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汉学与汉文学的区别,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自幼与汉文学所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汉文学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几方面,论述汉文学对漱石本人及其文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汉文学;漱石枕流;汉诗
所谓“汉学”与“汉文学”
所谓的“汉学”是指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从中国传来的学问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汉学就是相对于宋明理学的传统的经学以及清朝的考证学;从广义上说,汉学就是与洋学、国学(日本的国学)相对的从中国传来的学问的总称。
所谓的“汉文学”,是只用汉文(古代汉语)写下的作品的总称和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由于辛亥革命以后的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的使用,导致汉文与现代中文在文体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日本对汉文的研究,从广义上说主要从中国传来的汉字·汉文、史学、法律制度、教育学制、宗教、文艺、诗话、书画、篆刻、音乐、本草学、天文、律历、技术、医学、家礼等有关中国诸文化的方面展开。本论文旨在对日本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文学世界里的汉文学进行探讨。
夏目漱石与汉文学的因缘
夏目漱石,于庆応三年(1867年)一月五日,在江户(现东京)牛込马场下横町出生。其父亲为夏目直克,母亲为千枝。夏目漱石自年幼起就与汉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著作《文学论》中,有如下这样一段话:
余は少時好んで漢籍を学びたり、之を学ぶ事短かきにも関わらず、文学は斯くの如き者なりの定義を漠然と冥冥裡に左国史漢より得たり
译文:我年少的时候出于喜好常学习汉籍,尽管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从左国史等汉籍中似乎也能悟出并懂得一些所谓文学的意义之所在。
明治七年(1874年),夏目漱石转入浅草寿町户田小学,明治九年(1876年)转学到市谷柳町小学。这期间也是夏目漱石跟汉文学、汉籍走得很亲近的一段时间。在他的随笔《硝子戸の中》中,对于这段时间的回忆的描写如下:
私が小学校に行つてゐた時分に、喜いちゃんといふ仲の好い友達があつた。(中 略)喜いちゃんも私も漢学好きだつたので、解りもしない癖に、能く文章の議論などをして面白かつた。彼は何處から聴いてくるのか、調べてくるのか、能く六づかしい漢籍の名前などを挙げた私を驚かす事が多かつた。
译文: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小喜的好朋友。(中略)小喜和我都非常喜欢汉文学,经常讨论一些不明白的文章并一起议论,非常有意思。不知道他经常从哪里听到一些关于汉文学的事,从哪里查到有关汉文学的知识,还能经常说出一些非常难的汉籍的名字,这些事情都经常让我很吃惊。
夏目漱石通过对汉籍的学习了解,对所谓的“文学”的培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治十三年(1880年),夏目漱石从东京第一中学转入了名叫二松学舍的汉学塾,从此更是与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明治十一年(1878年)二月十七日,夏目漱石便在回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正成论》的文章。这是夏目漱石发表的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汉文调的语气形式歌颂了楠木正成的忠节之操。这篇文章虽然是仅有三百余字的短文,但它堂堂的文采词调,很难让人想象它竟然出自于一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之手。这也足以证明夏目漱石对汉文学的文学素养是如此之高。
漱石枕流中的“漱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受正岡子规之邀为纪行汉诗文集《木屑録》写序,这便是夏目第一次用“漱石”这个号。“漱石”一词出自中国的《晋书·孙楚传》,其意为“石二漱ギ、流レ二枕ス”即用石头漱口,以河流当枕头。这其实是一种口误的说法,原意本为用河水来漱口,以石头当枕头。“漱石”一词有着顽固者、不服输、好强之意。这也是一个与夏目漱石本人性格非常相符的一个词汇。
夏目漱石与汉文学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夏目漱石二十四岁,这年八月到九月漱石用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游玩了箱根等地,并在此期间作汉诗十余首,引用其中一首如下所道:
昨夜着征衣 今朝入翠微 雲深山欲滅
天濶鳥頻飛 驛馬鈴聲遠 行人笑語稀
蕭々三十里 孤客已思歸
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夏目漱石对汉文学运用自如的意境以及旅途中思归的心境。
但是,尽管是对汉文学如此喜爱的夏目漱石,在明治二十二(1889年)年九月还是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系。选择了与汉文学有着完全不同意境和内涵的英文学的夏目漱石自己如下说到:
元来僕は漢学が好きで随分興味を有つて漢籍は沢山読んだものである。今は英文学などをやつて居るが、其頃は英語と来たら大嫌ひで手に取るのも厭な様な気がした。
译文:我原来非常喜欢汉学,对汉学十分感兴趣。并且抱着这样的兴趣读了许多汉籍。现在虽然在读英文学,阅读的时候有时会有种伴随着英语而来的厌恶感。
