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苹果果实套上塑料膜袋或者塑料膜袋加纸袋的双重袋,可以起到防止病虫为害和农药污染的作用,这一技术近几年在苹果生产上应用较广。不过果实套袋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黑点病,笔者经过调查总结,现将造成黑点病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发病情况
1. 由病菌侵染引起 主要由交链孢菌、苹果斑点小球壳菌、柱盘孢霉、粉红单端孢菌等侵染造成。这几种病菌在僵果、枯枝、落叶、病果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并靠风雨、气流传播。苹果整个生长期都可染病,花期和花后10~30天侵染率最高。病菌潜伏期10~50天,初侵染果面有针点状的小黑点,最大的5毫米左右,不易发现。7月初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发病严重,少数黑色病斑中间有细小的小白点,大部分却没有。病斑大部分不下陷或稍有下陷。发病果实一般不腐烂,储藏期间湿度大、温度高时开始腐烂变质。郁闭果园发病较重。
2. 由苹小食心虫为害造成 苹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在北方果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老翘皮下、剪锯口、孔洞等隐蔽处结薄茧越冬。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出现成虫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蛀果为害,幼果期并不蛀入果内,只在皮下浅层为害。受害处在8月中下旬变为白色,外围有不太明显的黑色圈,黑色圈外有1红色圈(果农俗称“红眼圈”),病斑下陷,9月下旬10月上旬红色圈逐渐变成黑色。
3. 由苹果黄蚜为害造成 苹果黄蚜又名绣线菊蚜,属同翅目蚜科,1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果树枝杈、芽旁、皮缝处越冬。4月下旬在芽、嫩梢顶部、新叶背面为害,10天左右发育成熟干母,可胎生无翅雌蚜,以孤雌生殖方式继续繁殖为害。常爬至新梢、嫩叶、幼果上刺吸汁液,刺吸后留下针尖点,后变为白色,白点外围有明显黑色圈,黑色圈外有1青绿色圈,病斑下陷。
二、发病原因
一是喷药时机不准。病害严重侵染期在花期和花后,虫害严重为害期在幼果期。为了不影响昆虫授粉、提高坐果率,花期不能喷药,花后怕伤幼果果面半个月后病菌已侵染时才喷药;喷药只注重杀菌剂,忽视了杀虫剂,加上苹小食心虫和苹果黄蚜不是同类昆虫,给农药的混用带来一定困难。套塑料膜袋前喷1次农药,开始套袋后15~20天不再喷药,有的套完袋才喷药,导致由虫害引发的黑点病严重发生。如果整片果园黑点病普遍严重,则说明杀菌剂没有喷好或药剂选用不对。二是苹小食心虫、苹果黄蚜在紧贴果面的塑料膜袋或纸袋处隔袋咬伤果面,使果面与袋粘连更紧,造成黑点病。三是把害虫叮咬过的幼果套入袋内,害虫在袋内繁殖为害,病菌从伤口侵染导致再次发病,造成一大片小型黑色斑点。四是果园郁闭,通风透光差,小气候的温度、湿度适宜病虫繁殖为害。
三、防治方法
1. 改造郁闭果园 进行隔行或隔株间伐时一次到位。行株距5米×4米的果园,应疏除向株间伸展的大枝,拉平剩余枝。改造主枝上的大侧枝长出的新枝时,一定要扭枝下垂或使其与主枝平行,逐步培养复壮中小型结果枝组,解决果园的通风透光问题。对连年发病的果园这一点尤为重要。
2. 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果树多年固定生长在同一个地方,轮作倒茬困难,因此补充中、微量元素必不可少。有机肥营养元素全面,不但补充了果树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而且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还增强了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了防病虫的用药成本。因此,果园施用3~5年商品有机肥后,要施1次腐熟的牛、羊、猪、鸡粪等农家肥。
3. 抓住花蕾露红时喷药 在花蕾露红的防治关键期,喷洒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1500倍液加22%甲维盐·杀虫单微乳劑1500倍液,可有效防止黑点病的发生。
4. 重视花后、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 花后是病菌侵染高峰期,也是防治越冬代螨类的最后时机,防治上不能重病轻虫。在花后3~5天,喷1次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5000倍液加5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液。套袋前,全园普喷1次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吡蚜酮·毒死蜱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喷后间隔1~2天开始套袋,7天后再喷1次药,然后再套袋,如此反复进行。选择质量好的塑料膜袋和纸袋,套袋后袋口要扎严,排水气孔要畅通,以免雨后袋子和果实粘连,还要防止昆虫从袋子外面叮咬果面。另外,套袋后对病虫害的防治也不能放松。
