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具有双重影响。从短期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利于增加就业;同时还会出现“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宏观经济失调,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从长期看,它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扩大就业、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必须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利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同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消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才能促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马克思认为,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逐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本文将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双重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双重影响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从较长时期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得到推广,新的机器设备不断更新,从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拓宽就业领域,促进经济增长。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和剩余产品,增加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指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提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生产的方法,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又是积累的形成要素。”个别企业率先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创造出超额利润。据统计,高新技术成功后的回报率一般在3倍以上。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3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整个社会所有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能普遍增加利润。这有利于增加个别企业和社会的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实现扩大再生产。
2.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一定价值或剩余价值体现在更多的产品上,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更加便宜,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马克思在考察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时指出,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活资料价值便宜,“同一可变资本价值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同一不变资本价值可以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即体现在更多的劳动资料、劳动材料和辅助材料上,从而会提供更多的形成产品和价值的要素,或者说提供更多的吸收劳动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资本的价值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积累仍然可以加快。”这样,就会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直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机器设备的普遍运用,出现了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发现原材料新的使用方法的技术创新浪潮,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的出现,意味着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产值比重和资源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动。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小,以提供信息和技术的第三产业已取代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的经济规模,实现了经济发展。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宏观经济失衡的“动因”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其一,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额形成较少数量对劳动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排挤,使相当量的劳动力从资本中排挤出来而形成劳动力在资本活动中的外流。
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增强。竞争力增强的资本企业不仅构成资本间的强力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破产,这就势必增大社会劳动再就业人员总量,使社会有较大劳动人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在工业化社会发展初期、前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出现“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了“重积累、轻消费”现象,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为主的做法会产生许多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过滥,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二是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制度不能很好地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致正常收入不能与国民经济增幅同步增加,而另一方面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却难以抑制,不断膨胀,分配不公现象日益突出。这些情况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出现。现在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冲刺阶段,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真正把扩大国内消费作为主要着眼点,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许多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也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3.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结果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由于经济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这种周期有一种不断加剧的趋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顽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消除了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制度性原因。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会出现经济波动,因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除了制度原因外,还有非制度性原因。马克思认为,只要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普遍化起来,经济发生交换和生产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就会变为现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仍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在经济关系的本质上,同样存在危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多次出现经济波动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又是宏观经济失衡的成因,从而可以推断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经济的双重影响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这是一种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以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两难现象”,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整生产关系,以便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不致过大,减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和发展。
二、正确处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之间的矛盾,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
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效益为中心,主要通过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配置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经营管理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达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目的。在这几个方面中,核心是加快科技进步。产业技术的进步,直接有赖于科技进步为其创造物质条件,即通过提高设备性能、改进原材料性能和质量、完善产品设计,大大改善产品质量和效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根本途径是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各类劳动者掌握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推进规模经济,前提是要有先进的大型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就是增加资金、技术密集型即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经营管理,就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二)增加就业,在投资时要合理安排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要处理好使用机器和人力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由于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对资本来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因此,现阶段不能忽视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既可以出口创汇,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增加就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我国入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集约经营,改善投资结构,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重视发展未来产业。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摆脱单纯依靠经济规模扩张增加就业的单一思维模式,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寻求与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以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1.把逐步适当提高最终消费率作为制定经济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过去政府在制定计划中往往是重视投资,而疏于研究消费。为了提高最终消费所占比重,要深入研究各种促进引导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同时研究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措施,以求达到扩大消费和维持原有投资效果的双赢结果。
2.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中低收入群的收入。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中提高城市居民中低收入群的收入至关重要。第一,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收入,进一步拉开级差,并加大反腐败力度,逐步达到高薪养廉。第二,放开搞活国有企事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工资管理,建立与效益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效益好的企业经营者、事业管理人员以及职工得到较好的工资报酬。第三,较大幅度地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逐年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逐步提高失业、下岗人员的待遇,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积极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抓住经济波动提供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会给经济带来损失,打断持续的经济增长进程。但从另一方面讲,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的生理机制。经济波动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提供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市场需求旺,银根宽松,开工率高,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但此时的要素价格昂贵;在经济增长的下滑期,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开工率下降,银根抽紧,但此时的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各个经济主体有必要根据波动阶段的特征来决定投资时机和购买生产要素的时机。政府可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使之在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都能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无能为力,若要等市场来自动调节,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防治。