况发生了——席栓柱立即用身体挡住孙必干,同时机警地向四周观看。这时,他发现在距离车前方30米的地方,有几个蒙面持枪人晃来晃去。接着,蒙面人停下来端起冲锋枪向四周胡乱地扫射起来,子弹打在地上溅起一股股尘土,子弹在席栓柱他们的车边啾、啾、啾地呼啸而过。随着枪声响起,刚才还平静的大街上行人惊恐地向四处逃窜。枪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司机下意识地紧急踩了刹车,车突然一停,车上的人由于没有心理准备,猛地向前冲了一下,本来就紧张的心一下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袭击?枪战?美军还是土匪?是不是针对我们?该怎么处置?席栓柱此时的头脑非常清醒,他巡视了一下四周的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全速通过!”
司机以为他下错了指示,他迟疑地抬头看着席栓柱,席栓柱再次果断地下达命令:“全速通过!”这一次司机听清楚了,但向前开确实危险,他用眼睛征求孙必干的意见。孙必干沉着地点了点头,说:“听席团的。”司机见孙必干也同意席栓柱的意见,就一踏油门,汽车箭一般地冲了过去,只一会儿功夫,汽车就带着一股尘烟驶过蒙面人所在的地方,枪声越来越远,所有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此时才长吁一口气。
席栓柱刚才的决定可不是贸然决定而是经过周密判断的。枪战在前方,可供他们选择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车头向后转;二是就地停车躲避;三是向前冲。向后调头看似安全,其实不然。大家一齐向后跑,道路肯定会被混乱的人群堵住,车也无法行驶,车的目标大,自然就成了枪击最好的靶子。况且这个地方一发生枪战,美军肯定会封锁这条道路,一封锁,他们的车要想再从这条道路经过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就地躲避,枪声一响人群就会逃散,只剩下他们这辆车孤零零地停在这里,目标太大反而更加危险。第三种方案看似危险其实是最安全的。首先,枪击不是针对他们的,而且枪战刚开始,枪声一响街上比较混乱,四处逃散的人群分散了枪击者的注意力,这个时间车冲过去没有人会注意和管他们,一旦逃过去也就逃离了是非之地,到达了真正安全的地方。事实也恰恰验证了席栓柱的判断。枪击事件后,美军很快便出动了装甲车和直升机对整条道路进行封锁,任何车辆都不准通过,随着封锁令的下达,整条道路上的车辆都被困在里面,进退不得,后退的人群由于混乱、道路被堵而遭恐怖分子的追杀,造成了一部分群众伤亡。
自杀式爆炸是恐怖活动中最难防的一种。老人、妇女甚至孩子都可能是自杀袭击者,令人防不胜防。世界上还没有对付自杀性爆炸的最好方法。席栓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跟他的战友们一起观看能找到的自杀性爆炸的资料片,从中寻找蛛丝马迹。
6月17日,席栓柱随孙必干去参加外事活动。一路上,席栓柱精神十分集中,密切注视着周边的情况。没有想到意外的事件又发生了,巴格达一个新兵征募站发生了自杀式爆炸事件。席栓柱警卫孙必干所乘的汽车通过那里时,爆炸发生才几分钟,现场一片混乱,伊拉克警察和美军还没有完全控制现场。车在这个时候从这里走是比较危险的,混乱的场面中无法观察所面临的危险。为了安全,席栓柱对司机说:“我们从旁边的那座立交桥上走,绕过这一地段。”司机调转车头走向立交桥。车到了桥上,从桥上往下看去,爆炸现场血肉模糊。席栓柱这次判断非常准确,他们从桥上绕过去后,所有的路面都被封锁住了。靠着智慧和勇气,他们又一次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
战后,经过各方利益均衡,伊拉克临时政府终于成立。
6月1日,临时政府宣布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应邀出席临时政府成立仪式。尽管参加这种会议非常危险,孙必干仍然决定出席。临时政府成立牵动伊拉克各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恐怖分子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制造恐怖活动的机会。临行前,席栓柱和李亚光等人认真分析了形势,并做好了防范预案。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席栓柱安排副组长李亚光、苏军和武好4人一起护卫孙必干。此前,美军曾通过各种方式通知中国复馆外交人员,表示愿意出兵对中国复馆小组的外交人员进行安全保护。孙必干多次婉拒并告诉他们,中国复馆人员有中国武警保护就足够了。在走之前,席栓柱向李亚光等人认真交待了有关注意事项。李亚光对席栓柱说:“席团,你放心吧,我们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本来,席栓柱想叫孙必干穿防弹服,但他坚持不穿。他说:“有你们护卫比穿什么服都安全。”席栓柱明白孙必干的意思。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官,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本国的形象。在那样的场合穿防弹衣虽然无可非议,但同身穿西装潇洒的形象没法相比,穿着厚厚的防弹衣有损中国的形象。李亚光他们警卫着孙必干按规定时间来到活动地点,按规定停好车后,李亚光和苏军两人荷枪实弹一左一右护卫着孙必干走进大会现场,武好和丁秀国在外边的汽车旁留守,并机警地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中午12点20分左右,忽然“轰”地一声,汽车右侧大约100米外的地方发生了爆炸,爆炸的气浪险些把汽车掀翻。爆炸声一响,整个会场的秩序一下子乱了起来,人们纷纷四处乱窜逃命,其他外国警卫和保安人员也都惊呆了,一时间不知所措。听到爆炸,李亚光和苏军第一时间跑进会场,在惊慌失措的人流中找到了镇定自若的孙必干大使,两人立即拨开混乱的人群赶到孙必干的身边,一前一后紧紧护卫着他离开危机四伏的会场。在外面警戒等待的武好和丁秀国听到爆炸声后,也立即跑到会场大门口准备冲进去接应孙必干。在大门口,丁秀国和武好碰到了紧紧护卫着孙必干走出来的李亚光和苏军,他们几个人立即把孙必干护卫在中间。突然,又一声爆炸声划过他们的头顶,武好一个前扑将大家摁倒,在他们倒地的一刹那,炸弹在他们前方炸响,爆炸后的弹片从他们头顶嗖嗖飞过。待一切平静后,他们警卫着孙必干迅速离开。这次爆炸当场炸死15人。事件发生后,两架美军直升机在低空盘旋,交通完全瘫痪,本来几分钟的路,他们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回到临时驻地。回到使馆,丁秀国才发现,武好左臂的衣袖被炸弹的弹片划了一个大口子,险些受伤。法国大使亲眼目睹了中国武警护卫孙必干的全过程,他非常佩服中国武警的勇敢和果断,后来他在再次见到孙必干时,伸出了大拇指,连声说:“中国武警了不起,中国武警很棒。”
“危急时刻,我们必须用生命保卫外交人员的安全!”“我们是外交人员生命盾牌。”中国武警用血肉之躯为中国使馆复馆人员在危机四伏的伊拉克巴格达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