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洗尽铅华呈素姿,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既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又是教师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时,语文教师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搭桥铺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此,可以解读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诵读;②在读、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到欣赏;③通过课下注释或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语句、段落,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和重点实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要求;④《新课标》在背诵篇目上做了明确规定,要求背诵80篇,这一要求借鉴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⑤从教师和学生来看,《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并对所学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提高全在于教师正确而科学地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为了给学生提供体验和表达的舞台,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手段,以个性理解为切入点,达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笔者就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如下探究:
1.品读体悟、融入文本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感受文言文作品美的意味和神韵,全依赖于细细地品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会感受文本内在的美点。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文言,例如,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语言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读出语调、走进文本
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细细地品味。课堂上,作为文本和学生中介的教师要作好引导、示范作用。品味主要靠各种形式的朗读,要读出语调、读出节奏。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文本言语的声音形态,看成是词音的简单拼凑,而要使学生明白文本言语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情气和意味,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尽可能对其进行还原。例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敲”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焦急的神情,因为等的人没有来,诗人坐立不安,只好用棋子轻轻地敲击桌子,重读一个“敲”字就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2)读出节奏、融入文本
品读时,读出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众多词句、众多层次的碰撞、推进中形成的,是文本情味的基调。读出节奏也就是把握了文本的情味。例如,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读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应当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融入文本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反复体味,读出节奏。
(3)读出韵味、走出文本
童庆炳先生指出:“就以作品的最表层的声音来说吧,其中的美的力量是能震撼人心的。我们古人为什么提倡吟诗,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声音作为一种美,对诗来说是极重要的,所以要把它吟诵出来,使声音能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而产生感情的反应。”
例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十个字勾勒出来的是一幅小巧玲珑的水墨画。一个“一”字写出了天地间,一片苍茫,而人与自然景物在天地间是那么地渺小,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颇有韵味。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愿读、敢读、会读、勤读、美读,并以此带动学生,读出韵味。
2.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记忆的主要途径就是背诵。章熊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传统经验作基础,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经验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分析,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机械记忆、培养语感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死记硬背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背诵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小组背诵竞赛、扩展性背诵、限时背诵,这些具体的背诵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古文,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和学生拉近关系,给学生以莫大的感动和鼓舞,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2)理解记忆、培养能力
理解记忆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利用一个支撑点,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句,用它们来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将全篇贯穿起来。其次,在分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理解促教学,提升学生从对文言经典的感性认识阶段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最终让学生在背诵朗读时能够穿透文字表层去倾听古人心灵的声音,把倾听到的古人心灵声音融合到自己的感情中,与文言经典融为一体,快乐着古人的快乐,忧伤着古人的忧伤,真正感受到古人生命的涌动。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内容,才会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篇章结构、古人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积极探究、丰富情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尝试:
(1)探究文本、多元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先不看任何参考书的习惯,而是通过自己仔细阅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及时记录。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才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笔者讲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时便让学生去课外查找还有哪些诗赋是描写岳阳楼的,结果学生搜集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等,甚至连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搜集来了。
(2)探究情感、完善自我
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文言经典给初中生打开了认识人生的广阔天地,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岳阳楼记》那警醒后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就不止一次荡涤着我们的灵魂。《醉翁亭记》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又让在芸芸众生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凝神细品,洗濯我们尘封已久的内心。在教学这些优秀的文言作品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磨砺学生粗糙的心,真正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3)探究意义、获得新生
优秀的文言作品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学生对文言作品意义的理解也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当代的观念方法来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如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一样。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因为时代新观念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看法和“出格”理解要给予积极地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地颠覆和解构,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要启发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大胆创新,探究多元理解。
4.大胆想象、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李白诗中的神奇形象,还是杜甫诗中的细致描绘;无论是辛弃疾笔下苍凉悲壮的战地生活,还是李煜词中豪华奢靡的宫廷场景,所有这些作品的欣赏都依赖于后人精细而深邃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民主氛围
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有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需要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要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真诚、信任亦是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地交流和沟通,碰撞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
(2)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屈从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书上这么说就应该这样做,不应再有其他的想法,有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对教师的背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更显珍贵。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想象意境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而合理地想象,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文字幻化出完整形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联想的意境,运用一些教学工具,如挂图、优美的乐曲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另外,让学生多接触古典作品,这样学生头脑中自然就会储存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形成了以联系具体可感的环境进行思维的习惯。这种习惯反映在表达上,往往能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的表述,达到生动鲜明的效果。
(4)大胆设问,精彩就会因问而生
《新课标》提出了“对话教学理论”,实际上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文本是一个非常健谈的提问者,它以一个又一个深邃而迷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设问”的意义在于引起并促进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一些问题,多用诸如“能说说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之类的说法,还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答问的空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信任,又可以让学生产生精彩的“发现”。
洗尽铅华呈素姿,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躬身践行”,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去重新发现和感悟中华文明带来的深远意义。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尤其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也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多样性,笔者所作的思考与行动是非常肤浅的,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还将不断地深入探究!
