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电商也属于市场经济,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政府可以引导,但不应大肆干涉。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达到5659万人,新增网店达到118万家,在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了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
有专家预测,2016年,预计农村地区的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呈现井喷行情。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在农村的刷墙大战和网点争抢更是将农村电商烧上了天,在城市市场已经陷入白热化竞争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涌入农村,你来我往短兵相接,好不热闹!
然而,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很抱歉,至少我看到的不是。
从一次调研说起
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城市是千人一面,而农村是千人千面,城市之间生活和消费的差异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通过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的情况,甚至可以根据其周边城市的情况进行推理,但农村的情况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别说一个县一个情况,甚至每个村的情况都不同。
除了经济因素,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地域特色、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所以,搞农村电商必须实地调研,千万不能盲目跟风。
我不否认官方数据的真实性,我也看好农村电商未来的发展,但数据往往是宏观的,调研的意义就在于让你看得更真实、更具体。尽管从全国来说,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但每个县域的情况不同,别人发展得好不一定代表你也一定可以发展得好,同样的发展思路可能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这次受邀去江西西部的一个县做调研,这个县有30多万人口,2015年的生产总值为125.6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0%。
看似稳步增长,但其实危机四伏,因为推动县里经济指标增长的主要是电瓷、建材、火电、煤炭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3.8∶64.1∶22.1,结构严重失调。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限制,县里的经济增长将很快面临瓶颈,所以县政府领导非常着急,而此时正值国家提倡发展农村电商,并划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扶持,拿到“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可以获得数千万元的项目资金,因此他们也将未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农村电商,并从下面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互联网+行动办”来专门统筹运作。
目前由县里出资建设的电商产业园接近完工,已经吸引了一批当地的企业入驻,但对于今后农村电商的具体实施方案却摸不着头脑。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
真实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集中一周时间走访了县里的各行政单位、龙头企业、工业园区、新农人、物流企业、小店主、农户等相关方,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容乐观。尽管这只是一个县的情况,但它的许多问题都很有代表性。
1.发展农村电商最大的阻碍是人才
这是本次调研我们体会最深刻的一点,发展农村电商本质上是依靠能人带动,电商运营涉及互联网技术操作、网络营销、上下游的对接等专业知识,传统农民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农村电商需要的是一批新农人。
新农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职业经历和背景多元化,具备互联网思维,具备较强的农业技能、创新思维、群体思维(懂得抱团发展,重视分享交流)、品牌意识强,具有鲜明的文化基因。(见图1)
根据以上条件,新农人的最佳人选就是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只有他们才能驾驭互联网,懂得如何用农业+互联网。但这个县的情况是:年轻劳动力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些妇孺儿童和老人,据他们县里人社局的领导讲,每次组织电商人才培训都找不到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乡里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拉来一帮妇女过来听,有的还是抱着小孩来的。
我们也去当地一个职业学校了解,据他们校长讲,这里的小孩子普遍都有一个“坐火车”的心理,一毕业都跑出去了,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这位校长讲,他所在的村子有200多个光棍,很多到四五十了还讨不到老婆,因为年轻的女孩子都嫁到外面去了。这件事令我们非常震撼,也充分说明当地人才流失的形势非常严峻。
有人可能会说,大学生村官不是最佳人选吗?原先我也这么认为,可惜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扎根基层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知识青年,但现实中大学生报考村官多数是为了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时候享受加分,只是作为仕途的一个过渡,很少有真正沉下心来做几件实事的(当然也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但很少)。
人才缺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人才谈什么农村电商!连培训都找不到人,还谈什么电商精准扶贫!
