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企业风险防范是涉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就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而言,应当说,更多的还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外部风险有一定客观因素,有些是不以企业经营者意志为转移的,但也并不是不能有所预见、有所防范的,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来自国有企业的内部风险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它包括来自于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本身的操作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非理性因素造成的风险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素质给企业造成的风险;二是道德风险,由于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原因造成的、该作为而不作为或不该作为而为之所造成的风险。无论是能力风险还是道德风险,防范的手段主要靠提高经营者业务素质、靠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来解决。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使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变成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旨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却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经营者有一定的任期,有退休、调离、免职等问题,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现象日渐突出,成为其侵犯国有资产、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根源,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对企业防范道德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道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道德环境变化影响人的行为。道德环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对主体道德行为具有影响。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激发良好的行为,不良环境往往抑制好的行为并助长恶行的繁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经济行为的逐利性确实会引发甚至诱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致使部分国企经营者逐步丧失敬业精神,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生活与事业等关系时价值取向的错位,滋生贪污受贿、吃喝玩乐、职务消费泛滥、利用职权侵占国有资产等各种违法腐败现象。
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风险防范,既要靠制度、体制、法律、规定等硬约束条件,也要靠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形成软约束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经济运行中的非制度性的安排,但它在维护经济运转,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效率等方面却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伦理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来自于人类文明进程中长期形成了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用伦理道德防范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度层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靠伦理道德作为基石。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是保证经济市场信用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但在我国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一些过去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变得不那么自觉了,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伦理道德缺失、依附人格、小团体意识,缺乏契约观念、信用观念、忠诚观念,这些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及行为,增加了国有企业转型的道德风险。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道德风险集中于代理人问题上。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经营层权利过大、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经营者掌握着相当大的信息优势,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等相关利益主体将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导致经营者暗箱操作。
防范道德风险,重在建设与强化
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首先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国有企业经营者是最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侵蚀和影响的一类人群。必须加强对经营者队伍的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生观以及崇尚廉洁的职业操守。因此,国有企业党委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着力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不断提升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与现代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准,激发企业经营者的道德责任心。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为商人或企业家提供了两种精神动力来源。一种是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下“光宗耀祖、造福桑梓”的思想;另一种是来自于近代中国的“实业报国、民族振兴”的思想。商业或企业组织在中国商人或企业家的眼里,仅仅是一个实现个人远大理想抱负的载体或工具。他们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格言,显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把追求商业成就视为个人或组织的终极目标,而是以此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路径。
中国传统商人在长期经营中相信“财自道生,利缘义取”,逐渐形成了“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经商之道讲求诚信,重产品质量。义与利向来是一对矛盾,只讲义而不求利,就不成为商人,但只求利而不讲义,既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损害公众的利益,从长远看也是损害商人自身的利益。所以,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商人素质的体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守诚信、讲道德,需要德才兼备的经营者。要加强对经营道德、商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大力弘扬优秀的职业道德,激发企业经营者道德责任心,约束、引导、调整他们的经营行为,使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要求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认知和信念,从而自觉践行其职业道德义务,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企业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要组织国有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和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要从法人治理和企业治理两个层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和减少企业在决策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要建立监事会、职代会、纪委监察以及内部控制为主的监督检查体系,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避免和降低风险损失,真正做到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使企业经营者远离违法违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为国有企业防范风险奠定基础。
作者系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
就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而言,应当说,更多的还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外部风险有一定客观因素,有些是不以企业经营者意志为转移的,但也并不是不能有所预见、有所防范的,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把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来自国有企业的内部风险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它包括来自于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本身的操作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非理性因素造成的风险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经营者自身能力素质给企业造成的风险;二是道德风险,由于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原因造成的、该作为而不作为或不该作为而为之所造成的风险。无论是能力风险还是道德风险,防范的手段主要靠提高经营者业务素质、靠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来解决。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使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变成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旨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却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经营者有一定的任期,有退休、调离、免职等问题,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现象日渐突出,成为其侵犯国有资产、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根源,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对企业防范道德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道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道德环境变化影响人的行为。道德环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对主体道德行为具有影响。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激发良好的行为,不良环境往往抑制好的行为并助长恶行的繁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经济行为的逐利性确实会引发甚至诱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致使部分国企经营者逐步丧失敬业精神,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生活与事业等关系时价值取向的错位,滋生贪污受贿、吃喝玩乐、职务消费泛滥、利用职权侵占国有资产等各种违法腐败现象。
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风险防范,既要靠制度、体制、法律、规定等硬约束条件,也要靠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形成软约束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经济运行中的非制度性的安排,但它在维护经济运转,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效率等方面却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伦理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来自于人类文明进程中长期形成了的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用伦理道德防范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度层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靠伦理道德作为基石。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是保证经济市场信用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但在我国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一些过去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变得不那么自觉了,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伦理道德缺失、依附人格、小团体意识,缺乏契约观念、信用观念、忠诚观念,这些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及行为,增加了国有企业转型的道德风险。
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道德风险集中于代理人问题上。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容易出现道德风险。经营层权利过大、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经营者掌握着相当大的信息优势,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等相关利益主体将处于弱势地位,有可能导致经营者暗箱操作。
防范道德风险,重在建设与强化
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首先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国有企业经营者是最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侵蚀和影响的一类人群。必须加强对经营者队伍的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生观以及崇尚廉洁的职业操守。因此,国有企业党委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着力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不断提升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与现代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准,激发企业经营者的道德责任心。一般来说,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为商人或企业家提供了两种精神动力来源。一种是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下“光宗耀祖、造福桑梓”的思想;另一种是来自于近代中国的“实业报国、民族振兴”的思想。商业或企业组织在中国商人或企业家的眼里,仅仅是一个实现个人远大理想抱负的载体或工具。他们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格言,显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把追求商业成就视为个人或组织的终极目标,而是以此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路径。
中国传统商人在长期经营中相信“财自道生,利缘义取”,逐渐形成了“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经商之道讲求诚信,重产品质量。义与利向来是一对矛盾,只讲义而不求利,就不成为商人,但只求利而不讲义,既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损害公众的利益,从长远看也是损害商人自身的利益。所以,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商人素质的体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守诚信、讲道德,需要德才兼备的经营者。要加强对经营道德、商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大力弘扬优秀的职业道德,激发企业经营者道德责任心,约束、引导、调整他们的经营行为,使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要求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认知和信念,从而自觉践行其职业道德义务,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企业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要组织国有企业经营者深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和依法保护自己的意识;要从法人治理和企业治理两个层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和减少企业在决策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要建立监事会、职代会、纪委监察以及内部控制为主的监督检查体系,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避免和降低风险损失,真正做到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使企业经营者远离违法违规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为国有企业防范风险奠定基础。
作者系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