杜晓平,无锡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无锡市锡山区语文教学能手,“锡山区十佳师德标兵”,现担任无锡市厚桥中学副校长,主持无锡市教育科研多个立项课题。
从教多年来,坚持“语”、“德”结合的教育理念,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教学道路上加强对“精”、“气”、“神”的修炼,体现一名语文教师对教育的自觉、人生的自觉和教育创造的自觉。
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任务;而对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这个大目标下,更要让学生感知文字的美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人,而非被考试和技术奴役的机器,从而教师不能“跪着教书”。
一、《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此,可以解读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诵读;②在读、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到欣赏;③通过课下注释或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重要语句、段落,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和重点实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要求;④《新课标》在背诵篇目上做了明确规定,要求背诵80篇,这一要求借鉴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⑤从教师和学生来看,《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并对所学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提高全在于教师正确而科学地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二、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为了给学生提供体验和表达的舞台,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手段,以个性理解为切入点,达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笔者就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如下探究:
1.品读体悟、融入文本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感受文言文作品美的意味和神韵,全依赖于细细地品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会感受文本内在的美点。初中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很多风格各异的文言,例如,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等。这些文章表达清晰,语言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朗读、品味,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读出语调、走进文本
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细细地品味。课堂上,作为文本和学生中介的教师要作好引导、示范作用。品味主要靠各种形式的朗读,要读出语调、读出节奏。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文本言语的声音形态,看成是词音的简单拼凑,而要使学生明白文本言语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情气和意味,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尽可能对其进行还原。例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敲”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焦急的神情,因为等的人没有来,诗人坐立不安,只好用棋子轻轻地敲击桌子,重读一个“敲”字就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2)读出节奏、融入文本
品读时,读出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众多词句、众多层次的碰撞、推进中形成的,是文本情味的基调。读出节奏也就是把握了文本的情味。例如,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读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应当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融入文本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反复体味,读出节奏。
(3)读出韵味、走出文本
童庆炳先生指出:“就以作品的最表层的声音来说吧,其中的美的力量是能震撼人心的。我们古人为什么提倡吟诗,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声音作为一种美,对诗来说是极重要的,所以要把它吟诵出来,使声音能作用于我们的听觉,而产生感情的反应。”
例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十个字勾勒出来的是一幅小巧玲珑的水墨画。一个“一”字写出了天地间,一片苍茫,而人与自然景物在天地间是那么地渺小,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颇有韵味。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愿读、敢读、会读、勤读、美读,并以此带动学生,读出韵味。
2.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记忆的主要途径就是背诵。章熊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传统经验作基础,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经验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分析,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机械记忆、培养语感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死记硬背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背诵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小组背诵竞赛、扩展性背诵、限时背诵,这些具体的背诵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古文,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和学生拉近关系,给学生以莫大的感动和鼓舞,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2)理解记忆、培养能力
理解记忆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利用一个支撑点,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句,用它们来作为记忆的支撑点,将全篇贯穿起来。其次,在分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理解促教学,提升学生从对文言经典的感性认识阶段过渡到理性认识阶段,最终让学生在背诵朗读时能够穿透文字表层去倾听古人心灵的声音,把倾听到的古人心灵声音融合到自己的感情中,与文言经典融为一体,快乐着古人的快乐,忧伤着古人的忧伤,真正感受到古人生命的涌动。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内容,才会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篇章结构、古人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积极探究、丰富情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下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尝试:
(1)探究文本、多元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先不看任何参考书的习惯,而是通过自己仔细阅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及时记录。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才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笔者讲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时便让学生去课外查找还有哪些诗赋是描写岳阳楼的,结果学生搜集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等,甚至连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搜集来了。
(2)探究情感、完善自我
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文言经典给初中生打开了认识人生的广阔天地,展示了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岳阳楼记》那警醒后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就不止一次荡涤着我们的灵魂。《醉翁亭记》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又让在芸芸众生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凝神细品,洗濯我们尘封已久的内心。在教学这些优秀的文言作品时,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磨砺学生粗糙的心,真正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3)探究意义、获得新生
优秀的文言作品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学生对文言作品意义的理解也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当代的观念方法来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正如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一样。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因为时代新观念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看法和“出格”理解要给予积极地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地颠覆和解构,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相反,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要启发学生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大胆创新,探究多元理解。
4.大胆想象、激发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李白诗中的神奇形象,还是杜甫诗中的细致描绘;无论是辛弃疾笔下苍凉悲壮的战地生活,还是李煜词中豪华奢靡的宫廷场景,所有这些作品的欣赏都依赖于后人精细而深邃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民主氛围
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有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需要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要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真诚、信任亦是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地交流和沟通,碰撞出智慧和创造的火花。
(2)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屈从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书上这么说就应该这样做,不应再有其他的想法,有了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对教师的背叛。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大胆创新更显珍贵。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想象意境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而合理地想象,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文字幻化出完整形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联想的意境,运用一些教学工具,如挂图、优美的乐曲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另外,让学生多接触古典作品,这样学生头脑中自然就会储存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形成了以联系具体可感的环境进行思维的习惯。这种习惯反映在表达上,往往能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的表述,达到生动鲜明的效果。
(4)大胆设问,精彩就会因问而生
《新课标》提出了“对话教学理论”,实际上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文本是一个非常健谈的提问者,它以一个又一个深邃而迷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设问”的意义在于引起并促进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一些问题,多用诸如“能说说你的看法吗”、“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样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之类的说法,还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答问的空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信任,又可以让学生产生精彩的“发现”。
洗尽铅华呈素姿,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躬身践行”,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去重新发现和感悟中华文明带来的深远意义。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尤其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也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多样性,笔者所作的思考与行动是非常肤浅的,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还将不断地深入探究!
杜晓平,无锡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无锡市锡山区语文教学能手,“锡山区十佳师德标兵”,现担任无锡市厚桥中学副校长,主持无锡市教育科研多个立项课题。
从教多年来,坚持“语”、“德”结合的教育理念,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在教学道路上加强对“精”、“气”、“神”的修炼,体现一名语文教师对教育的自觉、人生的自觉和教育创造的自觉。
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任务;而对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这个大目标下,更要让学生感知文字的美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人,而非被考试和技术奴役的机器,从而教师不能“跪着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