可见即使是选择了英文学专业的夏目漱石,对中国的汉学、汉文学也一直钟爱着。在他的回忆录中还可见如下一段话:
私も十五、六歳の頃は漢書や小説を読んで文学といふものを面白く感じ、自分もやつてみようといふ気がしたので、それを亡くなつた兄に話して見ると兄は文学は職業にやらない。アツコンプリツメントに過ぎないものだと云つた。寧ろ私を叱つた。
译文: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读了汉书、小说等觉得文学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很感兴趣,想自己也尝试着写些东西。之后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现在已逝的哥哥,哥哥说文学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够作为一种职业,还狠狠的训了我一顿。
从这些话里并不难体会出夏目漱石对汉籍、汉文学的喜爱,更能读出漱石心中对文学的钟爱之意。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十日,夏目漱石将到松山后的感慨写成五首七言律诗,寄给病中的子规。其中一首如下: 辜負東風出故關 鳥啼花謝幾時還
離愁似夢迢迢淡 幽思興雲澹々聞
才子群中只守拙 小人圍裏獨持頑
寸心空詑一杯酒 劍氣如霜照醉顔
将汉文学运用自如的漱石,通过这短短的一首七言律诗便表达出其独到松山的孤寂之感。以及对病中友人的牵挂之情。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夏目漱石三十二岁。漱石从这年的三月开始作一些汉诗和俳句。比如“春興”、“失題”、“春日静座”、“菜花黄”等都是这个三月的作品。“菜の花の一面の黄色”(菜花的一面是黄色的)这样的话在其随笔作品“草枕”中也出现过。夏目漱石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晚年都十分喜爱这样暖色系的风景的意境。现将其中一首“菜花黄”列举如下:
菜花黃朝暾菜花黃夕陽菜花黃裏人
晨昏喜欲狂 曠懷隨雲雀 冲融入波蒼
縹緲近天都迢遞凌塵鄉斯心不可道
厥樂自潢洋恨未化為鳥啼盡菜花黃
夏目漱石的汉诗创作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在创作最后一部离世之作《明暗》之时,漱石上午创作一部分《明暗》,下午必须得写一首汉诗这样才能使他保持小说创作的清澈之心。
夏目漱石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被明治政府公派到英国留学,进行英国文学的研究,历时两年。这两年的异国生活体验对夏目漱石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使他一生的追求以及观念发生转变的两年。尤其是在对文学研究方面更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目漱石意识到,西方国家所研究和推崇的文学与他自幼喜爱的汉文学从根本上就是不一样的。从这时起,夏目漱石第一次认真的考虑并钻研所谓的“文学”到底为何物。自己深究并创作了英国留学的产物——《文学论》。他在《文学论》中这样写到:
漢学に所謂文学と英語に所謂文学と到底同定義の下に一括し得べからざる異種類のものたらざるベからず。
文学の意義を會得せしめ、やがて英文学に赴かしめたものは、左國史漢の
漢籍であった。
译文:汉学里所谓的文学与英文里所谓的文学不可一概而论。
赴英国对英国文学的学习,从中体会到的真正的文学其实是左国史汉的汉籍这样的东西。
在英国留学、对英国文学进行学习研究历时两年的夏目漱石,最终在他看来所谓的真正的文学仍然在中国古老的汉籍里,真正的文学仍为汉文学。夏目漱石对汉学、汉文学的忠爱一直持续到晚年,与其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大正五年(1916年)漱石开始执笔创作《明暗》。在此期间漱石写给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的书信中有如下一段话:(写于大正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僕は不相変「明暗」を午前中書いてゐます。心持は苦痛、快楽、器械的、此の三つをかねてゐます。存外涼しいのが何により仕合せです。夫でも毎日百囘近くもあんな事を書いてゐると大いに俗了された心持になりますので三四日前から午後の日課として漢詩を作ります。日に一つ位です。さうして七言律です。中々出来ません。厭になればすぐ已めるのだからいくつ出来るか分かりません。あなた方の手紙を見たら石印云々とあつたので一つつくりたくなつてそれを七言絶句に纏めましたから夫を披露します。久米君は丸で興味がないかも知れませんが芥川君は詩を作るといふ話だからこ々へ書きます。
尋仙未向碧山行 住在人間足道情
明暗雙雙三萬字 撫摩石印自由成
译文:我跟往常一样上午创作《明暗》,心情可以用痛苦、快乐、机械这三个词来概括。偶尔心情的清凉就会觉得已经很幸福了。从三四天前开始下午的日程就是写汉诗。一天大约就写一首左右,一般写七言律诗。有时候还是很难的,要是厌倦的时候就停止创作,所以也不知道可以写出多少来。看到你们来信中的石印云云突然很想作一首七言绝句,虽然久米君或许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芥川君好像在创作汉诗,就写在此处了:
尋仙未向碧山行 住在人間足道情
明暗雙雙三萬字 撫摩石印自由成
夏目漱石自幼与汉学、汉文学结缘,对其的喜爱不言而喻。即便是攻读了英文学专业,公派赴英国研究英文学,汉文学在其心中的地位仍未改变,反而使其看清了真正的文学的精髓所在,在于汉学之中。汉学、汉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影响尤为深远,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汉文学影响的足迹,细细品味漱石的作品也并不难体会出其中的汉学情结。汉文学在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三浦 叶 『明治漢文学史』 平成九年六月十五日 汲古書院.
