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深入的发展,以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如何纵深发展的困境。为此,文章试图通过政策引导,改变观念、创新体制,突破办学瓶颈、合理定位,提高教育竞争力、规范管理,完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认清本质,夯实理论基础等措施来探寻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纵深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新形势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张志成(1958-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与汉语言文学研究。(浙江杭州31123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15-03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后、教育与市场脱节、缺乏职教理论的研究指导、办学特色不突出等系列问题更显突出。本文试通过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分析思考,探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纵深发展之路。
一、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概况
浙江自古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政府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浙江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经费和资源设备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投入,其办学资源总量与校均资源量均居全国前列。从2006年开始,投入10.2亿元实施助学奖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合作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9年通过实施第二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新增建设了50个省级示范专业、32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扶持建设了42个欠发达地区的骨干职业学校专业。正式启动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及2所重点培育单位的立项建设工作,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①
2.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是在1998年后开始获得大幅发展的,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至今浙江省拥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达47所,专业达1367个,在校生36.5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43.8%。②正是因为有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浙江省才能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较快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3.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合理,专业门类全,专业特色明显。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指导性意见,从1998年开始对高等教育办学布局调整。迄今为止,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布局上除了杭州、宁波、温州的高教园区集中了较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地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吻合。全省47所高职院校按产业分布,综合类22所,第二产业6所,第三产业19所,专业分布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为各市、各主导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已经初步形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浙江高职教育繁荣背后的隐患
近十年来,随着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历了从筹建到合格到优秀再到全国示范的高速的跨越式发展。过快的发展,使得高职教学的内涵建设发展不深、根基不实等诸多问题也日渐暴露在我们面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挑战。
1.社会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与崇尚“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的一些国家相比,高职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沉重文化传统的桎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深深地沉淀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浙江省虽然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舆论也在积极宣传和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次等教育”,“上不了普通本专科才上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读高职院校不如跟着父母经商”等观念无不有形无形地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③社会认知偏差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学生在面临高职院校选择时,大多盲目地向杭州、宁波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集中,使得浙江省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状态。
2.办学特色仍待进一步彰显。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力,是高职院校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武器。评判特色的标准不是“有没有、优不优”,而是是否满足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纵观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其办学定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紧密结合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但具体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其办学特色不突出、目标定位不明确的弊端仍然十分值得关注。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与普通高等院校攀比,一切都向普通高校看齐,把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教育变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和老大专的“克隆”。④另外,办学特色的缺失还体现在盲目照搬国外的职教模式方面。高职院校还没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之前,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从办学定位到课程开发都在盲目照搬国外职教经验的现象,唯“国外”是从。到底什么样的职教办学模式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还研究得不够,政府、学校都需进一步探索。
3.教育教学评估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办学水平的评价和教育质量的认证可以引导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体系,同时还能够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及时调节教育状况。然而,这几年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太过于千篇一律,过多参照本科院校的评价模式,使得一些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评估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20字方针既包含了评估的目的,同时又强调重在学校建设,给高职院校迎接评估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然而,从我省高职院校接受评估的状况来看,一些院校为了迎接评估,为了评估指标能达到优秀,不惜任何代价,盲目投入,扩充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扩充教育资源总量,编制各种应付评估的材料,有的甚至造假补缺,完全是一种为了评估而评估的被动行为。
从各高职院校实行的教学检查和评估情况来看,在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中提及的往往只是发现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者虽有解决的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的实处。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4.管理体制落后引发质量漏洞。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从所有制来分,有公办和民办两大类;从管理体制上分,有政府管理的、有政府部门管理的、有行业管理的、有企业管理的等等。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或模仿普通高校,或模仿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有些行业和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干脆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则按公司经营管理。从公办的高职院校来分析,行政力量干预办学发展现象比较普遍,院校内部按官本位指导思想办学,行政级别等级观念浓厚,人事分配制度比较落后陈旧,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不太明确,教学科研学术氛围不浓,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办学的内部软环境有待优化与净化。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理念偏差,“百年办学”的思路被压缩了,涌现一种大跃进的办学思潮。部分院校即使开始关注学校发展的质量问题,也存在重视外部质量监控,忽视内部质量监控的现象。在外部质量监控之前,学校往往根据外部提供的标准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包括一些“造假”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能真正发现问题的内部质量监控活动,由于其对学校的形象不会有较大的外部影响,加上教职工彼此非常熟悉,很难严格照章办事,对不合理的事情很难进行严肃的、有针对性的投诉。而内部质量监控是实现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内部教职工在工作中最容易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能够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⑤
三、浙江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出路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展进入到质的提升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过快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使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面临转型和提升的瓶颈,存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直面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发展出路,则是当务之急。
