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绮云首席名师工作室以課题研究为基础、以整体提升区域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先后承担了全国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本色德育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为例》、省级课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工作室还以工作简报《起点》为平台,举办讲座、展示活动50余场,对区域内教师进行理论与业务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工作室主持人夏绮云是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省国培计划及农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武汉市“十百千”人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2本。
这里的“LCC”是“‘LCC’新读写素养”课题的简称。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其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LCC”中的“L”(Language sensibility,Language expressive)指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第一个“C”(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二个“C”(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指中国文化自信。其中,“中国文化自信”是基点,因为没有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育,而“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两个支点,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达成的关键能力。
围绕“LCC”,我们构建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出学科整合、社会研学两类课堂,并采取前置、联通、消弭三种课程范式,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了实在的抓手。
一、基础课程
这里所说的基础课程指国家课程,更准确地说,是指经过教育部审核通过的现在正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对于这类课程,我们主要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所谓整合,就是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教材中原本分散的、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组合起来,让其产生有机联系和依存关系,达到1 1>2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文本性质方面的整合,如将教材与参考书两种性质本来不同的文本直接整合,或将教案与学案直接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二是文本形式方面的整合,如将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整合,让两种文本表现形式互补,让两种文字(描述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的语言文字)互相照应;三是文体方面的整合,如科普说明文与解说词、剧本等文体的整合转换;四是文本数量方面的整合,如采用群读类学的方式,把多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教学;五是文本读写转化方面的整合,如读中仿写、补写、续写,写中提炼方法,迁移方法等;六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将语文与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
笔者以群读类学为例,谈谈整合的大体思路与方法。《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枫桥夜泊》分别是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和四年级下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中的古诗,它们不仅都是“羁旅诗”,而且都截取秋夜江景,描绘泊船江上独赏夜景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而表达羁旅的惆怅和思乡的愁闷。教师以“古诗中的行客”为主题,把三首诗整合在一起教学。相同的情怀、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意象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戏剧这种文体,教师借助“可视听的精彩”这个主题,将三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的《皇帝的新装》《智斗》三个剧本整合在一起,以剧本语言为突破口,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线,将人物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置身于特定的舞台说明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剧本独有的艺术魅力,然后引导他们开展戏剧表演与评价活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切地认识了戏剧这种文体,而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掌握了一定的戏剧表演艺术。
二、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以社会研学课堂为主。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采用体验、感触的方式,让学生在走中学,见中思。这种课堂主要有前置范式、联通范式、消弭范式三种范式。
1.前置范式
所谓前置范式,指教师围绕教材中的某一个主题,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中国文化”。教学这个单元之前,教师设计了“寻找中国年”语文实践活动,并前置到寒假进行。活动中,学生用眼睛发现年,用舌尖品尝年,用巧手装扮年,用妙笔书写年。在这个积淀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元素的传统节日里,他们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了认知感悟,丰厚了语言积累。
使用前置范式,关键在一个“前”字。教师只有具备整体把握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提前规划、整体设计并亲自参与指导,才能使学习收到应有效果。
2.联通范式
联通范式是以某种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点,将多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联通起来的学习方式。
以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文道岐黄”联通范式为例。“文道岐黄”是红领巾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中的“文”指与文学相关的文章、知识等;“岐黄”本指古代医学名著《内经》和它的作者,这里代指中医文化。学校将传统中医文化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一边学文言文一边认识中草药,了解中医文化。
具体的联通方法有三种:
