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创作的小说《美妙的新世界》被视为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关键词:《美妙的新世界》 音乐性 对位 赋格 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格兰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是著名的赫胥黎家族中最优秀的成员之一。赫胥黎一生中创作了诸多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等。小说《美妙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最初于1932年出版,是赫胥黎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一般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也被视作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中笼罩着一种神秘主义色彩。这种幻想小说在当时属于一种非常新颖前卫的文学体裁。赫胥黎在这部代表作的叙事中巧妙地结合了音乐技巧,谱出了一篇美妙的乐曲!
一 极富音乐韵律性与节奏感的语言
极富韵律的语言是《美妙的新世界》的最大特点。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
1 单词的韵律性
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的盾式图案上的世界格言:“社会,本分,稳定”(COMMUNITY,IDENTITY,STABILITY)开启了该作的韵律篇章。这三个英语单词除了极富宣传性与鼓动性之外,还具有标语口号式的作用。众所周知,英语单词一般有一个或多个音节,而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错落有致地形成了英语单词的韵律性。首先,COMMUNITY,IDENTITY,STABILITY这三个单词都各有四个音节。其次,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重读音节都在第二个音节上,巧妙地形成了一种往复式的韵律模式。再次,这三个英语单词都以同样的辅音字母TY结尾以押尾韵,这大大加强了单词的韵律感。类似这样富有韵律性的单词全文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2 句子的韵律性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主任是这样向学生们介绍“波坎诺夫斯基程序”(Bokanovsky’s Process)的:
“One egg,one embryo,one adult-normality.But a bokanovskified egg will bud,will proliferate,will divide.”
读者一眼可以发现作者在第一句中用了三个one分别修饰三个不同的名词,在第二句中用了三个will修饰三个不同的动词。再仔细观察,不难发觉,one所修饰的三个名词与will所修饰的三个动词不仅仅在音节数上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而且连这两组六对两两对应的十二个单词的重音及弱音都是完全对应一致的。在读“One egg,one embryo,one adult”和“will bud,will proliferate,will divide”这两组词时,语气都是逐渐加强的,呈递增走势,并且两句的重音分别落在adult和divide这一对对应的词上。毫无疑问,这种经过作者潜心创作的排比句子比一般的排比句更富有韵律性。
再如,睡眠教育专家伯纳·马克思在偷听了亨利·福斯特与命运预定局局长助理的谈话后,作者是这样描述伯纳愤恨的心理的:
Bernard hated them,hated them.But they were two,they were large,they were strong.
第一句采取了重复的手法,重复的hated them将伯纳当时心头对亨利和命运预定局长助理的愤愤不平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中,虽然伯纳对亨利和命运预定局长助理两个人不满,但因为他们是两个人,加之他们不仅个头高大,还非常强壮,使得伯纳纵使对此二人有再多不满也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哑忍!这又将伯纳在强者面前的怯弱心自卑心理暴露无遗!
3 篇章的韵律性:对位与赋格
《美妙的新世界》的语言以新颖见胜。赫胥黎在该作中借鉴了音乐中的一些结构和技巧,例如音乐中的对位和赋格的手法在第三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也最具有代表性。赋格是一种被公认为最能够表现音乐风格的赋格文体。整个第三篇章属于一种非常紧凑、逻辑清晰、具有很强调式和声功能并且层次清晰的结构。赋格是一种多声部对位的音乐结构。大量话语的重复则如同复式音乐中的“对位”,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累赘,而是朗朗上口,可谓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美妙的新世界》中语言间隔性的重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stability在小说的开篇中即已世界格言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的盾式图案上,而该词在第三章中更是反复出现:
“Stability,”said the Controller,“stability.No civilization without social stability.No social stability without individual stability.”
“Stability,”insisted the Controller,“stability.The primal and the ultimate need.Stability.Hence all this.”
“Stability was practically assured.”
上面这段话大有一唱三叹的感觉,这恰恰形成了一种往复式呼应的韵律,反复表达了统治者清楚地知道:稳定是保证当前一切的先决条件!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文明,更谈不上个人的安定。 赋格是通过不同音型的对位来实现的。第三章中有几个场景同时展开:幼儿园(主任、学生与总统穆斯塔法·蒙德)、换瓶室(亨利·福斯特、命运预定局局长助理与偷听的伯纳·马克思)、女更衣室(范尼与列宁娜·克朗),这与音乐中的多声部相同。其实,赫胥黎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了同一个主题,真正体现了他在该作中的匠心独运!赫胥黎通过反复、穿插、对比等手法所形成的赋格文体来形神兼备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想。音乐与小说在此章得到了完美融合,也正是这种赋格式的复调音乐令该作充满了音乐的韵律!