1.政策引导,改变落后观念。陈旧的职业教育观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理解不清的表现。因此,首先,政府在政策上要更加重视、扶持职业教育。像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单凭学校一方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引导,以确保企业对学院的支持和高职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落实,进而确保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从政策层面保证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创立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进而改变过去轻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其次,应继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措施。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2.创新体制,突破办学瓶颈。“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⑥高职院校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⑦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不仅可以提升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更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促进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鉴于此,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制创新,首先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下多元化、灵活性办学体制,根除教学行政化弊端。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应是直接举办高职教育,而应作为宏观管理者,从制定政策、立法和监督、经费资助、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企业、私人和民间团体办学,促进形成竞争的环境,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优化职教资源的配置。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行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论证,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长期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咨询意见;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或者直接在企业讲授等方式进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大力推行“双证”制度。针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具有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合理定位,提高教育竞争力。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合理的定位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首先,办学层次与类型定位。一所学校只有确定层次定位,才能积累经验、形成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类型定位从某种意义说,就是大学的身份确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显示,普通高校与高职属于同一层次,不是学术层次上的差别,只是学术类型上的差异。⑧袭云先生也认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类型上的特异性,而非层次上的特异性。⑨因此,从定位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在层次上属“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属“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定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时,第一,要认识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反映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突出应用性和适应性。第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具有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和开发课程,合理安排整个教学过程。第三,从教学手段看,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从系统的视角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看做有机联系的整体,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第四,应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从培养规格的确立、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定,都应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培养。
4.规范管理,完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办学的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及评价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且必要途径,对高职教育办学具有特殊意义,高职教育发展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的提高和特色的发挥,教育管理部门和办学单位首先要重视办学的规范、监控及评价。
首先,实现教学程序规范管理。控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制定出文件化的程序,即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各部门开展各项质量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的基础文件。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尽快确立教学活动中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质量标准化。要确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教师配备、课程、教材、教案、实验、实习、毕业论文与答辩、学生学业、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环节或活动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修订、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
其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虽然教务处、系部和教研室都是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因忙于日常事务而忽视质量管理与监控。而教学督导组织由于只是一个评议咨询组织,不是学校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且其成员大多为返聘的教师或专家,很难独立承担起教育质量监控职责。因此,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应当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按照职权的范围和程序来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合法性、稳定性、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⑩
最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相对应的,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发展需要来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考虑成立评价组织,形成内部经常性的教学评价活动的权威组织机构,尽快启动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专业系部工作状态评价、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等评价,并对现有的学生学习状况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包括在校学生学业、毕业生素质和新生素质等评价)、教学成果评价、课程评价、管理评价等进行修正完善。同时,也应建立定期评价机制,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机性评价与功能性评价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体系。
5.认清本质,夯实理论基础。任何社会领域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根基。高职教育地位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此,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认真审视和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影响高职教育办学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在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浙江省多年来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以形成对高职教育的客观、系统、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同时,高职教育应该吸取国外办高职的经验,高职教育研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克服“本本主义”和“拿来主义”。我们需要是较长期、稳定、适合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深入、综合地研究高职教育的规律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进行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决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教育工作总结与2010年主要工作计划[EB/OL].http://
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0-02-05/news20100205101116.html,2010-02-05.
②浙江省教育厅.浙江教育简介[EB/OL].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8-04-25/news20080425101550.html,2008-04-25.
③别敦荣.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朝阳事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4,
22(2):7.
④年大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9.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49.
⑥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8.
⑦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8(2):20.
⑧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
⑨袭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17.
