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兴奋感,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 个体活动游戏. 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 集体合作游戏. 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子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 师生互动游戏. 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计算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 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是一举两得好办法.
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会渐渐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 提供思考素材.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了显性的物化媒介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 如教学“可爱的企鹅”时,我以一篇童话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减法中被减数与减数代表的意思. 并激发学生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 留有思考空间. 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教师且忌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如老师教学“8可以分成7和1,7和1合成8”后,让学生自己探索8还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也能得到8?学生有了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3. 指导猜测方法. 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 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 比如,让学生相互猜起床的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进行比较. ②从比较中猜,只有比较才有发言权. 如,让学生猜7的分成,一名学生说出2, 另一名学生说:“2和6合成7. ”接着让学生判断对还是错,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原因. 学生说:“因为2 + 6 = 8,8不等于7,所以回答是错的;正确的是2和5合成7”.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1. 鼓励参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该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 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成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 提供机会. 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他激励手段不能替代的.
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
1.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2. 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又好,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 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互动模式.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 个体活动游戏. 上课开始进行“比比谁最火眼金睛”游戏: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看看各种物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
2. 集体合作游戏. 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子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3. 师生互动游戏. 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计算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 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是一举两得好办法.
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会渐渐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 提供思考素材.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了显性的物化媒介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 如教学“可爱的企鹅”时,我以一篇童话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减法中被减数与减数代表的意思. 并激发学生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故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 留有思考空间. 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教师且忌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如老师教学“8可以分成7和1,7和1合成8”后,让学生自己探索8还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也能得到8?学生有了自主探索,自主研究,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3. 指导猜测方法. 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 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 比如,让学生相互猜起床的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的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进行比较. ②从比较中猜,只有比较才有发言权. 如,让学生猜7的分成,一名学生说出2, 另一名学生说:“2和6合成7. ”接着让学生判断对还是错,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原因. 学生说:“因为2 + 6 = 8,8不等于7,所以回答是错的;正确的是2和5合成7”.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成功
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1. 鼓励参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该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 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成诱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2. 提供机会. 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 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他激励手段不能替代的.
四、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
1. 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 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2. 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数学问题多又好,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 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