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比分析不同机插秧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单季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宜选择30 cm×16 cm行株距;中上等肥力条件下,则宜选择30 cm×14 cm行株距。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密度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30-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611.1610.01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6-11 16:10:00
广德县地处长江中下游苏浙皖三省交接处,丘陵山区地貌,耕地面积2.8万 h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53万 hm2,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其中杂交中籼稻面积约2.27万 hm2,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产量在农作物生产中均列第一。目前,种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以人工插秧为主,强度高、成本大、效率低,已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水稻生产[1]。研究优化杂交中籼稻机械育插秧技术路线对稳定广德县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用单季中籼稻品种2个,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其中新杭镇杨邯桥村在面积0.19 hm2的大田内安排3个处理,品种为‘天优华占’;桃州镇和平村在面积0.27 hm2大田安排4个处理,品种为‘丰两优1号’。
试验田前茬为油菜,新杭镇杨邯桥村大田土壤肥力中等,桃州镇和平村大田土壤肥力中上等,大田田边田头等处理外区域按行株距30 cm×18 cm栽插,中间栽插各处理,处理间、处理与非处理之间间隔50 cm。采用育秧成套设备播种,56 cm×28 cm标准硬盘育秧。处理设计方案见表1。
1.2 试验实施
1.2.1 育秧
5月中旬,试验区处理种子、播种、育秧,机插前3 d施送嫁药、送嫁肥,播种24~25 d机插。育插秧基本情况见表2。
1.2.2 田间管理
试验田于油菜收割后用大型拖拉机挂接旋耕机进行秸秆、残茬旋耕灭茬作业,移栽前2 d进行平整作业。大田耕整时每667 m2用45%复合肥25 kg加尿素5 kg作基肥。移栽10 d后每667 m2施7.5 kg尿素作分蘖肥,同时每667 m2施稻思达除草剂6 g,田间保水层3~5 cm,保水5~7 d除草。机插30 d左右搁田,搁后孕穗前每667 m2施氯化钾4 kg。
1.2.3 水浆管理
移栽时保持不大于3 cm浅水层,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栽后1个月左右搁田,抽穗扬花时保持一定水层,其余时间干湿交替,适收1周前断水。
1.2.4 病虫害防治
苗期移栽前3 d施送嫁药。7月15日主治四(2)代稻飞虱、2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兼治灰飞虱、纹枯病。8月3—5日综合防治稻曲病、穗颈瘟;防治五(3)代稻飞虱、纹枯病、2代二化螟后峰,兼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8月22—24日主治六(4)代稻飞虱、3代二化螟等。根据全县病虫情报推荐用药。
1.2.5 测产、收获
9月30日组织测产,10月上旬对各处理进行收割、产量实测。试验苗情与生育期见表3,穗粒结构及产量见表4。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4可知,在土壤肥力有差异的2块大田中,新杭镇杨邯桥村中等大田土壤肥力各处理中,产量表现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桃州镇和平村中上等大田土壤肥力各处理中,产量表现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d。总的来看,产量最高的是处理b,最低的是处理d。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处理1、b、c栽插行株距为30 cm×14 cm、30 cm×16 cm,基本能满足单季杂交中籼稻通风透光性要求,有效穗、结实率综合表现好;处理a栽插行株距为30 cm×12 cm,田间荫闭,通风透光性差,总穗数多,但有效穗、结实率表现均差,产量下降;处理2、3、d栽插行株距能满足单季杂交中籼稻通风透光性要求,结实率好,但总有效穗随株距增大而迅速减少,综合表现差,产量降低[2]。
3 结论
试验期间遇夏季高温干旱气候,但试验区保证了水浆管理正常,全年水稻各种病虫草害发生处于正常水平。从试验情况看,机插密度对产量结构影响较大,只有与土壤肥力相适宜的密度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3]。对比结果显示,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单季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宜选择30 cm×16 cm行株距,中上等肥力可选择30 cm×14 cm行株距,并做好水浆管理和肥料运筹,控制好分蘖。
参考文献
[1] 赵红,潘晓华,熊多根,等.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2):285-286.
[2] 舒畅成,朱振梅,吾雪青,等.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密度试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9):34-35.
