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言 综合 能力
一、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意义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掌握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掌握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要則
(一)坚持基础性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必然是基础性学科。“新大纲”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其教学,首先应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科性质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不要忽略现在的小学生是六岁入学,不能有过高要求。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标准:
1.全面性。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要求基础全面,并不等于样样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证基础的牢固,语文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少而精。如现行的多套小学语文教材所确定的语文能力训练项目,有的训练项目就偏于过多,往往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尚未掌握,下个训练项目又排入日程,结果每项语文能力训练都不到位,雨过地皮湿,学生的语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假若学生前边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后边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如同夹生饭,再加火也难熟。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学六年语文,而语文能力不高呢?为什么学校中差生不断增多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贯彻基础性不够。学的内容多,要求高,平时学习不扎实,知识和能力漏洞越来越多。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
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如,(1)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2)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
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凡是作文好的学生,大都是课外书读得多,或参加活动多,他们的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目前,小学生信息来源多,学生们从课外读物中、从生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条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也就是“新大纲”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五)学生的主体实践和教师的启发、指导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独立地读书、作文,能独立地进行语言交际。“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使之真正去识字、写字,去读书、作文,去交际会话,去讲故事、开讨论会,去思考、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讲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一要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有真挚的感情,真情是一种美,教师有了真情,才会爱事业、爱学生。二要教师具有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师熟悉所教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希望老师们在这几方面多多下工夫学习、加强修养,一定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语言 综合 能力
一、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意义
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掌握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掌握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要則
(一)坚持基础性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语文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必然是基础性学科。“新大纲”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其教学,首先应具有基础性。根据学科性质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讲授知识或训练语文能力,都是为打好语文基础。不要忽略现在的小学生是六岁入学,不能有过高要求。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标准:
1.全面性。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要求基础全面,并不等于样样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证基础的牢固,语文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少而精。如现行的多套小学语文教材所确定的语文能力训练项目,有的训练项目就偏于过多,往往一个训练项目学生尚未掌握,下个训练项目又排入日程,结果每项语文能力训练都不到位,雨过地皮湿,学生的语文能力掌握不牢。要知道假若学生前边掌握的能力不牢固,后边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如同夹生饭,再加火也难熟。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学六年语文,而语文能力不高呢?为什么学校中差生不断增多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贯彻基础性不够。学的内容多,要求高,平时学习不扎实,知识和能力漏洞越来越多。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
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如,(1)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2)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3)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
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
(四)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因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并不完全靠语文课堂教学,有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真知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凡是作文好的学生,大都是课外书读得多,或参加活动多,他们的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目前,小学生信息来源多,学生们从课外读物中、从生活中不仅丰富了知识,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所以要重视课外这一条途径,要把语文课教成开放型的课程。也就是“新大纲”所提出的“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五)学生的主体实践和教师的启发、指导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独立地读书、作文,能独立地进行语言交际。“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要有足够的语言实践的时间,使之真正去识字、写字,去读书、作文,去交际会话,去讲故事、开讨论会,去思考、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曾讲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的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总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一要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有真挚的感情,真情是一种美,教师有了真情,才会爱事业、爱学生。二要教师具有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的基本功。三要教师熟悉所教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希望老师们在这几方面多多下工夫学习、加强修养,一定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