[2]荒正人 『夏目漱石』 昭和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五月書院.
[3]水田紀久 頼惟勤 『中国文化業書 日本漢学』 昭和四十三年二月二十日 大修館書院.
关键词:夏目漱石;汉文学;漱石枕流;汉诗
所谓“汉学”与“汉文学”
所谓的“汉学”是指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从中国传来的学问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汉学就是相对于宋明理学的传统的经学以及清朝的考证学;从广义上说,汉学就是与洋学、国学(日本的国学)相对的从中国传来的学问的总称。
所谓的“汉文学”,是只用汉文(古代汉语)写下的作品的总称和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由于辛亥革命以后的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的使用,导致汉文与现代中文在文体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日本对汉文的研究,从广义上说主要从中国传来的汉字·汉文、史学、法律制度、教育学制、宗教、文艺、诗话、书画、篆刻、音乐、本草学、天文、律历、技术、医学、家礼等有关中国诸文化的方面展开。本论文旨在对日本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文学世界里的汉文学进行探讨。
夏目漱石与汉文学的因缘
夏目漱石,于庆応三年(1867年)一月五日,在江户(现东京)牛込马场下横町出生。其父亲为夏目直克,母亲为千枝。夏目漱石自年幼起就与汉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著作《文学论》中,有如下这样一段话:
余は少時好んで漢籍を学びたり、之を学ぶ事短かきにも関わらず、文学は斯くの如き者なりの定義を漠然と冥冥裡に左国史漢より得たり
译文:我年少的时候出于喜好常学习汉籍,尽管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从左国史等汉籍中似乎也能悟出并懂得一些所谓文学的意义之所在。
明治七年(1874年),夏目漱石转入浅草寿町户田小学,明治九年(1876年)转学到市谷柳町小学。这期间也是夏目漱石跟汉文学、汉籍走得很亲近的一段时间。在他的随笔《硝子戸の中》中,对于这段时间的回忆的描写如下:
私が小学校に行つてゐた時分に、喜いちゃんといふ仲の好い友達があつた。(中 略)喜いちゃんも私も漢学好きだつたので、解りもしない癖に、能く文章の議論などをして面白かつた。彼は何處から聴いてくるのか、調べてくるのか、能く六づかしい漢籍の名前などを挙げた私を驚かす事が多かつた。
译文: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小喜的好朋友。(中略)小喜和我都非常喜欢汉文学,经常讨论一些不明白的文章并一起议论,非常有意思。不知道他经常从哪里听到一些关于汉文学的事,从哪里查到有关汉文学的知识,还能经常说出一些非常难的汉籍的名字,这些事情都经常让我很吃惊。
夏目漱石通过对汉籍的学习了解,对所谓的“文学”的培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治十三年(1880年),夏目漱石从东京第一中学转入了名叫二松学舍的汉学塾,从此更是与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明治十一年(1878年)二月十七日,夏目漱石便在回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正成论》的文章。这是夏目漱石发表的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汉文调的语气形式歌颂了楠木正成的忠节之操。这篇文章虽然是仅有三百余字的短文,但它堂堂的文采词调,很难让人想象它竟然出自于一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之手。这也足以证明夏目漱石对汉文学的文学素养是如此之高。
漱石枕流中的“漱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受正岡子规之邀为纪行汉诗文集《木屑録》写序,这便是夏目第一次用“漱石”这个号。“漱石”一词出自中国的《晋书·孙楚传》,其意为“石二漱ギ、流レ二枕ス”即用石头漱口,以河流当枕头。这其实是一种口误的说法,原意本为用河水来漱口,以石头当枕头。“漱石”一词有着顽固者、不服输、好强之意。这也是一个与夏目漱石本人性格非常相符的一个词汇。
夏目漱石与汉文学
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夏目漱石二十四岁,这年八月到九月漱石用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游玩了箱根等地,并在此期间作汉诗十余首,引用其中一首如下所道:
昨夜着征衣 今朝入翠微 雲深山欲滅
天濶鳥頻飛 驛馬鈴聲遠 行人笑語稀