2.观念意识不到位
“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是农村电商的主要内容,农民是农村电商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而现实情况是,农民作为交易的重要一方,其主动利用电子商务的意识相当薄弱,参与的程度太低, 无法带来足够的交易,也就无法带来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发展。
尽管利用互联网购物在城市已经很普遍,但在农村对网购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人存有质疑的态度,担心存在风险,不敢尝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卖部已经装上了淘实惠的触屏终端,村民通过这个Pad可以买到网上的商品,也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放到线上去卖,由店老板提供代购服务帮助他们下单和上线产品,尽管如此,可是我们了解到,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留守的多数是40岁甚至是50岁往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根本不相信网络,也不愿意去尝试。 此外,作为生产者来说,品牌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分工协作意识、互联网思维等都严重欠缺。
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转变过来着实不易。
3.资金严重匮乏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大部分县里的财政状况都不是很好,要搞个什么项目只有向上面申请资金,大部分是资金导向的,也就是说先有项目资金,他们才会想到去做这个事情,比如现在很多县搞农村电商就是冲着“电商精准扶贫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扶持资金去的,如果没有相关的扶持资金,通常不会主动去做,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做什么都需要投入。
我们调研的这个县,目前正在申请“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但要想拿到名额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和基础,因此他们必须“自掏腰包”先搞一些项目出来,比如电商产业园,而有些是上面下达的任务,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要完成培训多少名额,而上面又不给资金,只能从其他扶持资金里挪出一部分。
发展农村电商显然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比如对电商人才的培训、电商项目的扶持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等,目前来看,农村电商搞得好的都是拿到“示范县”名额的,而“示范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县域都还处在资金东挪西凑的状态。当然,发展县域经济光靠国家输血不行,但问题是大部分县域没有造血功能。
4.政府行政部门之间各自为战
这次我们几乎跑遍了县里的各行政单位:农工部、农业局、旅发委、商务局、科技局、工信委、发改委、人社局、电信、邮政,虽然县里已经下达指示,让他们积极配合“互联网+行动办”的工作,并上报自己的行动计划方案,可我们的感觉却是这些部门根本没有拧成一股绳,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比如就拿电商人才培训来讲,农业局、科技局、商务局、人社局都在做,自己做自己的,相互之间没有沟通配合。人社局的领导告诉我们,他们本来打算借助科技局的师资资源,想一起做,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已经搞过了”,各个部门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而不是以追求效果为目的,自己做自己的,完成任务了事。
从他们上交给“互联网+行动办”的计划方案,也可以看出来纯粹是为了应付。某部门领导向我们道出了实情:“互联网+行动办”到现在还是一个临时部门,人员都是从下面抽调上来的,办公设备都是靠各兄弟部门接济解决的,其他部门凭什么接受他们领导?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组织架构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这个县的问题是为了这项工作新设立了一个部门,但这个临时成立的部门又没有资金和实权。而有些县是交由原有的某个部门来主导,比如交给商务局或者旅游局、农业局,其他部门协同配合。至于哪种组织方式更好,我们不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调动各部门统一配合,必须由县里的一把手亲自来抓,而不能仅仅是名义上挂个名。
据我们了解,这不单单是这一个县的问题,好多县域在农村电商的过程中都碰到过,解决得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解决得不好就是“四分五裂”。
5.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要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是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完善的,比如县、乡、村的三级物流体系,目前大部分的快递只到乡镇一级根本到不了村;再比如农作物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要上线销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透明的问题,一品一码,每一个农产品从种到收再到运输过程所有的信息都要明确无误地告知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打消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顾虑。国外进口过来的农产品都已经实现了全程溯源,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众所周知,玩农业是需要重资产投入的,农村电商绝不仅仅是开个网店卖个菜那么简单,需要上中下游的联动和整体改造,从地里的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过程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尤其是基础设施。
就我们调研的这个县来说,不要说别的,连个像样的物流园都没有,冷链物流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到村的最后一公里物流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农村不像城市,由于订单分散、频率低,所以导致成本高,大部分物流企业都不愿到乡村发展。
此外,还有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以及带宽问题,现在大部分乡村还停留在“10兆”时代,用这种网速来发展电商,结果可想而知。
在政策以及市场的鼓动下,当前的农村电商发展有些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一是有些地方的资源条件根本就不具备,但为了抢占先机拿到国家的扶持资金纷纷铤而走险,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国家资源,还误导了当地的发展方向;二是在引导方向上也存在着严重误区,目前农村电商的发展往往与国家提出的“双创”相结合,鼓励创业成为它的主流导向,殊不知农民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低,与创业相比,农民更需要的是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
最后,我只想说一点:农村电商也属于市场经济,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政府可以引导,但不应大肆干涉。(作者寇尚伟为新农商学院首席分析师,著有《农业互联网》等书,微信:swei-226;杜芸为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师)
编辑:
上 尉(微信号:swei-226)
农民演进路径 素质特征
传统农民 文化素质不高,主要靠经验种植,较为粗放
职业农民 受过职业培训,机械化、集约化劳动
新农人 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互联网基因、跨界经验和创业精神
人才缺乏是发展农村电商最大的阻碍,没有人才谈什么农村电商!连培训都找不到人,还谈什么电商精准扶贫!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05亿元,发展农村网民达到5659万人,新增网店达到118万家,在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了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
有专家预测,2016年,预计农村地区的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呈现井喷行情。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在农村的刷墙大战和网点争抢更是将农村电商烧上了天,在城市市场已经陷入白热化竞争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涌入农村,你来我往短兵相接,好不热闹!
