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的创新教学,是新世纪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使命和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教学的进步,学生跟不上历史的步伐,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创新教学,不仅仅在教学,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教学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92-02
高中历史知识包含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其内容繁多、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内容固定不灵活,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中历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创新性教学,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使课堂充满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性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中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制定教学计划,并完整地实施过程。不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不同,在开展课堂活动中不断地将书本的内容转变为自身的内容。例如,学习古希腊的民族与政治时,我们可以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引入到奥运会的发源地是希腊,这时候我们开始对古希腊知识的学习,而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引入新课。可见,课程的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教材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同样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的,所以,教师不要将教材奉为定理,严格执行教材任务,而不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理解的内容,并赋予这些内容新的意义,使教材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同样地,教师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注意分析教材的内容特点,知识架构等,总结出自己理解后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的历史学习服务。
二、历史联系现实,让课堂与社会接轨
历史是对现实的回顾,现实是历史的预演,二者是机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结合起来,也要带领同学们在历史的事件中找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的影子。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前后对照,总结出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现实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让历史课堂与社会接轨,发展学生联想、类比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
例如,在讲到台湾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台湾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台湾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我国对台湾的几项政策,分析我国对收复台湾的政策及其作用,再结合国际形势,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措施等。这样,台湾问题不仅引出了一大堆相互联系的知识,让课堂与社会产生交集,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
三、提高学生素养,彰显人文情怀
历史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最珍贵的财产。历史的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智慧传承。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让历史课充满人文气息,使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述一些历史人物时,我们就要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在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历史巨著《史记》、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尝尽千辛万苦完成《本草纲目》、孙中山一心救国领导辛亥革命等,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卓越,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四、研究性学习,增强思维能力
通常,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教学情境的开放,二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全班讨论和研究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以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线索,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讲到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生死一线之际,到底要怎样挽救中国红军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你在遵义会议上发言,你会怎样来领导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并将学生分为两派,一派为王明辩护,一派为毛泽东辩护,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做详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结果,而且还形成了自己对遵义会议的看法和见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迁移创新,触类旁通
迁移,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事情对另一种事情发生影响的现象。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也就是说影响有好有坏。迁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没有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我国唐代历史后,了解到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兼容并蓄的思想、历史文化的积累等。可以让学生总结在中国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原因。经过总结,发现二者大同小异,由此可见迁移创新的重要作用。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玉凤,高中历史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26。
[2]朱代军,新课改下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的必要性[J].科技向导,2010.9。
[3]张荔,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0.9。
[4]龙申军,高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23。
[5]张鉴高,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2。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教学;教学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92-02
高中历史知识包含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其内容繁多、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内容固定不灵活,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中历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创新性教学,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使课堂充满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性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中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制定教学计划,并完整地实施过程。不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不同,在开展课堂活动中不断地将书本的内容转变为自身的内容。例如,学习古希腊的民族与政治时,我们可以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引入到奥运会的发源地是希腊,这时候我们开始对古希腊知识的学习,而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引入新课。可见,课程的内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教材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同样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的,所以,教师不要将教材奉为定理,严格执行教材任务,而不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理解的内容,并赋予这些内容新的意义,使教材的内容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同样地,教师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历史教材,注意分析教材的内容特点,知识架构等,总结出自己理解后的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的历史学习服务。
二、历史联系现实,让课堂与社会接轨
历史是对现实的回顾,现实是历史的预演,二者是机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与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结合起来,也要带领同学们在历史的事件中找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的影子。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前后对照,总结出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现实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让历史课堂与社会接轨,发展学生联想、类比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知识的前因后果。
例如,在讲到台湾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台湾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台湾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结合我国对台湾的几项政策,分析我国对收复台湾的政策及其作用,再结合国际形势,分析当前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措施等。这样,台湾问题不仅引出了一大堆相互联系的知识,让课堂与社会产生交集,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
三、提高学生素养,彰显人文情怀
历史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最珍贵的财产。历史的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智慧传承。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让历史课充满人文气息,使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述一些历史人物时,我们就要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在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历史巨著《史记》、李时珍走遍千山万水尝尽千辛万苦完成《本草纲目》、孙中山一心救国领导辛亥革命等,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卓越,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四、研究性学习,增强思维能力
通常,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教学情境的开放,二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全班讨论和研究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以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线索,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讲到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生死一线之际,到底要怎样挽救中国红军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你在遵义会议上发言,你会怎样来领导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并将学生分为两派,一派为王明辩护,一派为毛泽东辩护,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做详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结果,而且还形成了自己对遵义会议的看法和见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迁移创新,触类旁通
迁移,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事情对另一种事情发生影响的现象。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也就是说影响有好有坏。迁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没有迁移能力,就不能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我国唐代历史后,了解到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兼容并蓄的思想、历史文化的积累等。可以让学生总结在中国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原因。经过总结,发现二者大同小异,由此可见迁移创新的重要作用。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玉凤,高中历史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26。
[2]朱代军,新课改下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的必要性[J].科技向导,2010.9。
[3]张荔,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0.9。
[4]龙申军,高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23。
[5]张鉴高,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