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初探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应在着眼于开展有效传统教学的同时,开展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探究性教学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
  【关键词】传统教学 弊端 探究教学 优势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学活动是教师将知识转移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拥有那些供学生记忆和回想的专业知识,但是,在45分钟内,教师输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这就造成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有的学生永远处于饥渴状态。其次,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极大的束缚。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脱离实际,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体现,主体意识逐渐消失。“回顾我国的教育实践历程,传统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教学方式的主体,在知识观上大力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师道尊严,更多地注重智力和技能的达成。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始终未受到重视。‘考分成了学生和教师的命根,’加重了学校中竞争的浓厚色彩。有人曾形容高考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正是对此现象的真实写照。”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不良教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使主体得到全面发展。从教法和学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探究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探究教学的含义
  
  探究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探究教学中的“探究”在辞海中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它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因此,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这就因为学习内容狭隘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因为它使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而今天倡导的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对任何主题的探究教学都必须体现人、社会、自然的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要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说:“数学要满足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数学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探究教学的优势
  
  探究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艰苦,而忽视了学习的快乐,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喜欢哪一位老师时,哪一门功课就接受得比较快且好。这实际是情感效应。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精,大脑产生愉悦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赏识学生,哪怕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激励他,唤起他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探究,对问题获得自己独创性理解。其次,在实施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时,“使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究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展开探究的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班级合作探究方式。” 但这些组织形式中都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而在数学问题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的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学生对数学问题持续、深入地探究。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不仅注重问题的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活生生的体验。”
  
  四、如何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数学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活动的生动性,教室里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完全是教师所预料的,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动表现为学生真正动手动脑。首先,学生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数学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难度要适宜,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尝到探究的成果,即所谓“跳一跳摘得到”的教学原则。其程度要足以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学生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依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所谓解释无非是将所观察到的事实与已知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说明,它就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例如: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妈妈买来些糖果,想分给到家玩的小朋友吃,她想分给每人3粒,能分给几个人?结果会怎样?她想考一考做客的小朋友们,如果让你分,你会分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积极性很高,马上进入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第一类正好分完的;第二类分了以后还剩一粒的,第三类分了以后剩两粒的。这时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分了以后剩3粒或者3粒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如果3粒又可以分给一个小朋友了。”在这个分糖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来动手分配,研究分析得出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由于有些问题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学生容易找到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加上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是完全正常的,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还有缺陷等,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深藏于现象之后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章时,在学生充分感知了钟面的构造以及时针和分针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1小时等于60分钟,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既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如果分针就这样走下去,你能想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如果分针走完一圈,到底是多少分?是不是分针走的圈数越多时针走的圈数也越多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不是很明确,他们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提示、引导他们正确的思路,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使学生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保持思维活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是开展新的学习方式的手段,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在以后的尝试和探究中,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继续深入探讨,丰富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日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第3页。
  3、殷洁,《教育探索》,教育探索编辑部出版,2004第4期。
  4、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2页。
  5、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2页。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名篇名作的阅读、消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视野开阔,就谈不上知识积累。教师在教授阅读知识的同时,不仅要对文章题目进行评析,更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我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条阅读方法,其运用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整理和积累,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比
期刊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最近,中央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创造型教育来培养。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是新世纪新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更新观念、提倡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新大纲要求,依据现有的课程资源
期刊
灵感,是美学领域里的一个命题。灵感的产生在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用“神思方远,万涂竟萌”来描述。即开始创造者被某一具体形象所触动,激起他的情感渊薮,从生活中寻求思想依托;继而迅速捕捉住这一具体形象,通过强烈的情绪把以往的经验和眼前事物联想起来,产生出新的发现和创造。那么,灵感的发现过程也就是对种种生活现象急剧的选择、概括、熔铸和提炼的过程。灵感是在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昂的前提下产生的,它能调动学
期刊
班主任既是教师,又是班级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联系学生与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班主任,面对单纯、活泼、顽皮、自负、勇敢、懦弱兼而有之的孩子,怎样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正确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班主任要把育人作为治班之本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健康成长始终是基础教育的着眼
期刊
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三款第17条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更需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枪支,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醒学生主体的创新意识。    一、挖掘教材,以美激趣  新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多是跨时空,大浪淘沙
期刊
语文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常言道“语文是百科之母”,因此学好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般来说,语文教学过程可分三大步:课前预习、上课听讲和课后复习。后二者普遍都受到重视,课前预习则是被忽视。其实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水平。预习后再去听课,可以将预习后的疑难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目的性更强,上课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习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热衷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新课改的宗旨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然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什么状态下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如果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下,对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就会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提高了,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点
期刊
华夏文学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熏陶着来者,激励着后人。古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凌云壮志,今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大胸怀。选入语文教材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所以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战场。    一、无声润物,唤起共鸣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与语文知识的教学相辅相成,它侧重于间接地感化学生在不知
期刊
有耕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民在种庄稼的过程中,大多有这样一个程序必不可少——间苗。间苗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长势旺盛的庄稼苗留下,长势不好的除掉。这样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等待收获了呢?不然,此后还要辛勤地给这些留下的壮苗施肥、除草、浇水,进行一系列细致的管理工作,最终才能获得丰收,收获喜悦。每每看到农民在田野里辛勤劳作,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我深深地感受到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讲”,“以读明义”这样的教学理念愈来愈受到老师们的认可,一时间,课堂上读的分量重了,读的形式也多了: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如花团锦簇,热闹非凡。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践行这一理论时发生了偏差,使读变得枯燥乏味,失去阅读教学当中应有的意境美、情感美和体验美。那么怎样充分利用“读”这一环节,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