然而,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很抱歉,至少我看到的不是。
从一次调研说起
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城市是千人一面,而农村是千人千面,城市之间生活和消费的差异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通过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的情况,甚至可以根据其周边城市的情况进行推理,但农村的情况太复杂了,影响因素太多,别说一个县一个情况,甚至每个村的情况都不同。
除了经济因素,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地域特色、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都不可忽视。所以,搞农村电商必须实地调研,千万不能盲目跟风。
我不否认官方数据的真实性,我也看好农村电商未来的发展,但数据往往是宏观的,调研的意义就在于让你看得更真实、更具体。尽管从全国来说,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但每个县域的情况不同,别人发展得好不一定代表你也一定可以发展得好,同样的发展思路可能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这次受邀去江西西部的一个县做调研,这个县有30多万人口,2015年的生产总值为125.6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0%。
看似稳步增长,但其实危机四伏,因为推动县里经济指标增长的主要是电瓷、建材、火电、煤炭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3.8∶64.1∶22.1,结构严重失调。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限制,县里的经济增长将很快面临瓶颈,所以县政府领导非常着急,而此时正值国家提倡发展农村电商,并划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来扶持,拿到“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可以获得数千万元的项目资金,因此他们也将未来的发展目标瞄准了农村电商,并从下面各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互联网+行动办”来专门统筹运作。
目前由县里出资建设的电商产业园接近完工,已经吸引了一批当地的企业入驻,但对于今后农村电商的具体实施方案却摸不着头脑。这也是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
真实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集中一周时间走访了县里的各行政单位、龙头企业、工业园区、新农人、物流企业、小店主、农户等相关方,最后得出的结论却不容乐观。尽管这只是一个县的情况,但它的许多问题都很有代表性。
1.发展农村电商最大的阻碍是人才
这是本次调研我们体会最深刻的一点,发展农村电商本质上是依靠能人带动,电商运营涉及互联网技术操作、网络营销、上下游的对接等专业知识,传统农民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农村电商需要的是一批新农人。
新农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职业经历和背景多元化,具备互联网思维,具备较强的农业技能、创新思维、群体思维(懂得抱团发展,重视分享交流)、品牌意识强,具有鲜明的文化基因。(见图1)
根据以上条件,新农人的最佳人选就是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只有他们才能驾驭互联网,懂得如何用农业+互联网。但这个县的情况是:年轻劳动力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些妇孺儿童和老人,据他们县里人社局的领导讲,每次组织电商人才培训都找不到人,最后实在没办法,乡里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拉来一帮妇女过来听,有的还是抱着小孩来的。
我们也去当地一个职业学校了解,据他们校长讲,这里的小孩子普遍都有一个“坐火车”的心理,一毕业都跑出去了,由于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根本留不住年轻人。
这也带来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这位校长讲,他所在的村子有200多个光棍,很多到四五十了还讨不到老婆,因为年轻的女孩子都嫁到外面去了。这件事令我们非常震撼,也充分说明当地人才流失的形势非常严峻。
有人可能会说,大学生村官不是最佳人选吗?原先我也这么认为,可惜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我们想象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扎根基层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知识青年,但现实中大学生报考村官多数是为了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时候享受加分,只是作为仕途的一个过渡,很少有真正沉下心来做几件实事的(当然也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但很少)。
人才缺乏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人才谈什么农村电商!连培训都找不到人,还谈什么电商精准扶贫!