一是联通传统文化。文言文和中医药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六年级上册的《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这篇介绍“菊”的短文,文字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从这篇短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菊与中药学的一些关系。如:从“清香四溢”中,可以知道菊味甘;从“性耐寒”中,可以知道菊性凉,微寒。将二者联系起来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又能了解菊的药学知识,扩大知识面。 二是联通语言材料。学校围绕“文—药”主题,编写了《文道岐黄——文言文读本》《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两本校本教材。《文道岐黄——文言文读本》中收录了《菊》《藕》《姜》《牡丹》等优美的短文,并采用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了解这些植物与中医药有关的知识。《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结合具体的实践基地,有选择地介绍了部分中药及与中药有关的知识,还收录了大量与中医文化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把社会当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
三是联通实践活动。借助《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学校定期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来到中医药馆、药草基地,在语文教师和中医专家的引领下,认识中草药,了解中医文化,让“死”知识变成了“活”教材。
3.消弭范式
“消弭”是消除、清除的意思,一般与隐患、不良现象等结合使用。消弭范式指的是消除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教与学、知与行的界限的学习方式。之所以用“消弭”,是想强调传统的教学没有打破这些方面之间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笔者以江汉区北湖小学的“寰宇穿行”消弭范式课程为例,具体介绍这种范式的实施策略。“寰宇穿行”是融合语文与社会研学活动的实践性课程。它利用武汉科技馆中“地球自然”和“水文明”两个展厅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合作化的小组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提升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和探究的科学精神。
实际教学分三步:
第一步,预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手册”开展自学。我们结合武汉科技馆里的资源,整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伟大的出征》《可爱的地球》、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生命与水》等科学小品文中的素材,以“寰宇穿行”为主题,编制了“自学手册”。自学手册包括六个版块:“自学指南”明晰学习过程与方法;“书目载入”提供资源的链接方式;“自学清单”围绕重点篇目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微课在线”对科学小品文作简单明了的介绍;“成果共享”和“多元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期待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第二步:研学。学生完成预学之后,将课堂移至社会研学课堂——武汉科技馆。研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手册”中的任务与方法,利用科技馆中的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学绘本。研学绘本包括“走近‘天宫’”“‘孪生’兄弟”“绿色家园”“水声流影”四大主题,它们分别对应太空飞越、火星探险、地球家园、水资源四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乐学。乐学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趣味作业,二是成果共享。作業结合自学手册的内容和研学情况设计,内容与形式力求丰富。如:围绕本次活动,教师设计了写倡议书和想象作文两项内容,目的是唤醒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探索宇宙的欲望。成果共享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本次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了“遨游太空——‘寰宇穿行’成果分享会”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歌词创编、绘本故事、科学小报、课本剧、调查报告等方式,多元地展示出了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工作室主持人夏绮云是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省国培计划及农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武汉市“十百千”人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2本。
这里的“LCC”是“‘LCC’新读写素养”课题的简称。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其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LCC”中的“L”(Language sensibility,Language expressive)指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第一个“C”(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二个“C”(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指中国文化自信。其中,“中国文化自信”是基点,因为没有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育,而“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两个支点,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达成的关键能力。
围绕“LCC”,我们构建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造出学科整合、社会研学两类课堂,并采取前置、联通、消弭三种课程范式,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了实在的抓手。
一、基础课程
这里所说的基础课程指国家课程,更准确地说,是指经过教育部审核通过的现在正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对于这类课程,我们主要采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所谓整合,就是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教材中原本分散的、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组合起来,让其产生有机联系和依存关系,达到1 1>2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文本性质方面的整合,如将教材与参考书两种性质本来不同的文本直接整合,或将教案与学案直接整合,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二是文本形式方面的整合,如将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整合,让两种文本表现形式互补,让两种文字(描述的语言文字和图表的语言文字)互相照应;三是文体方面的整合,如科普说明文与解说词、剧本等文体的整合转换;四是文本数量方面的整合,如采用群读类学的方式,把多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教学;五是文本读写转化方面的整合,如读中仿写、补写、续写,写中提炼方法,迁移方法等;六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将语文与美术、音乐、数学等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