(作者联系地址:李有法 李广俭 李敬信 山西省临猗县欣丰苹果专业合作社 邮编:044107;李雷雷 山西省永济市农业局 邮编:044500)
一、发病情况
1. 由病菌侵染引起 主要由交链孢菌、苹果斑点小球壳菌、柱盘孢霉、粉红单端孢菌等侵染造成。这几种病菌在僵果、枯枝、落叶、病果中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并靠风雨、气流传播。苹果整个生长期都可染病,花期和花后10~30天侵染率最高。病菌潜伏期10~50天,初侵染果面有针点状的小黑点,最大的5毫米左右,不易发现。7月初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发病严重,少数黑色病斑中间有细小的小白点,大部分却没有。病斑大部分不下陷或稍有下陷。发病果实一般不腐烂,储藏期间湿度大、温度高时开始腐烂变质。郁闭果园发病较重。
2. 由苹小食心虫为害造成 苹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在北方果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老翘皮下、剪锯口、孔洞等隐蔽处结薄茧越冬。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出现成虫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蛀果为害,幼果期并不蛀入果内,只在皮下浅层为害。受害处在8月中下旬变为白色,外围有不太明显的黑色圈,黑色圈外有1红色圈(果农俗称“红眼圈”),病斑下陷,9月下旬10月上旬红色圈逐渐变成黑色。
3. 由苹果黄蚜为害造成 苹果黄蚜又名绣线菊蚜,属同翅目蚜科,1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果树枝杈、芽旁、皮缝处越冬。4月下旬在芽、嫩梢顶部、新叶背面为害,10天左右发育成熟干母,可胎生无翅雌蚜,以孤雌生殖方式继续繁殖为害。常爬至新梢、嫩叶、幼果上刺吸汁液,刺吸后留下针尖点,后变为白色,白点外围有明显黑色圈,黑色圈外有1青绿色圈,病斑下陷。
二、发病原因
一是喷药时机不准。病害严重侵染期在花期和花后,虫害严重为害期在幼果期。为了不影响昆虫授粉、提高坐果率,花期不能喷药,花后怕伤幼果果面半个月后病菌已侵染时才喷药;喷药只注重杀菌剂,忽视了杀虫剂,加上苹小食心虫和苹果黄蚜不是同类昆虫,给农药的混用带来一定困难。套塑料膜袋前喷1次农药,开始套袋后15~20天不再喷药,有的套完袋才喷药,导致由虫害引发的黑点病严重发生。如果整片果园黑点病普遍严重,则说明杀菌剂没有喷好或药剂选用不对。二是苹小食心虫、苹果黄蚜在紧贴果面的塑料膜袋或纸袋处隔袋咬伤果面,使果面与袋粘连更紧,造成黑点病。三是把害虫叮咬过的幼果套入袋内,害虫在袋内繁殖为害,病菌从伤口侵染导致再次发病,造成一大片小型黑色斑点。四是果园郁闭,通风透光差,小气候的温度、湿度适宜病虫繁殖为害。
三、防治方法
1. 改造郁闭果园 进行隔行或隔株间伐时一次到位。行株距5米×4米的果园,应疏除向株间伸展的大枝,拉平剩余枝。改造主枝上的大侧枝长出的新枝时,一定要扭枝下垂或使其与主枝平行,逐步培养复壮中小型结果枝组,解决果园的通风透光问题。对连年发病的果园这一点尤为重要。
2. 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果树多年固定生长在同一个地方,轮作倒茬困难,因此补充中、微量元素必不可少。有机肥营养元素全面,不但补充了果树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而且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还增强了树体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了防病虫的用药成本。因此,果园施用3~5年商品有机肥后,要施1次腐熟的牛、羊、猪、鸡粪等农家肥。
3. 抓住花蕾露红时喷药 在花蕾露红的防治关键期,喷洒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0%阿维·哒螨灵微乳剂1500倍液加22%甲维盐·杀虫单微乳劑1500倍液,可有效防止黑点病的发生。
4. 重视花后、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 花后是病菌侵染高峰期,也是防治越冬代螨类的最后时机,防治上不能重病轻虫。在花后3~5天,喷1次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5000倍液加5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液。套袋前,全园普喷1次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吡蚜酮·毒死蜱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喷后间隔1~2天开始套袋,7天后再喷1次药,然后再套袋,如此反复进行。选择质量好的塑料膜袋和纸袋,套袋后袋口要扎严,排水气孔要畅通,以免雨后袋子和果实粘连,还要防止昆虫从袋子外面叮咬果面。另外,套袋后对病虫害的防治也不能放松。
(作者联系地址:李有法 李广俭 李敬信 山西省临猗县欣丰苹果专业合作社 邮编:044107;李雷雷 山西省永济市农业局 邮编:04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