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希望中的绿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0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加强艺术个性,提升思想内涵,深化作品主题。本文着重从“绿灯”入手,去探求“绿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盖茨比梦想破灭的暗示,并进一步去寻找“绿灯”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遗存。
  关键词:绿灯 希望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年代“爵士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寓言,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
  该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讲述了在一战后美国经济复苏下美国青年人追求理想及理想最终幻灭的过程。一战后的美国,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强烈转型的时期,人们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混乱、浮躁和拜金的氛围里。这个年代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却又阶级森严,人人都崇尚物质财富,变得自私冷酷、无情无义。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勤劳忠诚,正直坚强、胸襟开阔、执着善良、对爱情充满希望,并为实现梦想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他根深蒂固的下层人出身使得他无论如何努力却终究无法挤入上流社会。
  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加强小说的艺术个性,提升思想内涵,深化作品主题,而其中象征希望的那盏“绿灯”始终贯穿全文,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这盏象征着希望的绿灯仅出现了三次,但作者把这盏“绿灯”与盖茨比心中的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盏绿灯不仅是他心中所憧憬的爱情,更是他幸福生活的希望,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本文着重从“绿灯”入手,去探求“绿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盖茨比梦想破灭的暗示,并进一步去寻找“绿灯”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遗存。
  一 缥缈的“绿灯”
  “绿灯”的第一次出现是与主人公盖茨比的出场紧密相连的:“——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现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向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等我回头再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不见了,于是我又独自呆在不平静的黑夜里。”随着小说的展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盏绿灯就是盖茨比从自己西卵镇住处的草地上隐约可以看见的黛茜所住的东卵镇岸边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这盏绿灯遥远幽暗,缥缈虚幻,但在盖茨比的心里,这盏绿灯却是他所有的希望。它既是盖茨比对黛茜爱情的梦想,又是引领他追求财富的方向,同时,这盏绿灯也影射了一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的追求。但这盏灯因其“又小又远”的闪烁不定,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理想与希望的最终破灭。
  首先,作者运用极强的象征手法给这盏灯赋予生命的绿色,就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盏生生不息的灯,它不但在盖茨比的心中扎根成长,还在美国一战后年轻人的心中不断地繁衍蔓生,但这盏灯却又只是出现在夜晚,这就极强地暗示了即使这个希望的生命力再顽强,却终究无法逃脱被黑夜吞噬的命运。在大自然中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在美国的文化中它代表着希望与渴求。阳光下的绿色生机盎然、朝气蓬勃,自然会激发人们内心对希望的追求。但是黑夜中的绿色幽暗诡异,虚幻缥缈,只会让人们望而却步。作者在文中把盖茨比对黛茜的爱情梦想幻化成一盏遥远的绿灯其本身就是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希望,你可以去梦想、可以去憧憬,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再者,通常人们对夜晚中灯光的描述都会选用黄色,因为在疲惫的夜色中一盏昏黄的灯光会让人们感到温暖,而绿色的灯光则冰冷寒涩,让人不敢靠近。作者在此用黑夜中的一盏绿灯影射盖茨比心中所有的希望本身也就暗示了希望只是希望,它永远无法逾越那冰冷的海水而成为现实。
  其次,作者把这盏灯放在了黛茜所住的东卵镇岸边的码头上,在盖茨比西卵镇住处的草地上这盏灯只是隐约可见。通常码头象征着离别、孤独和无尽的等待。作者把这盏绿灯置于黑夜的码头上,其寓意显而易见,这也就暗示了这个码头成了盖茨比永远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他只有站在自家的草地上,无尽地等待与期望那个他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盖茨比出身寒微,但他却想通过“富兰克林”式的美国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爱上了代表上流社会的黛茜,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迎娶黛茜,即进入上流社会,可是,在阶级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即使你获取了再多的财富,即使你伪装得再像上层社会的人,冰冷的现实依旧会把你打回原形。最终,盖茨比为了他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盖茨比的梦想也是一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追求美国梦的梦想,可是这个梦想从一出场就被作者打上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标记。无论盖茨比的胳膊伸得再远,无论盖茨比默默守护的时间再久,那盏“绿灯”永远都只会飘忽在那他永远都无法跨越的码头上,只能守望,却无法获取。
  二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绿灯”第二次出现是在分别五年后盖茨比邀请黛西到他家参观豪华住宅时对她说起那盏“绿灯”,“如果没雾的话,我们就能看见河湾对岸你的家。你家码头上有盏绿灯整夜都在闪烁。”在这里,盖茨比梦想中的爱情女神黛茜已真实地站在的他的面前,可是象征他心中希望的绿灯却依旧悬挂在彼岸的码头,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这样在盖茨比有心无心的谈话中,被作者轻描淡写地彰显了出来。
