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剧:从三可子到江北小戏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淮剧是江苏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北部的盐城、阜宁、淮安、淮阴一带的农村,始于18世纪的清乾隆、嘉庆年间,淮剧迄今为止有100多年的历史。“淮调”是江苏淮剧的最基本曲调,淮剧以表现悲剧为主,《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是淮剧的传统剧目。淮剧是由零散的具有傩性质的僮子(即巫师)做香火的巫术活动发展为如今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其中,从“三可子”阶段开始,淮剧已经初具戏曲规模,后来“三可子”受到了徽剧的影响,经历了“徽夹可”阶段后逐渐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戏剧形态——江北小戏。
  【关键词】香火戏;门弹词;三可子; 江北小戏
  一、三可子
  “三可子”属于民间对盐淮小戏(江北小戏)的俗称,是淮剧的雏形阶段。“三可子”融合了香火戏、“门叹词”两种艺术形式并吸收了一些徽剧艺人如骆五家、吕维祥。
  (一)香火戏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对于“香火戏”有这样一段解释:香火戏是江苏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苏北地区。最初因在农村酬神的“香火会”上演出而得名。由此可以看出淮剧之根的香火戏最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只是具有戏曲因素的民间小戏。早期的香火戏是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活动,后来随着艺术性的不断提高,香火戏逐渐成为一种娱人为主的娱乐活动。
  香火戏最初都是坐着唱的,只唱不演,后来开始演出一些戏剧性较强的简单戏文如《姜太公钓鱼》。香火戏的曲调主要是“僮子腔”又叫“香火调”,“僮子腔”多来自于本地的俗曲和民间歌曲,牛号子;其演唱形式,随着香火会的法事而变,“开坛、念忏、送神时,由一人唱念类似大鼓书,一人发表时唱法与上相似,三人发表时,其中一个人领唱,二人合唱”[1]。香火戏用锣鼓伴唱,剧目多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很强的宗教性质,如《九仙女揭榜》、《李迎春出嫁》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香火戏逐渐脱离了香火会,许多的“僮子”转为演员开始演戏。
  (二)门叹词
  “门叹词”又叫“门弹词”,是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江苏盐城、阜宁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所谓“门叹词”是指农民(香火戏的艺人大半是半农半艺的农民)迫于生计沿门卖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开口即唱,施舍即止。“通常是一人肩挑一副空箩筐,手拿一块板,边打边唱”[2]。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因为是行乞求生,所以门叹词的唱词一般较为凄苦,曲调悲凉。门叹词的许多艺人如李玉花、董桂英等后来都投身于淮剧之中,为淮剧的孕育和形成播下了种子。
  (三)三可子
  公元1862年前后,盐淮地区形成了以“门叹词”艺术形式为基础和主体的新的戏曲剧种——盐淮小戏,盐淮小戏开始的时候叫“门叹词”后来被叫做“三可子”。在唱腔上,三可子可分为东路唱腔和西路唱腔:东路唱腔是盐城、阜宁所在的下河地区,以建湖县的语音为基调,以唱【下河调】为主,西路唱腔是指淮安、宝应所在的下河地区,以“两淮”地区的乡音为基调,以唱【淮蹦子】为主;伴奏仅有大锣、小锣、响板和竹根鼓等打击乐器;唱词都是来源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质朴且接地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可子的演出主要是露天搬演小生、小旦的“对子戏”或增加了小丑的“三小戏”;三可子班社一般是由六七个人组成的演出小集体,三个人在舞台上演出,另外三个人在台下伴奏,称为“六人三对面”(一说六人演出,有三次对面);三可子的演出戏台十分简陋:在地上铺席子做戏台进行表演叫做“地塌戏”;将农户的木门拆下来然后用土砖垫成简易的台子做戏台进行表演叫做“板门戏”。演出服装都是民间便服,当时三可子流行一句行话叫“六人大班一顶盔”充分概括了三可子演出服装的简单;演出道具一般是用日常的生活用品,如使用门闩当剑,使用柳条代鞭;演出形式为角色们在戏台上走来走去,相互接唱,演出剧目一般是移植徽剧或者扬剧等其他剧种中角色较少的剧目如《借贷》、《滚灯》、《隔墙》、《访友》等生活小戏。
  二、“徽夹可”下的江北小戏
  “徽夹可”,“徽”指徽剧,尤指具有里下河地方特色的“里下河徽班”;“可”指三可子即淮剧,更准确的说是里下河地区的东路淮剧。江北小戏阶段的音乐曲调仍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仍以【淮调】为主,唱腔高亢粗犷;东路淮剧以【靠把调】和【南昌调】为主,唱腔刚柔并济。在曲体结构上,江北小戏的从原来的“曲牌连缀体”转化为“板式变化体”。在伴奏上,江北小戏吸收了徽剧的“身段锣鼓”“闹台锣鼓”和伴奏曲牌,后增加了板鼓、蘇锣、唢呐等乐器,丰富了江北小戏的音乐场面。
  江北小戏的演出讲究“一引、二白、三哭、四笑的规模格局”,如二十年代前后流行于盐城一带的花旦演员周二娘,由于她吸收了徽剧的表演程式,在表演、做功上均具有格局,所以盐城地区曾流行“周二娘的小戏——格式多”的歇后语;徽戏擅长文戏武唱,表演热烈,江北小戏吸收了徽剧的武功并将其与香火戏时期的杂技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武戏见长的名演员,“爬竿”“飞叉”“单刀技艺”等武功在当时非常出名。在角色行当上,江北小戏发展为齐全的“生旦净丑”诸行;在服装上,江北小戏采用徽剧的服装及装扮,“净角脸谱化,还有了分别置放盔帽、袍褶、鞋靴、配饰的衣箱[3]”,衣箱逐步齐全。在剧目上,江北小戏大量的引入徽剧的袍带戏、靠把戏、红生戏,如《张良辞朝》、《白云山》、《游五庙》、《百寿图》、《空城计》、《战盘河》等,变“大戏小做”;江北小戏在徽剧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淮剧的传统剧目《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即剧目的名称都带有“莲”“英”“记”等字。自辛亥革命以后,淮剧随着大批的淮剧艺人进入苏南和上海等大城市发展,淮剧进入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草台转入戏馆江淮戏的阶段,自此“徽夹可”时代结束。
  参考文献
  [1][2]筱文艳.淮剧在上海的落户与发展[C].戏曲菁英(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朱恒夫.民间歌舞萌发·成熟剧种哺育·都市文化熏陶——近现代以来中国淮剧艺术的发生发展之路[J].艺术百家,2014,(2):41-47.
  作者简介:陈占宁(1989—),女,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人类学专业。
其他文献
截取教学工作中的几件小事,说明“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的道理,表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关爱。 Interception of teaching a few small things, indicating
针对国内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综合机械化采煤生产的过程开展研究,对可适用机械化设备的煤矿开采流程进行了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在煤矿
研究目的:印度尼西亚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与人为失误常常造成该国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恶化。尽管地震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为失误却是可以预防的。本
课堂是实施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针对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效率低、学生掌握新学单词难、课堂任务与应试难以兼顾等问题,本文提出英语教学要多渠道注重培养
研究目的:目前,仿真技术开始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分析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模和复杂性增加,使得系统建模和仿真评估的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