2.观念意识不到位
“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是农村电商的主要内容,农民是农村电商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而现实情况是,农民作为交易的重要一方,其主动利用电子商务的意识相当薄弱,参与的程度太低, 无法带来足够的交易,也就无法带来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发展。
尽管利用互联网购物在城市已经很普遍,但在农村对网购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人存有质疑的态度,担心存在风险,不敢尝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卖部已经装上了淘实惠的触屏终端,村民通过这个Pad可以买到网上的商品,也可以将自己的农产品放到线上去卖,由店老板提供代购服务帮助他们下单和上线产品,尽管如此,可是我们了解到,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留守的多数是40岁甚至是50岁往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根本不相信网络,也不愿意去尝试。 此外,作为生产者来说,品牌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分工协作意识、互联网思维等都严重欠缺。
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转变过来着实不易。
3.资金严重匮乏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大部分县里的财政状况都不是很好,要搞个什么项目只有向上面申请资金,大部分是资金导向的,也就是说先有项目资金,他们才会想到去做这个事情,比如现在很多县搞农村电商就是冲着“电商精准扶贫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扶持资金去的,如果没有相关的扶持资金,通常不会主动去做,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做什么都需要投入。
我们调研的这个县,目前正在申请“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但要想拿到名额就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和基础,因此他们必须“自掏腰包”先搞一些项目出来,比如电商产业园,而有些是上面下达的任务,比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每年要完成培训多少名额,而上面又不给资金,只能从其他扶持资金里挪出一部分。
发展农村电商显然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比如对电商人才的培训、电商项目的扶持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等,目前来看,农村电商搞得好的都是拿到“示范县”名额的,而“示范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县域都还处在资金东挪西凑的状态。当然,发展县域经济光靠国家输血不行,但问题是大部分县域没有造血功能。
4.政府行政部门之间各自为战
这次我们几乎跑遍了县里的各行政单位:农工部、农业局、旅发委、商务局、科技局、工信委、发改委、人社局、电信、邮政,虽然县里已经下达指示,让他们积极配合“互联网+行动办”的工作,并上报自己的行动计划方案,可我们的感觉却是这些部门根本没有拧成一股绳,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比如就拿电商人才培训来讲,农业局、科技局、商务局、人社局都在做,自己做自己的,相互之间没有沟通配合。人社局的领导告诉我们,他们本来打算借助科技局的师资资源,想一起做,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已经搞过了”,各个部门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而不是以追求效果为目的,自己做自己的,完成任务了事。
从他们上交给“互联网+行动办”的计划方案,也可以看出来纯粹是为了应付。某部门领导向我们道出了实情:“互联网+行动办”到现在还是一个临时部门,人员都是从下面抽调上来的,办公设备都是靠各兄弟部门接济解决的,其他部门凭什么接受他们领导?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组织架构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这个县的问题是为了这项工作新设立了一个部门,但这个临时成立的部门又没有资金和实权。而有些县是交由原有的某个部门来主导,比如交给商务局或者旅游局、农业局,其他部门协同配合。至于哪种组织方式更好,我们不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调动各部门统一配合,必须由县里的一把手亲自来抓,而不能仅仅是名义上挂个名。
据我们了解,这不单单是这一个县的问题,好多县域在农村电商的过程中都碰到过,解决得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解决得不好就是“四分五裂”。
5.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要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是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完善的,比如县、乡、村的三级物流体系,目前大部分的快递只到乡镇一级根本到不了村;再比如农作物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要上线销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透明的问题,一品一码,每一个农产品从种到收再到运输过程所有的信息都要明确无误地告知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打消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顾虑。国外进口过来的农产品都已经实现了全程溯源,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众所周知,玩农业是需要重资产投入的,农村电商绝不仅仅是开个网店卖个菜那么简单,需要上中下游的联动和整体改造,从地里的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变过程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尤其是基础设施。
就我们调研的这个县来说,不要说别的,连个像样的物流园都没有,冷链物流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到村的最后一公里物流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农村不像城市,由于订单分散、频率低,所以导致成本高,大部分物流企业都不愿到乡村发展。
此外,还有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以及带宽问题,现在大部分乡村还停留在“10兆”时代,用这种网速来发展电商,结果可想而知。
在政策以及市场的鼓动下,当前的农村电商发展有些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一是有些地方的资源条件根本就不具备,但为了抢占先机拿到国家的扶持资金纷纷铤而走险,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国家资源,还误导了当地的发展方向;二是在引导方向上也存在着严重误区,目前农村电商的发展往往与国家提出的“双创”相结合,鼓励创业成为它的主流导向,殊不知农民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低,与创业相比,农民更需要的是在家门口解决就业问题。
最后,我只想说一点:农村电商也属于市场经济,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政府可以引导,但不应大肆干涉。(作者寇尚伟为新农商学院首席分析师,著有《农业互联网》等书,微信:swei-226;杜芸为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师)
编辑:
上 尉(微信号:swei-226)
农民演进路径 素质特征
传统农民 文化素质不高,主要靠经验种植,较为粗放
职业农民 受过职业培训,机械化、集约化劳动
新农人 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互联网基因、跨界经验和创业精神
人才缺乏是发展农村电商最大的阻碍,没有人才谈什么农村电商!连培训都找不到人,还谈什么电商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