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口腔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糖尿病合并难治性口腔疾病的病例不在少数。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糖尿病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我们通过编写教材、专业授课以及临床实践应用,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教学中加强糖尿病教育,拓展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推动了口腔医学和糖尿病教育的学科交叉。
关键词:糖尿病,口腔医学,医学教育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从1980年起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0年国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到11.6%,據此估计目前我国成年人中有糖尿病患者1.139亿,糖尿病前期人群4.934亿。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1]。
近年来,糖尿病以及口腔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尿病可诱发和加重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又能使糖尿病病情恶化,血糖难以控制。2009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龋齿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牙周健康率分别为14.5%和14.1%[2]。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口腔疾患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3倍,87.3%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口腔疾病[3]。另一项研究中,在432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患有各种牙病者376例,总患病率高达 87.03%[4]。可见糖尿病与口腔疾病呈双向相互影响的关系。
现代口腔医学的范围涵盖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种植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合并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并且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同时门诊难治性口腔疾病合并糖尿病以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而以口腔疾病为首诊原因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也不在少数。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加强糖尿病教育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同时拥有两个医学院,即九院临床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通过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了口腔医学教教育中糖尿病教学的顺利实施。
1.编写专业教材:为了培养大学生对口腔疾病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认识,作为口腔医学和糖尿病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编写了《口腔疾病与糖尿病》教材作为正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授课,并且组织考试。参与编写了《201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口腔医学部分的内容。通过上述教材的编写,增加了对糖尿病患者口腔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2.进行专业授课:国内主要的医学院校在糖尿病教学上主要聚焦于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科室结合我院口腔医学的专科特色,对口腔医学院大学生开展糖尿病教学;同时在临床医学院大学生的授课中适当增加了糖尿病口腔并发症的内容,例如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感染的诊断、治疗原则。采用PBL教学方式,从真实的病例入手,逐步分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3.临床实践应用:口腔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在内分泌科实习轮转期间,我们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病例,观察临床及预后。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进行糖尿病与口腔疾病方面知识的讲解,加深了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认识。
通过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的学科交叉,我们从临床问题着手,临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要重点教授这方面的内容。临床是教学的基础,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病例资料;而教学是临床的升华和延伸,将临床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对于口腔医学院的学生,内科实习轮转时间有限,应该抓紧内分泌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多掌握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理论。我们对口腔医学院的大学生开展糖尿病教育,无论他们将来从事口腔医学的哪些专业,掌握糖尿病的基本诊治方法都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通过与口腔外科的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方面的交流以及对糖尿病合并颌面部感染机制的研究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为学科交叉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口腔院校开展糖尿病教学尚不多见,我们采取了糖尿病教学与口腔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推动了糖尿病教育在口腔教学中的应用,展现了教学工作的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口腔医学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Xu Y,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310(9):948-959.
[2]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邵东升,程为,张振庭等. 5000例口腔修复病例的统计分析.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5,6(4):283.
[4]大庆糖尿病病人口腔病调查组. 糖尿病患者口腔伴发病调查分析.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363-364.
关键词:糖尿病,口腔医学,医学教育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从1980年起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0年国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到11.6%,據此估计目前我国成年人中有糖尿病患者1.139亿,糖尿病前期人群4.934亿。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1]。
近年来,糖尿病以及口腔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尿病可诱发和加重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又能使糖尿病病情恶化,血糖难以控制。2009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龋齿患病率分别为88.1%和98.4%,牙周健康率分别为14.5%和14.1%[2]。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口腔疾患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3倍,87.3%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口腔疾病[3]。另一项研究中,在432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患有各种牙病者376例,总患病率高达 87.03%[4]。可见糖尿病与口腔疾病呈双向相互影响的关系。
现代口腔医学的范围涵盖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预防医学,口腔种植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合并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并且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同时门诊难治性口腔疾病合并糖尿病以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而以口腔疾病为首诊原因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也不在少数。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加强糖尿病教育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同时拥有两个医学院,即九院临床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通过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了口腔医学教教育中糖尿病教学的顺利实施。
1.编写专业教材:为了培养大学生对口腔疾病和糖尿病之间关系的认识,作为口腔医学和糖尿病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编写了《口腔疾病与糖尿病》教材作为正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授课,并且组织考试。参与编写了《201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口腔医学部分的内容。通过上述教材的编写,增加了对糖尿病患者口腔知识的认知和了解。
2.进行专业授课:国内主要的医学院校在糖尿病教学上主要聚焦于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科室结合我院口腔医学的专科特色,对口腔医学院大学生开展糖尿病教学;同时在临床医学院大学生的授课中适当增加了糖尿病口腔并发症的内容,例如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感染的诊断、治疗原则。采用PBL教学方式,从真实的病例入手,逐步分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3.临床实践应用:口腔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大学生在内分泌科实习轮转期间,我们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病例,观察临床及预后。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进行糖尿病与口腔疾病方面知识的讲解,加深了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认识。
通过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的学科交叉,我们从临床问题着手,临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要重点教授这方面的内容。临床是教学的基础,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病例资料;而教学是临床的升华和延伸,将临床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对于口腔医学院的学生,内科实习轮转时间有限,应该抓紧内分泌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多掌握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理论。我们对口腔医学院的大学生开展糖尿病教育,无论他们将来从事口腔医学的哪些专业,掌握糖尿病的基本诊治方法都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通过与口腔外科的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方面的交流以及对糖尿病合并颌面部感染机制的研究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为学科交叉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也带动了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口腔院校开展糖尿病教学尚不多见,我们采取了糖尿病教学与口腔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推动了糖尿病教育在口腔教学中的应用,展现了教学工作的特色,为培养复合型的口腔医学人才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Xu Y,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310(9):948-959.
[2]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导组.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邵东升,程为,张振庭等. 5000例口腔修复病例的统计分析.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5,6(4):283.
[4]大庆糖尿病病人口腔病调查组. 糖尿病患者口腔伴发病调查分析.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