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币”对于广义上的金融体制是一种危险的挑战,但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网币”的风行无疑存在着
巨大的造富机遇
2000年初,随着新世纪到来,一部大片Matrix,在全球上演,内地将其译为《黑客帝国》。这是一个与庄子的“蝶梦”非常相似的一个故事。影片告诉我们说,21世纪初,人工智能的技术有重大的突破,计算机具备了自我意识,不再听命于人类,进而控制了人类的命运。它们培养人类作为“能源”,于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被放在一个个的电池仓内,全身插满了管线,计算机则构出一个被称之为“母本(即 Matrix )”的庞大电子虚幻系统,不间断地产生虚拟的电波与讯号,欺骗被奴隶的人类的大脑让“人”以为自己幻觉是真实的,由于信息的错位,令每个“人”都满足于置身于“梦中”的“幸福生活”。
“无法想象的荒谬”
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感性认识,从来都是生存于虚拟之中的。感性认识的原始信号,来自于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器官所接触之后再传递给大脑的“脉冲波”。
我们的大脑是“寄于”体内的,本身就是被种种有机分子(以及无机分子),譬如骨骼、血液、神经……之类的细胞组织所包围的活体组织,人类的大脑,从来接触不到真实的“物境”,但是我们却从来也不懂得怀疑这些大脑信号,反而以为自己“看得到、听得到、接触得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所以,一切人脑的感性认识并不都是最真实的,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之中的永恒的挑战.我们至今无法解释是什么诱惑,而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一张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比如货币,为什么会给人如此的诱惑?为什么那些超越感官发挥极限的“货币积累”,永远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强烈的快感?同样一个人,同样的一种工作,为什么“美国的姚明”卖得更贵?这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假象?人的“可虚拟性”与世界的“可虚拟性”最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
对此,我只能告诉大家阅读已故的“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萨特曾经说过:“人类并不荒谬,人类的世界也不荒谬,但是当人类意识到了世界,就会产生荒谬。”(萨特:《存在与虚无》,1943年)
“虚拟货币”中的“真实”
众所周知,网络世界上的“电子货币”,或称“网币”,如今已经到处蔓延。有人认为,对于广义上的金融体制,这是一种危险的挑战。没错,但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从实体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网币”的风行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造富机遇。
首先,网币的使用,令当代的金融理论发生了根本变化。因为网币依靠其特有的功能已经构造了网上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平台。为方便网民在网上进行小额交易而产生的各种“品牌网币”,已经成为可与真实货币等价的交易媒介,建立起它们与硬通货,比如它们与美元或欧元之间的“联系汇率”。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有些大银行,比如花旗银行等等,已经开始介入此项业务了。花旗很早就在“网游”《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平台上,正式注册并且“成立”了一间颇具规模的“第二花旗”——这已经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虚拟银行,而是建立在以“真币”兑换“网币”的运营模式之上的“真银行”。
“第二花旗”可以接受其他注册人的报价,并以美元对暴雪公司的“金币”(来自《魔兽世界》)进行长年的“双向贸易”。每100个“魔兽金币”,兑换1个美元——网上客户可以各取所需,金币成交以后,花旗会提取一定量的金币作为“佣金”。
这是一项非常现实的商业银行“业务”。大的玩家都知道:1个美元兑100个“金币”,自新年以来这一比价一直都是固定的。(此外,Second life自己所发行的“蓝盾”,当前对美元的汇率要高得多,每个“蓝盾”现价“1/2”美元,大约价值人民币4元左右)。
“第二花旗”的出现意味着花旗已经“非常自觉”地认识到,古典的货币理论以及世界上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运行轨迹已经开始面临挑战。
其次,网币的价值与真实的地位如今已经不容任何人歧视——尽管有些人一直质疑“网币”的价值,但从任何角度而言,“网币”都不是“伪币”而是无可挑剔的“真币”。
其三,“金币农夫”的出现,令很多“职场人士”可以提出更高的就业价格,因为现在坐在家里,哪怕是在写字间,你只要随便上网“泡一泡”,也可以得到几十元(甚至超过百元)人民币的稳定收入。由于“网币”的出现,当前虚拟世界中的“个体经济”以及“集体经济”开始以光的速度爆发。以我国为例,当前有50万-100万人,甚至更多,从事着“网币”的“外加工”行业,并且接受干净的网上“订单”。
其四,网币植根于“劳务的度量”,因此它注定会进入现实的应用,不会仅仅满足于“代币”。以国内三大网站的“网币”为例,新浪的“U币”、百度的“D币”、腾讯的“Q币”,也已经可以成为“中介货币”,兑换到其他“网币”。
其五,网币有真实的“提款权利”。由于“网币”的兴起,目前一款还未上市发行的,且有成为精品可能的“网游”,其报价已经达到2000多万美元左右。“网游开发商”的利润暴增,大约可以达到100%。无疑,“网游”买家们所看中的,包括其中的“网络印钞机”的市场潜力——新的“网游道具”与新的“网币”的价值令买家敢于花“大钱”,以便掌控、支配、参与至少一种“网币”。
“货币中立理论”
众所周知,自从哈耶克提出“货币中立理论”,并且将其发展成为“私人可以提供货币”的“自由货币理论”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政府真正接受过“哈耶克方案”。但我们现在发现,“网币”至少从形式上看来,基本符合哈耶克早年所创见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主张”。
哈耶克建议实现货币“非国家化”,他早就指出过:首先,“政府之所以牢牢地独揽货币发行权,并不是由于私人或私营企业没有能力提供足值的、良好的货币,而是因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能使执政者从中获得利益。” 其次,“政府根据自身的需要发行纸币,并强制人们接受它们,但是历史也表明,凡是政府发行的纸币迟早都会贬值的,因为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其自身财政支出的需要。” 其三,“只要对自身有利,政府就敢于滥用货币发行特权。这种特权的滥用使货币供应量过大,必然造成通货膨胀。”(哈耶克:《货币理论和工商业循环》)
我们必须承认,哈耶克的理论是非常偏激的,此前凯恩斯的观点与其指向相反。凯氏认为:
“在货币系统中,由于穷人手中的货币,不断地向富人阶层流动,最后导致穷人阶层购买力不足(货币耗尽了),从而使得国民经济仅仅是因货币短缺而无法发展。”因此,“我们决不能无底线地痛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正面作用,在于‘强迫’所有的富人进行再次投资。”(凯恩斯:《货币理论》)
如果我们仍然回到本文开始,Matrix会发生什么?也许,我们最爱的货币,只是我们的“大脑”自身复制与加工出来的“脉冲产品”,是一种“纯幻觉”。
我想,以我们目前的理论水平,确实无法判定,在哈耶克与凯恩斯这两位巨匠之间,到底谁为“真”?谁为“假”?相对于“网币”而言,现在的我们,似乎连“什么是货币”这样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似乎也失去了曾经“可信”的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