  盖茨比第一次见到黛茜时,她身穿白色的衣服,开着白色的跑车,是那样的清纯美丽,盖茨比一下子就把她幻化成了心中的那个纯洁无暇,温柔美丽的爱情女神。他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女孩,并在心中始终坚守着这个纯洁的信念。但在真实的生活中,黛茜只是一个徒有高雅美貌、内心极度空虚浅薄,又极端自私拜金的女人。一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黛茜便嫁给了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虽然在婚礼的当天黛茜也曾为自己的抉择痛苦过,但在爱情与财富的天平上,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财富。黛茜的抉择令盖茨比痛苦万分,可在心里,他依旧坚信黛茜的纯洁,认为是金钱让黛茜迷失了自我,做出了背叛自己心灵贞洁的决定,于是盖茨比下定决心要成为富翁。这时,盖茨比已经看到了黛茜的拜金倾向,但他却把一切都责怪于没有生命力的金钱,而把黛茜作为一种纯洁的梦想从残酷的现实中抽离了出来。   盖茨比心中始终保留着对爱情的纯洁理想,为了能够重新挽回黛茜的爱情,盖茨比开始了对财富的追求,于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在不知觉中被偷换成了对财富的追求。盖茨比不择手段,利用非法的生意积累财富,短短几年就成了大富翁。他用这些钱在黛茜所住的对岸建造了豪华别墅,且在这栋别墅中彻夜笙歌。他用这些钱伪装自己,仿照上层人的生活,外表举止俨然上流人物的模样。可是他所做的这些,对财富的追求,对自己本来身份的掩饰为的只是能够挽回他所认定的那份纯洁的爱情。尽管与黛茜再次相见时,他听出了黛茜声音中充满了金钱的味道,看到了黛茜埋头在他的衬衣中哭泣时所流露出的对物质的渴求,可是,盖茨比依旧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纯洁的爱情理想,他拒绝把自己的梦想重叠到现实中来。
  盖茨比一直执着于自己所坚守的那份纯洁爱情,所以当黛茜在心烦意乱中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后,盖茨比会毅然决然地挺身站出来替黛茜承担肇事者的罪责。他心中所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爱人,却看不到黛茜与汤姆准备密谋陷害他时脸上所流露出的嘲讽的讥笑。盖茨比最终倒在了自己的血泊中,威尔逊先生刺杀了他。在他倒下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依旧是那个一身白衣的黛茜,却不知他死后,自私无情的黛茜就与丈夫搬走了,她不但没有参加盖茨比的葬礼,就连最简单的一句问候都没有。盖茨比所坚守的纯洁梦想终于被残酷的现实撞得粉碎。
  在这里,作者把“绿灯”所映像的黛茜送到的盖茨比的面前,却把“绿灯”所包含的希望依旧悬挂在了那孤苦的码头。盖茨比生活在纷烦的尘世中,却怀揣着一份纯洁的梦想,尽管后来他认识到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可他依旧拒绝把梦想糅合到现实中来,最终,他的梦想连同他的肉体终被现实撕得粉碎。
  三 不灭的“绿灯”
  “绿灯”的最后一次出现在小说的末尾,那是盖茨比死后,尼克说:“他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的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有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文中盖茨比对爱情梦想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而其最终悲惨的结局不由得引人深思。盖茨比的梦想破灭了,这也映射了一战后美国经济复苏下美国一代青年人所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但是盖茨比的离去,却并没有带走那盏象征希望的“绿灯”。作者让盖茨比怀揣着希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却把那盏“绿灯”永远地留给了后世所有依旧秉持希望,为梦想不停奋斗的人们。
  首先,这盏“绿灯”对于那些怀有爱情理想的人来说永远都不会熄灭。爱情是人世间最真切的一种情感。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自古以来,世间流传着无数有关爱情的佳话,而人类追求爱情的脚步至今也没有停止过。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爱情的那份执着。为了爱情,他可以顶风作案,利用各种非法手段积聚财富;为了爱情,他可以挥金如土,只为能够吸引爱人的注意;为了爱情,他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只为保护爱人的安全。盖茨比的这种为了爱情可以奉献一切的浪漫主义情怀深深地激励了我们。尤其在现今,社会节奏过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太多的人麻木与自己内心情感时,盖茨比的爱情理想无疑点亮了更多人心中的那盏爱情“绿灯”。
  其次,这盏“绿灯”对于那些懂得把梦想与现实进行适时对接的人来说永远都不会熄灭。盖茨比震撼人心的悲惨结局主要是因为他坚守的梦想超越了现实,而当他认识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又执拗地拒绝承认现实,终究他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撞击的粉碎。盖茨比的悲剧让我们认识到无论你有何种梦想,这个梦想都必须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首先梦想的构建应从现实出发,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其次,在完成梦想的道路上应懂得根据现实的改变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梦想,只有把梦想与现实不停地进行对接,这个梦想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盖茨比终因自己的执拗失去了生命,而梦想破灭的同时也熄灭了他心中的那盏“绿灯”,但是他的离去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保护我们心中的那盏“绿灯”,并如何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虽然从盖茨比一出场作者就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但对于他的死还是会让我们深感惋惜。而与此同时,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如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等,又如一盏永不熄灭的“绿灯”一般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怀揣希望的年轻人不断前行。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因其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性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其作者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该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作者在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小说虽然不长,但作者却利用了时间、地点、色彩、人物的姓名等等一切可以表达象征的东西对小说进行艺术性的提升。
  本文仅对象征希望的“绿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是因为笔者相信虽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因盖茨比的死亡而曲终人散,但这盏象征希望的绿灯却不会随着盖茨比长埋于地下。这盏“绿灯”随着历史的前进已不仅仅是盖茨比个人的梦想与对爱情的执着,它成了更多人心中所向往的希望及追求的方向,会有更多的人来秉持起这盏“绿灯”来照亮他们的奋斗之路。
