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6
[摘要] 目的 为了解“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更好的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 随机抽取9-14岁“留守儿童”35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认为父母是不可替代的,72.2%的儿童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打工期间,受过欺负或者人身伤害的儿童占25.9%,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75%的儿童受欺负的原因的是父母不在,缺乏保护。76.1%的儿童渴望有很多朋友,能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却不能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结论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1]。但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报告,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超6100万,呈现数量多、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特点[2]。据段成荣等人研究结果,“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而湖南“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7.46%,排全国第5,因此对共华镇群兴村、双阜村、阜安村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沅江地区共华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随机抽取375例,年龄9-14岁,发放问卷375份,有效回收问卷350份。其中男193名,女157名;小学生121名,初中生229名(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选择方案,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基本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并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核对填写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FoxPr06.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SPI19.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调查结果
50%以上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均在初中毕业,68.9%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77.8%的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渠道是电话,电话的频率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一次,60%的儿童希望父母一周内能跟自己联系一次。电话沟通对“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对于缓解其压力和获得指导至关重要[3]。60.6%的儿童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父母跟自己常联系;有27.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因为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72.2%的儿童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打工期间,受过欺负或者人身伤害的儿童占25.9%,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75%的儿童受欺负的原因的是父母不在,缺乏保护。76.1%的儿童渴望有很多朋友,能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却不能克服自己自卑心理打开自己的心扉。同时13.9%的儿童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而处于自闭心理。当问及社会、政府、学校等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大都回答不太可能,67.7%的儿童反映学校并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3 讨论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郭学东等[4]人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初中生比那些拥有较少社会支持的初中生身心更为健康。因此针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之一,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仅从部分地区取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但为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2] 廖传景,胡瑜,张进辅.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编制及常模建构[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郭学东,李亚卿,乇立娜,等.社会支持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调
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30-531.
作者简介:陶诗雨,女,1994-,湖南益阳人,长沙医学院13级口腔医学在校生.
通讯作者:周冬华,女,1986-,湖南衡阳人,长沙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5年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长医团[2014]15号
[摘要] 目的 为了解“留守儿童”的普遍现状,更好的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 随机抽取9-14岁“留守儿童”35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的认为父母是不可替代的,72.2%的儿童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打工期间,受过欺负或者人身伤害的儿童占25.9%,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75%的儿童受欺负的原因的是父母不在,缺乏保护。76.1%的儿童渴望有很多朋友,能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却不能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结论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1]。但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报告,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超6100万,呈现数量多、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特点[2]。据段成荣等人研究结果,“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而湖南“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7.46%,排全国第5,因此对共华镇群兴村、双阜村、阜安村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湖南沅江地区共华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随机抽取375例,年龄9-14岁,发放问卷375份,有效回收问卷350份。其中男193名,女157名;小学生121名,初中生229名(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选择方案,本文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参考基本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并由被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核对填写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FoxPr06.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SPI19.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调查结果
50%以上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均在初中毕业,68.9%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77.8%的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渠道是电话,电话的频率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一次,60%的儿童希望父母一周内能跟自己联系一次。电话沟通对“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对于缓解其压力和获得指导至关重要[3]。60.6%的儿童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但希望父母跟自己常联系;有27.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因为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72.2%的儿童希望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打工期间,受过欺负或者人身伤害的儿童占25.9%,而在这些学生当中有75%的儿童受欺负的原因的是父母不在,缺乏保护。76.1%的儿童渴望有很多朋友,能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却不能克服自己自卑心理打开自己的心扉。同时13.9%的儿童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而处于自闭心理。当问及社会、政府、学校等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时,大都回答不太可能,67.7%的儿童反映学校并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3 讨论
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郭学东等[4]人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交互作用,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拥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初中生比那些拥有较少社会支持的初中生身心更为健康。因此针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之一,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的样本仅从部分地区取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但为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
[2] 廖传景,胡瑜,张进辅.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编制及常模建构[J].西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郭学东,李亚卿,乇立娜,等.社会支持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调
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30-531.
作者简介:陶诗雨,女,1994-,湖南益阳人,长沙医学院13级口腔医学在校生.
通讯作者:周冬华,女,1986-,湖南衡阳人,长沙医学院口腔内科教研室,[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长沙医学院2015年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长医团[2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