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治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促使我重新思考相关问题的是近年来国内热议的美国倡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及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近年国内外学者对TPP背后的动机及其影响多有论述,这里也不愿做添足之举,笔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如何透过这些现象看待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某些问题。
20世纪下半期发生的东亚经济奇迹,无疑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极佳注脚。战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日本、成立不过半个世纪的东盟和经历了“文革”冲击的中国等,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纷纷演绎了一幕幕重生、发展和崛起的大戏,其直接结果是使得这片曾经落后的土地变成了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开启新的合作模式、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10 3”机制和“10 1”机制应运而生。近年随着“10 6”机制和“东亚共同体”的先后亮相,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更趋多元。如今这些合作机制构成了东亚地区全球治理的主体,它们甚至被视为亚洲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标志。然而2011年11月,随着美国推出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对所有APEC成员开放)和高水平的自贸区协议为特点的TPP框架协议,东亚现存的治理机制一时间似乎面临着全盘崩溃的危险。有人认为,这是对东亚“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有效治理。不能否认,相比合作层次较低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TPP内容更丰富,层次也更高。未来不管东亚选择哪种治理模式,如今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东亚地区治理的平衡状态正遭遇外部力量的巨大冲击,构建新的平衡将是东亚地区各种力量参与地区治理的共同战略任务。
实际上,平衡是全球治理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维持平衡的本质,是参与治理的各方能够在治理模式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国家利益得以体现)并能就具体治理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哪怕是妥协的)。然而,全球治理的不平衡却是一种常态。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历经半个世纪而形成的东亚治理模式愈发显得来之不易。事实上,东亚地区国家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缺乏领导力量这两个不利因素,使其现有治理模式变得较为脆弱,这也是出现“10 3”、“10 1”和“10 6”多重机制的原因。如今美国希望凭借TPP主导东亚乃至整个亚太的治理主导权,毫无疑问将对东亚现有的平衡格局造成冲击,甚至颠覆。美国坚持认为,TPP能够整合亚太各国的经济,并使这一地区继续保持繁荣与稳定。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中日韩等国能否在TPP的框架内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另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但汇集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意图于一身的TPP,能否推动东亚地区新的平衡的构建是值得思考的。
东亚如此,其他地区和领域的全球治理进程又何尝不是围绕着平衡这个主题展开的呢?即便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在过去60年,也经历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冷平衡”到冷战后的“打破平衡”再到现在的“构建新平衡”的曲折过程。在当前最热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下属的《京都议定书》所有条款的本义,也是希望世界各国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减排行动,其最终目的也是要达到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减排新平衡”。如何看待当前全球治理的失衡(或者说存在一种脆弱的平衡)状况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冷战后国际格局重建的反映之一。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陷入无序的状态,无论是霸权国家还是地区大国和国际组织,没有任何一方具备独自掌控世界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它们既要让渡一部分主权,但又不愿意在利益上做过多让步,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治理即使达到平衡状态也很脆弱的原因。尽管这些“理性的行为体”一直在努力构建新的平衡,但成效几何还有待检验。
20世纪下半期发生的东亚经济奇迹,无疑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极佳注脚。战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日本、成立不过半个世纪的东盟和经历了“文革”冲击的中国等,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纷纷演绎了一幕幕重生、发展和崛起的大戏,其直接结果是使得这片曾经落后的土地变成了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开启新的合作模式、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10 3”机制和“10 1”机制应运而生。近年随着“10 6”机制和“东亚共同体”的先后亮相,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更趋多元。如今这些合作机制构成了东亚地区全球治理的主体,它们甚至被视为亚洲发展和振兴的重要标志。然而2011年11月,随着美国推出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对所有APEC成员开放)和高水平的自贸区协议为特点的TPP框架协议,东亚现存的治理机制一时间似乎面临着全盘崩溃的危险。有人认为,这是对东亚“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有效治理。不能否认,相比合作层次较低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TPP内容更丰富,层次也更高。未来不管东亚选择哪种治理模式,如今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东亚地区治理的平衡状态正遭遇外部力量的巨大冲击,构建新的平衡将是东亚地区各种力量参与地区治理的共同战略任务。
实际上,平衡是全球治理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维持平衡的本质,是参与治理的各方能够在治理模式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国家利益得以体现)并能就具体治理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哪怕是妥协的)。然而,全球治理的不平衡却是一种常态。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历经半个世纪而形成的东亚治理模式愈发显得来之不易。事实上,东亚地区国家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缺乏领导力量这两个不利因素,使其现有治理模式变得较为脆弱,这也是出现“10 3”、“10 1”和“10 6”多重机制的原因。如今美国希望凭借TPP主导东亚乃至整个亚太的治理主导权,毫无疑问将对东亚现有的平衡格局造成冲击,甚至颠覆。美国坚持认为,TPP能够整合亚太各国的经济,并使这一地区继续保持繁荣与稳定。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中日韩等国能否在TPP的框架内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另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但汇集了美国政治、经济和战略意图于一身的TPP,能否推动东亚地区新的平衡的构建是值得思考的。
东亚如此,其他地区和领域的全球治理进程又何尝不是围绕着平衡这个主题展开的呢?即便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在过去60年,也经历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冷平衡”到冷战后的“打破平衡”再到现在的“构建新平衡”的曲折过程。在当前最热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下属的《京都议定书》所有条款的本义,也是希望世界各国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减排行动,其最终目的也是要达到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减排新平衡”。如何看待当前全球治理的失衡(或者说存在一种脆弱的平衡)状况呢?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冷战后国际格局重建的反映之一。冷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陷入无序的状态,无论是霸权国家还是地区大国和国际组织,没有任何一方具备独自掌控世界的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它们既要让渡一部分主权,但又不愿意在利益上做过多让步,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治理即使达到平衡状态也很脆弱的原因。尽管这些“理性的行为体”一直在努力构建新的平衡,但成效几何还有待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