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其多样性、层次性,教师如果不注意个性化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一、认识学生差异,教学目标多元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一时难以改变,在大班环境下授课,如果不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时间长了势必会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有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而且还给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带来困难,难以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探究特殊角(30度、45度、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又如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等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通过设置出有梯度的学习目标,才可以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等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个性化
灵活使用教材,把生活引入课堂。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积累都有差异。因此,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平台,首先要把生活的源泉引入课堂。目前有些教材设计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有些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结果而省略了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此,教师要开动脑筋,不失时机地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比如在教学“打折与成数”时,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素材代替教材原有的例题。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接着就拿出一片树叶,问道:“怎样才能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如果你们想到了好办法,需要什么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起初学生们动用圆规、量角器、直尺等常规工具进行测量,不一会大家的脸上都渐渐露出为难的表情。然而我始终都没有代替学生,只是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有学生小声问:“老师,你有软的皮尺吗?”“老师,你有棉线吗?”“老师,我要用细的铜丝。”……学生们一声高过一声的询问,使我感受到学生们发现的快乐和思维变通的兴奋,我也不由得为孩子们心智得到开启、提升而感到高兴。
尊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习个体,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能发现,在同一教室里面,学生们听课方式多有不同:有的只是静静地听,偶尔作一点笔记;有的则喜欢从头到尾作笔记。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内向的喜欢独立思考,外向的则喜欢与别人讨论。教师应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科学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运用“提出问题——集体探索——定向求解——认识深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实现课堂面向全体的教学。
三、注重赏识学生,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鉴别,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具有个性化的差异。对“学困生”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用丰富的语言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增强信心,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愉悦;对“优等生”的评价注重激励与诊断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回答,发现他们的可取之处,适时地激励学生,又要针对每一个实验环节进行剖析,力争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辅导中,当学困生对问题理解不透彻时,应根据他们回答的内容逐步引导他们分析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让其感觉到他们所想的知识是可以解决这道题目,无形中增加其自信心。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四、分层布置作业,作业要求层次化
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现象,教师可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定最少题量,而不做统一要求,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较高要求的作业,没有多余时间的学生只完成规定最少题量。教师一般可布置A、B两选项作业,A项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容易些;B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稍微难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有时候可将一些星号题和动脑筋题搀杂在里面,向学生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遇到的难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复习阶段,作业也可自主化,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方式、作业数量等,使作业练习更有层次性,富有弹性,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认识学生差异,教学目标多元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等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一时难以改变,在大班环境下授课,如果不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时间长了势必会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有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而且还给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带来困难,难以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探究特殊角(30度、45度、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又如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等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通过设置出有梯度的学习目标,才可以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等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个性化
灵活使用教材,把生活引入课堂。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积累都有差异。因此,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平台,首先要把生活的源泉引入课堂。目前有些教材设计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有些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结果而省略了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此,教师要开动脑筋,不失时机地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比如在教学“打折与成数”时,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素材代替教材原有的例题。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接着就拿出一片树叶,问道:“怎样才能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如果你们想到了好办法,需要什么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起初学生们动用圆规、量角器、直尺等常规工具进行测量,不一会大家的脸上都渐渐露出为难的表情。然而我始终都没有代替学生,只是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有学生小声问:“老师,你有软的皮尺吗?”“老师,你有棉线吗?”“老师,我要用细的铜丝。”……学生们一声高过一声的询问,使我感受到学生们发现的快乐和思维变通的兴奋,我也不由得为孩子们心智得到开启、提升而感到高兴。
尊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习个体,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能发现,在同一教室里面,学生们听课方式多有不同:有的只是静静地听,偶尔作一点笔记;有的则喜欢从头到尾作笔记。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内向的喜欢独立思考,外向的则喜欢与别人讨论。教师应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趣、科学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运用“提出问题——集体探索——定向求解——认识深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实现课堂面向全体的教学。
三、注重赏识学生,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因为评价不是为了鉴别,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具有个性化的差异。对“学困生”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寻找其闪光点,及时用丰富的语言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增强信心,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愉悦;对“优等生”的评价注重激励与诊断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辅导学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回答,发现他们的可取之处,适时地激励学生,又要针对每一个实验环节进行剖析,力争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辅导中,当学困生对问题理解不透彻时,应根据他们回答的内容逐步引导他们分析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让其感觉到他们所想的知识是可以解决这道题目,无形中增加其自信心。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四、分层布置作业,作业要求层次化
作业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现象,教师可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定最少题量,而不做统一要求,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较高要求的作业,没有多余时间的学生只完成规定最少题量。教师一般可布置A、B两选项作业,A项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容易些;B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稍微难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有时候可将一些星号题和动脑筋题搀杂在里面,向学生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遇到的难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复习阶段,作业也可自主化,让学生像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作业方式、作业数量等,使作业练习更有层次性,富有弹性,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