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6日,豆瓣CEO杨勃(阿北)的一封内部信引起各方关注。内部信中表示,豆瓣上市的预期通道再度放回海外。基于这一目标,豆瓣各线业务将开始启动独立预算,管理各自的产出和成本。
不动如山的阿北
2005年的某天下午,一个络腮胡、30岁上下的中年人提着已经用了三年掉漆的苹果笔记本,到北京朝阳门外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用python开始写代码。
这个人就是阿北,在咖啡店用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豆瓣最初的大半程序,豆瓣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豆瓣是阿北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和同学一起做物流(做公司CTO),最后以辞职告终。
阿北喜欢在咖啡馆工作:“咖啡馆不错,可以抬头看各色人等。有时候还能听到邻桌八卦。有一次还碰到过说英语的国际骗子”。
其实,阿北以前在PM(产品经理)圈还是和张小龙一个级别的存在,至少从低调神秘上来说,两人神似。
“不动如山”,这是丁香园网站CTO冯大辉对阿北的评价,这个词是程苓峰在《网络江湖三十六计》中用来形容马化腾的。
即互聯网有两级,陈天桥和马化腾。陈天桥:疾如风,侵略如火;马化腾:徐如林,不动如山。
至于为什么叫阿北?他的回答是:因为搞不清楚我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所以第一个网名起了“阿北”,一直用到今天。
不得不说,这回答很豆瓣、很文艺。
特立独行的豆瓣
在中国互联网界,豆瓣绝对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豆瓣诞生于2005年,从时间上看,赶上了PC时代的末班车,当时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并逐渐完成对易趣网的逆袭,京东成立刚满一年,腾讯与百度则分别在香港和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阿北从IBM辞职回国后,发现国内没有任何产品来满足用户分享读书、音乐、电影的需求,而这个群体似乎很大,需求也十分旺盛,这也成为豆瓣最初的定位。
但豆瓣的发展速度似乎很慢。2005年3月7日,豆瓣网正式上线。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豆瓣创建一年后,阿北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豆瓣上线第一天,他说:“一直刷到天亮……豆瓣,这个在脑子里憋了半年的东西,竟然有人用了,而且能对人有用!”
很多人开始成了豆瓣的忠实用户,买书之前也去豆瓣一下哪个版本评价好;看电影也要豆瓣一下看评价评分,再决定是否去看……
豆瓣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有小众趣味的文艺青年们的需求,豆瓣之所以被网友尊至“鄙视链”顶端,就是它的小众趣味所带来的优越感。
2009年的时候,豆瓣只有30几个员工,网站已经在全球排名139位,单靠广告,就足以盈利。
错失太多的商机
所谓成也阿北,败也阿北。
自成立以来,豆瓣只接受过三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还是在2011年8月,豆瓣完成红杉资本中国、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挚信资本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12年间总计融资约6000万美元,相比如今互联网企业动辄上亿元的融资规模,豆瓣可谓一股“清流”。
从资本角度讲,类似阿北这样的CEO,是很多资本讨厌的对象。
有网友称有创投机构投资人说:“以后打死都不会投豆瓣这样的项目,典型特征就是: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你说他两句吧,这些文艺中年的CEO还和你各种不高兴……”。
而一直以来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豆瓣的盈利点在哪,“豆瓣亏损被并购”的消息也不时传出。
而在豆瓣每次推出新版本后,豆瓣上都会有类似“反对阿北独裁小组”、“阿北找不着北”等小组出现。
在移动端互联网风生水起的时候,豆瓣错失了太多,不愠不火的过着自己地慢日子。有着大量用户资源的豆瓣并未重视社交入口,而是把豆瓣小组的PC端照搬到了移动端。此外,豆瓣还错过了APP开发的最好时机。2014年8月,豆瓣APP终于上线,还未在移动端站稳脚跟,豆瓣旗下的豆瓣阅读、豆瓣电影、豆瓣一刻、豆瓣FM等近十款产品纷纷推出自己的APP。
“在发展初期,一家企业应该重点打造一个爆款产品,即使是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一开始也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个。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如腾讯、阿里,在2011年前后,也没有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艾媒集团CEO张毅直言,看不懂豆瓣的战略。