二 反讽
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的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该书的名字源于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的第五幕的第一场:当只见过父亲而从未见过其他人的公主米兰达在看到从海难中生还的人时惊叹道:“神奇呀,这里有多少美好的人!人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赫胥黎用米兰达话中的“美妙的新世界”作书名,与莎士比亚的用意截然不同。莎士比亚旨在通过米兰达之口颂扬人类世界的美丽,而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一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新世界却丝毫谈不上“美妙”,相反,此书名有一种反讽的效果。
当对现实世界心存异议时,作家往往会通过在作品中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映射现实的世界。《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与对立:在新世界中,人都是按程序创造与培养出来的;新世界里的人有α、β、γ、δ、ε(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伊普西龙)五大“种姓”,这实际上是将新世界中的人分成了五个等级;新世界没有旧世界尊崇的亲情(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等),也没有了旧世界的一夫一妻制……读者禁不住会反思:书中的新世界到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退步?赫胥黎称自已的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为“寓言”——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哲学问题: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之后,人是否就幸福了?在新世界里,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足,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被扼杀了。在所谓的高科技文明世界里,人性在孕育期始,即被无情抹杀,连动物最基本的本能——亲情也变得淡漠。这一切都反映了科技进步导致的非人性化!但令人深思的是,这一切真的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恶果吗?稍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人不难悟出科技还是取决于人,取决于统治阶级,而不能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中的离谱现象归因于科技的进步。无疑,赫胥黎在此作中所构建的所谓的“美妙的新世界”不过是对现实中所谓的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的一种讥讽!
三 隐喻
1 名字隐喻
赫胥黎在该作中大量使用了作者身处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的姓和名。全文中多次出现了“福特”,例如小说的开篇第一章中,作者便用了“福帝纪元”,这些其实都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生产T型车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被视为美国的汽车大王。小说中的一个技术员也叫亨利·福斯特。亨利是汽车大王的名字,福斯特是当时美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威廉·福斯特的姓。而书中的艾泽尔正好与享利·福特的儿子同名,也是当时福特公司的一种名牌车名。男主角伯纳·马克思则结合了萧伯纳的姓和马克思的名。像这样带有隐喻意义的人名在书中比比皆是,可见作者是有意为之的。
2 话语隐喻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是作者间接表达思想的言语行为。对小说进行隐喻分析不能脱离小说中的特定语境。
“六万二千四百次的重复使造就了一个真理。好一对白痴!
‘或者拿种姓制度来说。就曾经被不断提出,不断遭到否决。有一种东西叫做民主,好像人和人之间除了物理和化学性能平等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也会平等似的。’”
虽然短短数语,却颇能道出新世界革命的真相。总统穆斯塔法·蒙德所代表的统治阶层很清楚,他们所期望的新世界的稳定取决于“条件设置中心大楼”的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此作将新世界所进行的这场号称历史上最革命的革命真相揭露无遗:统治者一边抨击基督教、取消人工生育,一边采用生物学方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将以前的一个受精卵只能生成一个人进步为经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处理后能生成九十六个人);一边设置人的条件,一边设置人的命运;一边采用睡眠教育法,一边用唆麻来毒害被统治者……由此可见,此处的隐喻造成了一种意义的扩张。
小说的最后一章,达尔文·波拿巴拍摄的影片《萨里郡的野蛮人》放映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约翰则在园子里一边挖地,一边挖掘他的思想的实质,并最终领悟到:“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我们在上帝面前就像顽童眼里的苍蝇,他们杀死我们只为了取乐。”——约翰的这番领悟比真理还要真实!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富有智慧的语言游戏。赫胥黎将普通词语或话语再概念化而形成了新的概念范畴。小说中的隐喻表达往往并不一定会直接对应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事件。字面的与隐喻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在于语义的张力。为了准确理解一个隐喻,读者必须依赖隐喻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张力,在各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之间往复转换。由此可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创造!
四 结语
文学作品凝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观察与体会,但又高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美妙的新世界》的主题发人深省!整体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与分析其作品。虽然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中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描摹,却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正如赫胥黎在二战后的1947年在为该作补写的序言中指出的:“原子能的释放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却不是影响最深远的终极革命……真正的革命性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肉体上进行”。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注: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WW312)。
参考文献:
[1] Aldous Huxley.Brave New World[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5.