  参考文献:
  [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巫宁坤等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2] 李希:《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 张海菊、崔朝霞:《〈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绚丽色彩之我见》,《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戴延红,女,1979—,青海湟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工作单位:青海大学基础部。
其他文献
摘要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文艺本身才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而他的文学作品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本文将以《离婚》这部小说为切入点,全面地分析老舍在叙述方面所特有的丰富性与完满感。重点研究老舍小说中所使用的文本逻辑、语言策略、叙述资源与路径、变相方法和形式,从中解读出其在小说中的叙事艺术框架。  关键词:老舍 叙事艺术 《离婚》 叙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在对
期刊
摘要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
期刊
摘要:美是实践中自由创造的形象表现,对于美的判断和观点,各民族都有差异。日本美作为日本民族对美的看法的一种综合和集约,既具有每个时代的差异性,又带有共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美的典型代表龙安寺石庭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资料的查阅,结合日本文化其它典型代表,研究探讨日本美的根源。  关键词:日本美 根源 审美 抑制 暗示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庭园作为日
期刊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至今为止,莫里森共创作、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在这九部作品中,莫里森以其深刻的笔触关注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以一个具有超强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身份挖掘了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历史命运。本文试以莫里森的两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为例,从文化双重性角度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共性,以期更好地研读这两部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莫里森高超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西方文
期刊
摘要 《白鹿原》是20世纪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本文通过笔者对小说的阅读感受,着重从结构安排、思想意蕴、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赏析《白鹿原》的艺术特色,领略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白鹿原》 小说 艺术 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
期刊
摘要 姐妹情谊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中被反复书写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身处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来说,姐妹情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她们生存的需要,更是她们成长的力量源泉。然而,在不同黑人女作家的笔下,姐妹情谊也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托尼·莫里森的《秀拉》和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 姐妹情谊 成长 《秀拉》 《紫色》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群落的异数幽士,也是象征主义梦魇菌体的感染者与传播者,其表体承古、内基融欧的创作风格,可谓标新立异、自创高格。本文基于戴望舒诗歌创作早期尝试的古典风雅意味散释、中期探索的中西意象理念交融呈现以及后期构筑的象征主义基调渲染三个阶段的承载转化,进而完成其象征主义诗歌风格这一最终格调的萌动、生发、滋蔓的探究评析。  关键词:戴望舒 象征主义诗歌 承载交融 渗透濡染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性格扭曲变形的老处女爱米丽小姐身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爱情故事。在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中,福克纳巧妙地运用了“距离叙事”,为阻碍读者探寻词语意义踪迹而有意制造了多义复合的交叉路径。“距离叙事”在文本中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五条:主人公爱米丽小姐与叙述者的距离、判断与事实之间的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南方”与“北方”的距离、道德与审美的距离。
期刊
摘要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首次探讨了种族问题,刻画了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和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对南方人心灵的毒害,揭示了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本文旨在探讨在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等的社会钳制下,人物的心灵扭曲和必然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八月之光》 福克纳 社会钳制 心灵扭曲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将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拥有日本血统的人关入了重置营。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以1942年的重置事件为背景,反映了1943年的征兵令对战后日裔美国社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叙述话语上的言语反讽、情节构建上的情景反讽、人物塑造上的命运反讽以及主题呈现上的制度反讽,使作者在淋漓尽致地再现主人公的爱与憎、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的同时,又消解了它们的界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