“豆瓣过去几年一直在采取去中心化的策略,使多个产品独立并存。虽然各个产品从核心价值上都体现了豆瓣的文艺味道,但多线作战实际上是将本来就小众的用户群体进一步进行了细分,一方面不利于协同作战,另一方面也分散了精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唐兴通说,“我是豆瓣多年的老用户了,对豆瓣是有感情的,但是豆瓣商业化运作确实比较失败,豆瓣应该集中精力做几件贴切的事情,而非盲目地追求‘大而全’。”
阿北厌恶社交,豆瓣用户资料不标注男女,豆瓣小组移动端未重视社交入口,只是把豆瓣小组PC端照搬到移动端。
豆瓣可以说是陌陌的老师,但走在前面的豆瓣在移动端落后了,后来者陌陌用陌生人社交切入了同城、小组、本地演出。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陌陌上市好几年了,越来越赚钱了,而豆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诗和远方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豆瓣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有名的慢公司之一,创业12年的豆瓣,不疾不徐走来,已经是一家互联网老公司。
12年来,中国互联网巨头此消彼长,而阿北会这样一直让豆瓣“小众”下去吗,如今阿北要往何处去?
阿北在上周的公司内部信中表示,豆瓣将以“豆瓣时间”为核心品牌和团队,成立以营收为目标的内容事业部,并提到豆瓣的预期上市通道将重新放回境外。同时计划关闭亏损或用户数量无起色的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业务。
阿北在内部信中强调,豆瓣现在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需求和通道逻辑支撑用户,营收和成本的考量支撑商业,这两件简单朴素的事情是互联网公司的基础。
记得曾有人问豆瓣不涉足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些盈利模式的领域,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有损豆瓣的形象定位?
对此阿北的回答是“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这句话简单点说,就是有钱不赚是傻子。
现在看来,诗和远方,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不动如山的阿北
2005年的某天下午,一个络腮胡、30岁上下的中年人提着已经用了三年掉漆的苹果笔记本,到北京朝阳门外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用python开始写代码。
这个人就是阿北,在咖啡店用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豆瓣最初的大半程序,豆瓣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豆瓣是阿北的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和同学一起做物流(做公司CTO),最后以辞职告终。
阿北喜欢在咖啡馆工作:“咖啡馆不错,可以抬头看各色人等。有时候还能听到邻桌八卦。有一次还碰到过说英语的国际骗子”。
其实,阿北以前在PM(产品经理)圈还是和张小龙一个级别的存在,至少从低调神秘上来说,两人神似。
“不动如山”,这是丁香园网站CTO冯大辉对阿北的评价,这个词是程苓峰在《网络江湖三十六计》中用来形容马化腾的。
即互聯网有两级,陈天桥和马化腾。陈天桥:疾如风,侵略如火;马化腾:徐如林,不动如山。
至于为什么叫阿北?他的回答是:因为搞不清楚我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所以第一个网名起了“阿北”,一直用到今天。
不得不说,这回答很豆瓣、很文艺。
特立独行的豆瓣
在中国互联网界,豆瓣绝对是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豆瓣诞生于2005年,从时间上看,赶上了PC时代的末班车,当时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并逐渐完成对易趣网的逆袭,京东成立刚满一年,腾讯与百度则分别在香港和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阿北从IBM辞职回国后,发现国内没有任何产品来满足用户分享读书、音乐、电影的需求,而这个群体似乎很大,需求也十分旺盛,这也成为豆瓣最初的定位。
但豆瓣的发展速度似乎很慢。2005年3月7日,豆瓣网正式上线。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豆瓣创建一年后,阿北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豆瓣上线第一天,他说:“一直刷到天亮……豆瓣,这个在脑子里憋了半年的东西,竟然有人用了,而且能对人有用!”