[2]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孙法理译:《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4] 吴之凯:《正确掌握英语语音语调和韵律的技巧》,《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江艳华,女,1981—,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贾梦姗,女,1976—,湖南沅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美妙的新世界》 音乐性 对位 赋格 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格兰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是著名的赫胥黎家族中最优秀的成员之一。赫胥黎一生中创作了诸多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等。小说《美妙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最初于1932年出版,是赫胥黎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一般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也被视作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中笼罩着一种神秘主义色彩。这种幻想小说在当时属于一种非常新颖前卫的文学体裁。赫胥黎在这部代表作的叙事中巧妙地结合了音乐技巧,谱出了一篇美妙的乐曲!
一 极富音乐韵律性与节奏感的语言
极富韵律的语言是《美妙的新世界》的最大特点。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
1 单词的韵律性
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的盾式图案上的世界格言:“社会,本分,稳定”(COMMUNITY,IDENTITY,STABILITY)开启了该作的韵律篇章。这三个英语单词除了极富宣传性与鼓动性之外,还具有标语口号式的作用。众所周知,英语单词一般有一个或多个音节,而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错落有致地形成了英语单词的韵律性。首先,COMMUNITY,IDENTITY,STABILITY这三个单词都各有四个音节。其次,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重读音节都在第二个音节上,巧妙地形成了一种往复式的韵律模式。再次,这三个英语单词都以同样的辅音字母TY结尾以押尾韵,这大大加强了单词的韵律感。类似这样富有韵律性的单词全文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2 句子的韵律性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主任是这样向学生们介绍“波坎诺夫斯基程序”(Bokanovsky’s Process)的:
“One egg,one embryo,one adult-normality.But a bokanovskified egg will bud,will proliferate,will divide.”
读者一眼可以发现作者在第一句中用了三个one分别修饰三个不同的名词,在第二句中用了三个will修饰三个不同的动词。再仔细观察,不难发觉,one所修饰的三个名词与will所修饰的三个动词不仅仅在音节数上是完全对应一致的,而且连这两组六对两两对应的十二个单词的重音及弱音都是完全对应一致的。在读“One egg,one embryo,one adult”和“will bud,will proliferate,will divide”这两组词时,语气都是逐渐加强的,呈递增走势,并且两句的重音分别落在adult和divide这一对对应的词上。毫无疑问,这种经过作者潜心创作的排比句子比一般的排比句更富有韵律性。
再如,睡眠教育专家伯纳·马克思在偷听了亨利·福斯特与命运预定局局长助理的谈话后,作者是这样描述伯纳愤恨的心理的:
Bernard hated them,hated them.But they were two,they were large,they were strong.
第一句采取了重复的手法,重复的hated them将伯纳当时心头对亨利和命运预定局长助理的愤愤不平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句中,虽然伯纳对亨利和命运预定局长助理两个人不满,但因为他们是两个人,加之他们不仅个头高大,还非常强壮,使得伯纳纵使对此二人有再多不满也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哑忍!这又将伯纳在强者面前的怯弱心自卑心理暴露无遗!
3 篇章的韵律性:对位与赋格
《美妙的新世界》的语言以新颖见胜。赫胥黎在该作中借鉴了音乐中的一些结构和技巧,例如音乐中的对位和赋格的手法在第三章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也最具有代表性。赋格是一种被公认为最能够表现音乐风格的赋格文体。整个第三篇章属于一种非常紧凑、逻辑清晰、具有很强调式和声功能并且层次清晰的结构。赋格是一种多声部对位的音乐结构。大量话语的重复则如同复式音乐中的“对位”,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累赘,而是朗朗上口,可谓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美妙的新世界》中语言间隔性的重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stability在小说的开篇中即已世界格言的形式出现在了中央伦敦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的盾式图案上,而该词在第三章中更是反复出现:
“Stability,”said the Controller,“stability.No civilization without social stability.No social stability without individual stability.”
“Stability,”insisted the Controller,“stability.The primal and the ultimate need.Stability.Hence all this.”
“Stability was practically assured.”
上面这段话大有一唱三叹的感觉,这恰恰形成了一种往复式呼应的韵律,反复表达了统治者清楚地知道:稳定是保证当前一切的先决条件!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文明,更谈不上个人的安定。 赋格是通过不同音型的对位来实现的。第三章中有几个场景同时展开:幼儿园(主任、学生与总统穆斯塔法·蒙德)、换瓶室(亨利·福斯特、命运预定局局长助理与偷听的伯纳·马克思)、女更衣室(范尼与列宁娜·克朗),这与音乐中的多声部相同。其实,赫胥黎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了同一个主题,真正体现了他在该作中的匠心独运!赫胥黎通过反复、穿插、对比等手法所形成的赋格文体来形神兼备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与思想。音乐与小说在此章得到了完美融合,也正是这种赋格式的复调音乐令该作充满了音乐的韵律!