⑩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2003-09-0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新形势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张志成(1958- ),男,浙江诸暨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与汉语言文学研究。(浙江杭州311231)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015-03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后、教育与市场脱节、缺乏职教理论的研究指导、办学特色不突出等系列问题更显突出。本文试通过对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分析思考,探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纵深发展之路。
一、浙江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概况
浙江自古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政府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浙江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经费和资源设备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投入,其办学资源总量与校均资源量均居全国前列。从2006年开始,投入10.2亿元实施助学奖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合作和提升劳动力素质等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009年通过实施第二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新增建设了50个省级示范专业、32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扶持建设了42个欠发达地区的骨干职业学校专业。正式启动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及2所重点培育单位的立项建设工作,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①
2.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是在1998年后开始获得大幅发展的,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至今浙江省拥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达47所,专业达1367个,在校生36.5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43.8%。②正是因为有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浙江省才能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较快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3.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合理,专业门类全,专业特色明显。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的指导性意见,从1998年开始对高等教育办学布局调整。迄今为止,浙江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布局上除了杭州、宁波、温州的高教园区集中了较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他地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总体吻合。全省47所高职院校按产业分布,综合类22所,第二产业6所,第三产业19所,专业分布覆盖高职高专教育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为各市、各主导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已经初步形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浙江高职教育繁荣背后的隐患
近十年来,随着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历了从筹建到合格到优秀再到全国示范的高速的跨越式发展。过快的发展,使得高职教学的内涵建设发展不深、根基不实等诸多问题也日渐暴露在我们面前,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挑战。
1.社会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与崇尚“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的一些国家相比,高职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沉重文化传统的桎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深深地沉淀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浙江省虽然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舆论也在积极宣传和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被视为“次等教育”,“上不了普通本专科才上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读高职院校不如跟着父母经商”等观念无不有形无形地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③社会认知偏差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学生在面临高职院校选择时,大多盲目地向杭州、宁波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集中,使得浙江省内高职院校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状态。
2.办学特色仍待进一步彰显。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力,是高职院校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武器。评判特色的标准不是“有没有、优不优”,而是是否满足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纵观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其办学定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紧密结合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但具体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其办学特色不突出、目标定位不明确的弊端仍然十分值得关注。仍有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与普通高等院校攀比,一切都向普通高校看齐,把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教育变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和老大专的“克隆”。④另外,办学特色的缺失还体现在盲目照搬国外的职教模式方面。高职院校还没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之前,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从办学定位到课程开发都在盲目照搬国外职教经验的现象,唯“国外”是从。到底什么样的职教办学模式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还研究得不够,政府、学校都需进一步探索。
3.教育教学评估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办学水平的评价和教育质量的认证可以引导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体系,同时还能够改进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及时调节教育状况。然而,这几年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太过于千篇一律,过多参照本科院校的评价模式,使得一些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评估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20字方针既包含了评估的目的,同时又强调重在学校建设,给高职院校迎接评估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然而,从我省高职院校接受评估的状况来看,一些院校为了迎接评估,为了评估指标能达到优秀,不惜任何代价,盲目投入,扩充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扩充教育资源总量,编制各种应付评估的材料,有的甚至造假补缺,完全是一种为了评估而评估的被动行为。
从各高职院校实行的教学检查和评估情况来看,在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中提及的往往只是发现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的办法,或者虽有解决的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的实处。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4.管理体制落后引发质量漏洞。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从所有制来分,有公办和民办两大类;从管理体制上分,有政府管理的、有政府部门管理的、有行业管理的、有企业管理的等等。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或模仿普通高校,或模仿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有些行业和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干脆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则按公司经营管理。从公办的高职院校来分析,行政力量干预办学发展现象比较普遍,院校内部按官本位指导思想办学,行政级别等级观念浓厚,人事分配制度比较落后陈旧,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不太明确,教学科研学术氛围不浓,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办学的内部软环境有待优化与净化。
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理念偏差,“百年办学”的思路被压缩了,涌现一种大跃进的办学思潮。部分院校即使开始关注学校发展的质量问题,也存在重视外部质量监控,忽视内部质量监控的现象。在外部质量监控之前,学校往往根据外部提供的标准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包括一些“造假”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能真正发现问题的内部质量监控活动,由于其对学校的形象不会有较大的外部影响,加上教职工彼此非常熟悉,很难严格照章办事,对不合理的事情很难进行严肃的、有针对性的投诉。而内部质量监控是实现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内部教职工在工作中最容易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能够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⑤
三、浙江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出路
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展进入到质的提升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过快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使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面临转型和提升的瓶颈,存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直面问题,寻找科学合理的发展出路,则是当务之急。