很多人开始成了豆瓣的忠实用户,买书之前也去豆瓣一下哪个版本评价好;看电影也要豆瓣一下看评价评分,再决定是否去看……
豆瓣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有小众趣味的文艺青年们的需求,豆瓣之所以被网友尊至“鄙视链”顶端,就是它的小众趣味所带来的优越感。
2009年的时候,豆瓣只有30几个员工,网站已经在全球排名139位,单靠广告,就足以盈利。
错失太多的商机
所谓成也阿北,败也阿北。
自成立以来,豆瓣只接受过三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还是在2011年8月,豆瓣完成红杉资本中国、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挚信资本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12年间总计融资约6000万美元,相比如今互联网企业动辄上亿元的融资规模,豆瓣可谓一股“清流”。
从资本角度讲,类似阿北这样的CEO,是很多资本讨厌的对象。
有网友称有创投机构投资人说:“以后打死都不会投豆瓣这样的项目,典型特征就是:死又死不掉,上又上不去,你说他两句吧,这些文艺中年的CEO还和你各种不高兴……”。
而一直以来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豆瓣的盈利点在哪,“豆瓣亏损被并购”的消息也不时传出。
而在豆瓣每次推出新版本后,豆瓣上都会有类似“反对阿北独裁小组”、“阿北找不着北”等小组出现。
在移动端互联网风生水起的时候,豆瓣错失了太多,不愠不火的过着自己地慢日子。有着大量用户资源的豆瓣并未重视社交入口,而是把豆瓣小组的PC端照搬到了移动端。此外,豆瓣还错过了APP开发的最好时机。2014年8月,豆瓣APP终于上线,还未在移动端站稳脚跟,豆瓣旗下的豆瓣阅读、豆瓣电影、豆瓣一刻、豆瓣FM等近十款产品纷纷推出自己的APP。
“在发展初期,一家企业应该重点打造一个爆款产品,即使是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一开始也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个。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如腾讯、阿里,在2011年前后,也没有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艾媒集团CEO张毅直言,看不懂豆瓣的战略。
“豆瓣过去几年一直在采取去中心化的策略,使多个产品独立并存。虽然各个产品从核心价值上都体现了豆瓣的文艺味道,但多线作战实际上是将本来就小众的用户群体进一步进行了细分,一方面不利于协同作战,另一方面也分散了精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唐兴通说,“我是豆瓣多年的老用户了,对豆瓣是有感情的,但是豆瓣商业化运作确实比较失败,豆瓣应该集中精力做几件贴切的事情,而非盲目地追求‘大而全’。”
阿北厌恶社交,豆瓣用户资料不标注男女,豆瓣小组移动端未重视社交入口,只是把豆瓣小组PC端照搬到移动端。
豆瓣可以说是陌陌的老师,但走在前面的豆瓣在移动端落后了,后来者陌陌用陌生人社交切入了同城、小组、本地演出。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陌陌上市好几年了,越来越赚钱了,而豆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诗和远方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
豆瓣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有名的慢公司之一,创业12年的豆瓣,不疾不徐走来,已经是一家互联网老公司。
12年来,中国互联网巨头此消彼长,而阿北会这样一直让豆瓣“小众”下去吗,如今阿北要往何处去?
阿北在上周的公司内部信中表示,豆瓣将以“豆瓣时间”为核心品牌和团队,成立以营收为目标的内容事业部,并提到豆瓣的预期上市通道将重新放回境外。同时计划关闭亏损或用户数量无起色的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业务。
阿北在内部信中强调,豆瓣现在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需求和通道逻辑支撑用户,营收和成本的考量支撑商业,这两件简单朴素的事情是互联网公司的基础。
记得曾有人问豆瓣不涉足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些盈利模式的领域,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有损豆瓣的形象定位?
对此阿北的回答是“盈利一点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这句话简单点说,就是有钱不赚是傻子。
现在看来,诗和远方,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