二 反讽
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的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该书的名字源于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的第五幕的第一场:当只见过父亲而从未见过其他人的公主米兰达在看到从海难中生还的人时惊叹道:“神奇呀,这里有多少美好的人!人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赫胥黎用米兰达话中的“美妙的新世界”作书名,与莎士比亚的用意截然不同。莎士比亚旨在通过米兰达之口颂扬人类世界的美丽,而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一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新世界却丝毫谈不上“美妙”,相反,此书名有一种反讽的效果。
当对现实世界心存异议时,作家往往会通过在作品中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映射现实的世界。《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的代表作品展示了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与对立:在新世界中,人都是按程序创造与培养出来的;新世界里的人有α、β、γ、δ、ε(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伊普西龙)五大“种姓”,这实际上是将新世界中的人分成了五个等级;新世界没有旧世界尊崇的亲情(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等),也没有了旧世界的一夫一妻制……读者禁不住会反思:书中的新世界到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退步?赫胥黎称自已的反乌托邦小说《美妙的新世界》为“寓言”——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哲学问题:一切物质欲望都满足之后,人是否就幸福了?在新世界里,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富足,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被扼杀了。在所谓的高科技文明世界里,人性在孕育期始,即被无情抹杀,连动物最基本的本能——亲情也变得淡漠。这一切都反映了科技进步导致的非人性化!但令人深思的是,这一切真的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恶果吗?稍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人不难悟出科技还是取决于人,取决于统治阶级,而不能简单地将现实世界中的离谱现象归因于科技的进步。无疑,赫胥黎在此作中所构建的所谓的“美妙的新世界”不过是对现实中所谓的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的一种讥讽!
三 隐喻
1 名字隐喻
赫胥黎在该作中大量使用了作者身处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的姓和名。全文中多次出现了“福特”,例如小说的开篇第一章中,作者便用了“福帝纪元”,这些其实都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生产T型车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被视为美国的汽车大王。小说中的一个技术员也叫亨利·福斯特。亨利是汽车大王的名字,福斯特是当时美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威廉·福斯特的姓。而书中的艾泽尔正好与享利·福特的儿子同名,也是当时福特公司的一种名牌车名。男主角伯纳·马克思则结合了萧伯纳的姓和马克思的名。像这样带有隐喻意义的人名在书中比比皆是,可见作者是有意为之的。
2 话语隐喻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隐喻是作者间接表达思想的言语行为。对小说进行隐喻分析不能脱离小说中的特定语境。
“六万二千四百次的重复使造就了一个真理。好一对白痴!
‘或者拿种姓制度来说。就曾经被不断提出,不断遭到否决。有一种东西叫做民主,好像人和人之间除了物理和化学性能平等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也会平等似的。’”
虽然短短数语,却颇能道出新世界革命的真相。总统穆斯塔法·蒙德所代表的统治阶层很清楚,他们所期望的新世界的稳定取决于“条件设置中心大楼”的波坎诺夫斯基程序。此作将新世界所进行的这场号称历史上最革命的革命真相揭露无遗:统治者一边抨击基督教、取消人工生育,一边采用生物学方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将以前的一个受精卵只能生成一个人进步为经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处理后能生成九十六个人);一边设置人的条件,一边设置人的命运;一边采用睡眠教育法,一边用唆麻来毒害被统治者……由此可见,此处的隐喻造成了一种意义的扩张。
小说的最后一章,达尔文·波拿巴拍摄的影片《萨里郡的野蛮人》放映后立即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约翰则在园子里一边挖地,一边挖掘他的思想的实质,并最终领悟到:“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我们在上帝面前就像顽童眼里的苍蝇,他们杀死我们只为了取乐。”——约翰的这番领悟比真理还要真实!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富有智慧的语言游戏。赫胥黎将普通词语或话语再概念化而形成了新的概念范畴。小说中的隐喻表达往往并不一定会直接对应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事件。字面的与隐喻的表达之间的差异在于语义的张力。为了准确理解一个隐喻,读者必须依赖隐喻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张力,在各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之间往复转换。由此可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创造!
四 结语
文学作品凝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的观察与体会,但又高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美妙的新世界》的主题发人深省!整体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与分析其作品。虽然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中没有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描摹,却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正如赫胥黎在二战后的1947年在为该作补写的序言中指出的:“原子能的释放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却不是影响最深远的终极革命……真正的革命性的革命不应该在外部世界进行,而应该在人类的灵魂和肉体上进行”。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注: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WW312)。
参考文献:
[1] Aldous Huxley.Brave New World[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5.
[2]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英]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孙法理译:《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4] 吴之凯:《正确掌握英语语音语调和韵律的技巧》,《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江艳华,女,1981—,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贾梦姗,女,1976—,湖南沅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