1.政策引导,改变落后观念。陈旧的职业教育观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理解不清的表现。因此,首先,政府在政策上要更加重视、扶持职业教育。像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单凭学校一方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引导,以确保企业对学院的支持和高职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落实,进而确保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从政策层面保证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创立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进而改变过去轻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其次,应继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措施。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2.创新体制,突破办学瓶颈。“体制包含体系和制度两部分,体系指的是组织机构,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⑥高职院校体制“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⑦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不仅可以提升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更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促进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鉴于此,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的体制创新,首先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下多元化、灵活性办学体制,根除教学行政化弊端。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应是直接举办高职教育,而应作为宏观管理者,从制定政策、立法和监督、经费资助、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对高职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支持企业、私人和民间团体办学,促进形成竞争的环境,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优化职教资源的配置。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邀请企业行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论证,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长期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咨询意见;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或者直接在企业讲授等方式进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大力推行“双证”制度。针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具有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合理定位,提高教育竞争力。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问题,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问题。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合理的定位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首先,办学层次与类型定位。一所学校只有确定层次定位,才能积累经验、形成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类型定位从某种意义说,就是大学的身份确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显示,普通高校与高职属于同一层次,不是学术层次上的差别,只是学术类型上的差异。⑧袭云先生也认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类型上的特异性,而非层次上的特异性。⑨因此,从定位的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在层次上属“高等教育”,在类型上属“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定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时,第一,要认识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反映浙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地调整老专业、增设新专业,突出应用性和适应性。第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具有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和开发课程,合理安排整个教学过程。第三,从教学手段看,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从系统的视角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看做有机联系的整体,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第四,应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从培养规格的确立、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定,都应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培养。
4.规范管理,完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办学的规范、教学质量的监控及评价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且必要途径,对高职教育办学具有特殊意义,高职教育发展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的提高和特色的发挥,教育管理部门和办学单位首先要重视办学的规范、监控及评价。
首先,实现教学程序规范管理。控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制定出文件化的程序,即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各部门开展各项质量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的基础文件。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尽快确立教学活动中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质量标准化。要确定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教师配备、课程、教材、教案、实验、实习、毕业论文与答辩、学生学业、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环节或活动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修订、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
其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虽然教务处、系部和教研室都是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因忙于日常事务而忽视质量管理与监控。而教学督导组织由于只是一个评议咨询组织,不是学校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且其成员大多为返聘的教师或专家,很难独立承担起教育质量监控职责。因此,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应当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按照职权的范围和程序来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合法性、稳定性、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⑩
最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相对应的,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发展需要来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考虑成立评价组织,形成内部经常性的教学评价活动的权威组织机构,尽快启动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专业系部工作状态评价、专业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等评价,并对现有的学生学习状况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包括在校学生学业、毕业生素质和新生素质等评价)、教学成果评价、课程评价、管理评价等进行修正完善。同时,也应建立定期评价机制,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机性评价与功能性评价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体系。
5.认清本质,夯实理论基础。任何社会领域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有自己坚实的理论根基。高职教育地位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此,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认真审视和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影响高职教育办学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在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浙江省多年来发展高职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以形成对高职教育的客观、系统、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同时,高职教育应该吸取国外办高职的经验,高职教育研究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克服“本本主义”和“拿来主义”。我们需要是较长期、稳定、适合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深入、综合地研究高职教育的规律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进行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决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教育工作总结与2010年主要工作计划[EB/OL].http://
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0-02-05/news20100205101116.html,2010-02-05.
②浙江省教育厅.浙江教育简介[EB/OL].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08-04-25/news20080425101550.html,2008-04-25.
③别敦荣.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朝阳事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4,
22(2):7.
④年大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9.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49.
⑥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8.
⑦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8(2):20.
⑧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
⑨袭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17.
⑩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200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