笔者以群读类学为例,谈谈整合的大体思路与方法。《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枫桥夜泊》分别是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和四年级下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中的古诗,它们不仅都是“羁旅诗”,而且都截取秋夜江景,描绘泊船江上独赏夜景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而表达羁旅的惆怅和思乡的愁闷。教师以“古诗中的行客”为主题,把三首诗整合在一起教学。相同的情怀、相似的意境、不同的意象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戏剧这种文体,教师借助“可视听的精彩”这个主题,将三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的《皇帝的新装》《智斗》三个剧本整合在一起,以剧本语言为突破口,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线,将人物个性化、动作化的语言置身于特定的舞台说明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剧本独有的艺术魅力,然后引导他们开展戏剧表演与评价活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切地认识了戏剧这种文体,而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掌握了一定的戏剧表演艺术。
二、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以社会研学课堂为主。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采用体验、感触的方式,让学生在走中学,见中思。这种课堂主要有前置范式、联通范式、消弭范式三种范式。
1.前置范式
所谓前置范式,指教师围绕教材中的某一个主题,提前进行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中国文化”。教学这个单元之前,教师设计了“寻找中国年”语文实践活动,并前置到寒假进行。活动中,学生用眼睛发现年,用舌尖品尝年,用巧手装扮年,用妙笔书写年。在这个积淀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元素的传统节日里,他们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了认知感悟,丰厚了语言积累。
使用前置范式,关键在一个“前”字。教师只有具备整体把握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提前规划、整体设计并亲自参与指导,才能使学习收到应有效果。
2.联通范式
联通范式是以某种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点,将多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联通起来的学习方式。
以江汉区红领巾寄宿学校“文道岐黄”联通范式为例。“文道岐黄”是红领巾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中的“文”指与文学相关的文章、知识等;“岐黄”本指古代医学名著《内经》和它的作者,这里代指中医文化。学校将传统中医文化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一边学文言文一边认识中草药,了解中医文化。
具体的联通方法有三种:
一是联通传统文化。文言文和中医药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六年级上册的《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这篇介绍“菊”的短文,文字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从这篇短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菊与中药学的一些关系。如:从“清香四溢”中,可以知道菊味甘;从“性耐寒”中,可以知道菊性凉,微寒。将二者联系起来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又能了解菊的药学知识,扩大知识面。 二是联通语言材料。学校围绕“文—药”主题,编写了《文道岐黄——文言文读本》《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两本校本教材。《文道岐黄——文言文读本》中收录了《菊》《藕》《姜》《牡丹》等优美的短文,并采用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了解这些植物与中医药有关的知识。《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结合具体的实践基地,有选择地介绍了部分中药及与中药有关的知识,还收录了大量与中医文化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把社会当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
三是联通实践活动。借助《文道岐黄——武汉中医药学基地研学绘本》,学校定期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来到中医药馆、药草基地,在语文教师和中医专家的引领下,认识中草药,了解中医文化,让“死”知识变成了“活”教材。
3.消弭范式
“消弭”是消除、清除的意思,一般与隐患、不良现象等结合使用。消弭范式指的是消除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教与学、知与行的界限的学习方式。之所以用“消弭”,是想强调传统的教学没有打破这些方面之间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笔者以江汉区北湖小学的“寰宇穿行”消弭范式课程为例,具体介绍这种范式的实施策略。“寰宇穿行”是融合语文与社会研学活动的实践性课程。它利用武汉科技馆中“地球自然”和“水文明”两个展厅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合作化的小组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提升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和探究的科学精神。
实际教学分三步:
第一步,预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手册”开展自学。我们结合武汉科技馆里的资源,整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伟大的出征》《可爱的地球》、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生命与水》等科学小品文中的素材,以“寰宇穿行”为主题,编制了“自学手册”。自学手册包括六个版块:“自学指南”明晰学习过程与方法;“书目载入”提供资源的链接方式;“自学清单”围绕重点篇目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微课在线”对科学小品文作简单明了的介绍;“成果共享”和“多元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期待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第二步:研学。学生完成预学之后,将课堂移至社会研学课堂——武汉科技馆。研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手册”中的任务与方法,利用科技馆中的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学绘本。研学绘本包括“走近‘天宫’”“‘孪生’兄弟”“绿色家园”“水声流影”四大主题,它们分别对应太空飞越、火星探险、地球家园、水资源四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乐学。乐学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趣味作业,二是成果共享。作業结合自学手册的内容和研学情况设计,内容与形式力求丰富。如:围绕本次活动,教师设计了写倡议书和想象作文两项内容,目的是唤醒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探索宇宙的欲望。成果共享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本次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了“遨游太空——‘寰宇穿行’成果分享会”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歌词创编、绘本故事、科学小报、课本剧、调查报告等方式,多元地展示出了学习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