[3] 查太米,陈文波,张礼阳.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6,80.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密度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30-0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611.1610.01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6-11 16:10:00
广德县地处长江中下游苏浙皖三省交接处,丘陵山区地貌,耕地面积2.8万 h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53万 hm2,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其中杂交中籼稻面积约2.27万 hm2,杂交中籼稻种植面积、产量在农作物生产中均列第一。目前,种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以人工插秧为主,强度高、成本大、效率低,已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水稻生产[1]。研究优化杂交中籼稻机械育插秧技术路线对稳定广德县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用单季中籼稻品种2个,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其中新杭镇杨邯桥村在面积0.19 hm2的大田内安排3个处理,品种为‘天优华占’;桃州镇和平村在面积0.27 hm2大田安排4个处理,品种为‘丰两优1号’。
试验田前茬为油菜,新杭镇杨邯桥村大田土壤肥力中等,桃州镇和平村大田土壤肥力中上等,大田田边田头等处理外区域按行株距30 cm×18 cm栽插,中间栽插各处理,处理间、处理与非处理之间间隔50 cm。采用育秧成套设备播种,56 cm×28 cm标准硬盘育秧。处理设计方案见表1。
1.2 试验实施
1.2.1 育秧
5月中旬,试验区处理种子、播种、育秧,机插前3 d施送嫁药、送嫁肥,播种24~25 d机插。育插秧基本情况见表2。
1.2.2 田间管理
试验田于油菜收割后用大型拖拉机挂接旋耕机进行秸秆、残茬旋耕灭茬作业,移栽前2 d进行平整作业。大田耕整时每667 m2用45%复合肥25 kg加尿素5 kg作基肥。移栽10 d后每667 m2施7.5 kg尿素作分蘖肥,同时每667 m2施稻思达除草剂6 g,田间保水层3~5 cm,保水5~7 d除草。机插30 d左右搁田,搁后孕穗前每667 m2施氯化钾4 kg。
1.2.3 水浆管理
移栽时保持不大于3 cm浅水层,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栽后1个月左右搁田,抽穗扬花时保持一定水层,其余时间干湿交替,适收1周前断水。
1.2.4 病虫害防治
苗期移栽前3 d施送嫁药。7月15日主治四(2)代稻飞虱、2代二化螟、四(2)代稻纵卷叶螟,兼治灰飞虱、纹枯病。8月3—5日综合防治稻曲病、穗颈瘟;防治五(3)代稻飞虱、纹枯病、2代二化螟后峰,兼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8月22—24日主治六(4)代稻飞虱、3代二化螟等。根据全县病虫情报推荐用药。
1.2.5 测产、收获
9月30日组织测产,10月上旬对各处理进行收割、产量实测。试验苗情与生育期见表3,穗粒结构及产量见表4。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4可知,在土壤肥力有差异的2块大田中,新杭镇杨邯桥村中等大田土壤肥力各处理中,产量表现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桃州镇和平村中上等大田土壤肥力各处理中,产量表现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d。总的来看,产量最高的是处理b,最低的是处理d。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处理1、b、c栽插行株距为30 cm×14 cm、30 cm×16 cm,基本能满足单季杂交中籼稻通风透光性要求,有效穗、结实率综合表现好;处理a栽插行株距为30 cm×12 cm,田间荫闭,通风透光性差,总穗数多,但有效穗、结实率表现均差,产量下降;处理2、3、d栽插行株距能满足单季杂交中籼稻通风透光性要求,结实率好,但总有效穗随株距增大而迅速减少,综合表现差,产量降低[2]。
3 结论
试验期间遇夏季高温干旱气候,但试验区保证了水浆管理正常,全年水稻各种病虫草害发生处于正常水平。从试验情况看,机插密度对产量结构影响较大,只有与土壤肥力相适宜的密度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3]。对比结果显示,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单季杂交中籼稻机插秧宜选择30 cm×16 cm行株距,中上等肥力可选择30 cm×14 cm行株距,并做好水浆管理和肥料运筹,控制好分蘖。
参考文献
[1] 赵红,潘晓华,熊多根,等.水稻机插秧不同插植方式的对比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2):285-286.
[2] 舒畅成,朱振梅,吾雪青,等.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密度试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29):34-35.
[3] 查太米,陈文波,张礼阳.中稻栽插密度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6,80.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