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需由娃娃抓起,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习惯需于小时候培养,方可受益终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重视数学阅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阅读能力 措施
一、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1.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要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多读,读出题意,读出质疑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完成,读一遍便自认为题目很容易,更马虎的将问题解决掉,又或读了但没读懂便觉得题太难了,不愿进一步思考而再多读几遍。
案例:旅游途中遇到的公路里程碑的事。
起点: 0 10 18 ( ) 60
终点: 60 50 ( ) 15 ( )
和:( ) ( ) ( ) ( ) ( )
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一些学生对里程碑不熟悉,便有点摸不到头脑,不知由哪入手了。我便让学生不要忙着动笔而是先动口,借助我在黑板上画的线段图,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一两遍下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题意,便再读、再比划,四五遍之后基本读懂了那句“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
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距离起点路程+距离终点路程=总路程,即便里程碑的数字有孙悟空的72种变化,而总路程不变。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由心理学角度,兴趣为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内在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兴趣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学习。故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学生的“年龄、个性、教材”特点三者相结合,以教材为载体,语言训练为内容,创设数学语言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由一般原理高度认识新知识,由知识系统角度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展开深入思考,方可规避肤浅印象,降低思维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包含的严密逻辑性,由此提升理解层次,提升解决处理问题灵活性,且推进学习方法由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中高年级要渐渐培育学生自觉阅读课本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自觉阅读,关注疑难问题课上解决;学习新知识当堂读,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需及时指导读相关内容,纠正错误;课后复习重点阅读,让学生养成先读书后作业以及归纳整理单元知识习惯。利用数学活动课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启蒙等适宜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材料。课堂里教师需坚持对数学课本展开解读。数学课本为数学课堂内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数学课本的应用,尤其例题及方法总结等内容展开阅读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本不仅是习题集。阅读课本之时,教师务必关注对学生展开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除去课堂内对数学课本的解读的途径,还需经课前预习的阅读、课后温习阅读等路径进行。
2.阅读与预习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为学习关键环节之一,课前预习以课本为载体,提升预习阅读效能的重点在于教师首先表明预习范围及有效性。对低年级学生预习阅读的要求不可过高,起初要求读例题与习题内文字,有字不认识可问父母,标注拼音清除认字障碍。当学生认字较多之时,预习时仅仅会读题目的文字已然不够,此时相应提出此简单要求:“在书上你读到什么了?”“用一句话概括下书上内容。”提问大一些,能让学生有话可讲。
3.阅读与复习相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复习课亦是提升数学阅读的手段之一。其正确方法需为回忆、解题、阅读思考综合展开。若课后复习“只解题、不读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害。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并推动知识系统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型之一。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故此,上数学课时我偶尔会出一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依据相应标准将题目展开梳理、分类及整合,沟通题目间的纵横关系。比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复习时,我先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编题,内容为两位数加减法,学生所编的两位数加减法题目内既要包括不退位减、不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进位加,不退位减与不进位加内还包含一个加数有无整十数状况。编完题后,让孩子们先计算,再依标准分类,并且将分类依据阐明。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2007,2,(11),69—71。
[2]丁华元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0),56—58。
[3]厉小康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12,(5),346-349。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阅读能力 措施
一、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1.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要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多读,读出题意,读出质疑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完成,读一遍便自认为题目很容易,更马虎的将问题解决掉,又或读了但没读懂便觉得题太难了,不愿进一步思考而再多读几遍。
案例:旅游途中遇到的公路里程碑的事。
起点: 0 10 18 ( ) 60
终点: 60 50 ( ) 15 ( )
和:( ) ( ) ( ) ( ) ( )
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一些学生对里程碑不熟悉,便有点摸不到头脑,不知由哪入手了。我便让学生不要忙着动笔而是先动口,借助我在黑板上画的线段图,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一两遍下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题意,便再读、再比划,四五遍之后基本读懂了那句“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
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距离起点路程+距离终点路程=总路程,即便里程碑的数字有孙悟空的72种变化,而总路程不变。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由心理学角度,兴趣为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内在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兴趣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学习。故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学生的“年龄、个性、教材”特点三者相结合,以教材为载体,语言训练为内容,创设数学语言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由一般原理高度认识新知识,由知识系统角度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展开深入思考,方可规避肤浅印象,降低思维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包含的严密逻辑性,由此提升理解层次,提升解决处理问题灵活性,且推进学习方法由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中高年级要渐渐培育学生自觉阅读课本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自觉阅读,关注疑难问题课上解决;学习新知识当堂读,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需及时指导读相关内容,纠正错误;课后复习重点阅读,让学生养成先读书后作业以及归纳整理单元知识习惯。利用数学活动课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启蒙等适宜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材料。课堂里教师需坚持对数学课本展开解读。数学课本为数学课堂内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数学课本的应用,尤其例题及方法总结等内容展开阅读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本不仅是习题集。阅读课本之时,教师务必关注对学生展开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除去课堂内对数学课本的解读的途径,还需经课前预习的阅读、课后温习阅读等路径进行。
2.阅读与预习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为学习关键环节之一,课前预习以课本为载体,提升预习阅读效能的重点在于教师首先表明预习范围及有效性。对低年级学生预习阅读的要求不可过高,起初要求读例题与习题内文字,有字不认识可问父母,标注拼音清除认字障碍。当学生认字较多之时,预习时仅仅会读题目的文字已然不够,此时相应提出此简单要求:“在书上你读到什么了?”“用一句话概括下书上内容。”提问大一些,能让学生有话可讲。
3.阅读与复习相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复习课亦是提升数学阅读的手段之一。其正确方法需为回忆、解题、阅读思考综合展开。若课后复习“只解题、不读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害。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并推动知识系统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型之一。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故此,上数学课时我偶尔会出一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依据相应标准将题目展开梳理、分类及整合,沟通题目间的纵横关系。比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复习时,我先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编题,内容为两位数加减法,学生所编的两位数加减法题目内既要包括不退位减、不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进位加,不退位减与不进位加内还包含一个加数有无整十数状况。编完题后,让孩子们先计算,再依标准分类,并且将分类依据阐明。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2007,2,(11),69—71。
[2]丁华元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1,1,(10),56—58。
[3]厉小康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12,(5),34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