一方面要预防,寻求避开大起大落波动,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另一方面要治理,即在出现大的波动时采取“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这些调控措施必须努力避免影响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作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表示。马克思认为,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呈不断提高趋势。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逐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本文将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双重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双重影响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从较长时期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得到推广,新的机器设备不断更新,从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拓宽就业领域,促进经济增长。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和剩余产品,增加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指出:“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提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生产的方法,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又是积累的形成要素。”个别企业率先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创造出超额利润。据统计,高新技术成功后的回报率一般在3倍以上。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3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整个社会所有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能普遍增加利润。这有利于增加个别企业和社会的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实现扩大再生产。
2.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一定价值或剩余价值体现在更多的产品上,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更加便宜,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马克思在考察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时指出,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活资料价值便宜,“同一可变资本价值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同一不变资本价值可以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即体现在更多的劳动资料、劳动材料和辅助材料上,从而会提供更多的形成产品和价值的要素,或者说提供更多的吸收劳动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资本的价值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积累仍然可以加快。”这样,就会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直接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机器设备的普遍运用,出现了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发现原材料新的使用方法的技术创新浪潮,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的出现,意味着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产值比重和资源分布状况发生了变动。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的比重越来越小,以提供信息和技术的第三产业已取代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的经济规模,实现了经济发展。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宏观经济失衡的“动因”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其一,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额形成较少数量对劳动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排挤,使相当量的劳动力从资本中排挤出来而形成劳动力在资本活动中的外流。
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增强。竞争力增强的资本企业不仅构成资本间的强力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破产,这就势必增大社会劳动再就业人员总量,使社会有较大劳动人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在工业化社会发展初期、前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出现“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经济活动中容易出现了“重积累、轻消费”现象,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为主的做法会产生许多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过滥,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失调。二是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制度不能很好地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致正常收入不能与国民经济增幅同步增加,而另一方面灰色收入、黑色收入却难以抑制,不断膨胀,分配不公现象日益突出。这些情况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出现。现在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冲刺阶段,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真正把扩大国内消费作为主要着眼点,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许多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也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3.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结果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由于经济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这种周期有一种不断加剧的趋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顽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而消除了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制度性原因。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会出现经济波动,因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除了制度原因外,还有非制度性原因。马克思认为,只要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普遍化起来,经济发生交换和生产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就会变为现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仍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在经济关系的本质上,同样存在危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多次出现经济波动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又是宏观经济失衡的成因,从而可以推断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经济的双重影响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矛盾。这是一种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以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两难现象”,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整生产关系,以便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不致过大,减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和发展。
二、正确处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之间的矛盾,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
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效益为中心,主要通过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配置结构的优化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规模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经营管理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达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目的。在这几个方面中,核心是加快科技进步。产业技术的进步,直接有赖于科技进步为其创造物质条件,即通过提高设备性能、改进原材料性能和质量、完善产品设计,大大改善产品质量和效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根本途径是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各类劳动者掌握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推进规模经济,前提是要有先进的大型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就是增加资金、技术密集型即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经营管理,就是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二)增加就业,在投资时要合理安排劳动密集型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要处理好使用机器和人力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由于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对资本来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因此,现阶段不能忽视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既可以出口创汇,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增加就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我国入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大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集约经营,改善投资结构,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重视发展未来产业。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摆脱单纯依靠经济规模扩张增加就业的单一思维模式,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部门,加快结构调整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寻求与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以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1.把逐步适当提高最终消费率作为制定经济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过去政府在制定计划中往往是重视投资,而疏于研究消费。为了提高最终消费所占比重,要深入研究各种促进引导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同时研究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的政策措施,以求达到扩大消费和维持原有投资效果的双赢结果。
2.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中低收入群的收入。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消费中提高城市居民中低收入群的收入至关重要。第一,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收入,进一步拉开级差,并加大反腐败力度,逐步达到高薪养廉。第二,放开搞活国有企事业和国家控股企业的工资管理,建立与效益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支持效益好的企业经营者、事业管理人员以及职工得到较好的工资报酬。第三,较大幅度地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逐年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逐步提高失业、下岗人员的待遇,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积极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抓住经济波动提供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会给经济带来损失,打断持续的经济增长进程。但从另一方面讲,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的生理机制。经济波动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提供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市场需求旺,银根宽松,开工率高,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但此时的要素价格昂贵;在经济增长的下滑期,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开工率下降,银根抽紧,但此时的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各个经济主体有必要根据波动阶段的特征来决定投资时机和购买生产要素的时机。政府可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使之在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都能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无能为力,若要等市场来自动调节,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防治。一方面要预防,寻求避开大起大落波动,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另一方面要治理,即在出现大的波动时采取“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这些调控措施必须努力避免影响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作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