蕭々三十里 孤客已思歸
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夏目漱石对汉文学运用自如的意境以及旅途中思归的心境。
但是,尽管是对汉文学如此喜爱的夏目漱石,在明治二十二(1889年)年九月还是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英文系。选择了与汉文学有着完全不同意境和内涵的英文学的夏目漱石自己如下说到:
元来僕は漢学が好きで随分興味を有つて漢籍は沢山読んだものである。今は英文学などをやつて居るが、其頃は英語と来たら大嫌ひで手に取るのも厭な様な気がした。
译文:我原来非常喜欢汉学,对汉学十分感兴趣。并且抱着这样的兴趣读了许多汉籍。现在虽然在读英文学,阅读的时候有时会有种伴随着英语而来的厌恶感。
可见即使是选择了英文学专业的夏目漱石,对中国的汉学、汉文学也一直钟爱着。在他的回忆录中还可见如下一段话:
私も十五、六歳の頃は漢書や小説を読んで文学といふものを面白く感じ、自分もやつてみようといふ気がしたので、それを亡くなつた兄に話して見ると兄は文学は職業にやらない。アツコンプリツメントに過ぎないものだと云つた。寧ろ私を叱つた。
译文: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读了汉书、小说等觉得文学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很感兴趣,想自己也尝试着写些东西。之后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现在已逝的哥哥,哥哥说文学这样的东西是不能够作为一种职业,还狠狠的训了我一顿。
从这些话里并不难体会出夏目漱石对汉籍、汉文学的喜爱,更能读出漱石心中对文学的钟爱之意。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十日,夏目漱石将到松山后的感慨写成五首七言律诗,寄给病中的子规。其中一首如下: 辜負東風出故關 鳥啼花謝幾時還
離愁似夢迢迢淡 幽思興雲澹々聞
才子群中只守拙 小人圍裏獨持頑
寸心空詑一杯酒 劍氣如霜照醉顔
将汉文学运用自如的漱石,通过这短短的一首七言律诗便表达出其独到松山的孤寂之感。以及对病中友人的牵挂之情。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夏目漱石三十二岁。漱石从这年的三月开始作一些汉诗和俳句。比如“春興”、“失題”、“春日静座”、“菜花黄”等都是这个三月的作品。“菜の花の一面の黄色”(菜花的一面是黄色的)这样的话在其随笔作品“草枕”中也出现过。夏目漱石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晚年都十分喜爱这样暖色系的风景的意境。现将其中一首“菜花黄”列举如下:
菜花黃朝暾菜花黃夕陽菜花黃裏人
晨昏喜欲狂 曠懷隨雲雀 冲融入波蒼
縹緲近天都迢遞凌塵鄉斯心不可道
厥樂自潢洋恨未化為鳥啼盡菜花黃
夏目漱石的汉诗创作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在创作最后一部离世之作《明暗》之时,漱石上午创作一部分《明暗》,下午必须得写一首汉诗这样才能使他保持小说创作的清澈之心。
夏目漱石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被明治政府公派到英国留学,进行英国文学的研究,历时两年。这两年的异国生活体验对夏目漱石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使他一生的追求以及观念发生转变的两年。尤其是在对文学研究方面更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目漱石意识到,西方国家所研究和推崇的文学与他自幼喜爱的汉文学从根本上就是不一样的。从这时起,夏目漱石第一次认真的考虑并钻研所谓的“文学”到底为何物。自己深究并创作了英国留学的产物——《文学论》。他在《文学论》中这样写到:
漢学に所謂文学と英語に所謂文学と到底同定義の下に一括し得べからざる異種類のものたらざるベからず。
文学の意義を會得せしめ、やがて英文学に赴かしめたものは、左國史漢の
漢籍であった。
译文:汉学里所谓的文学与英文里所谓的文学不可一概而论。
赴英国对英国文学的学习,从中体会到的真正的文学其实是左国史汉的汉籍这样的东西。
在英国留学、对英国文学进行学习研究历时两年的夏目漱石,最终在他看来所谓的真正的文学仍然在中国古老的汉籍里,真正的文学仍为汉文学。夏目漱石对汉学、汉文学的忠爱一直持续到晚年,与其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大正五年(1916年)漱石开始执笔创作《明暗》。在此期间漱石写给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的书信中有如下一段话:(写于大正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僕は不相変「明暗」を午前中書いてゐます。心持は苦痛、快楽、器械的、此の三つをかねてゐます。存外涼しいのが何により仕合せです。夫でも毎日百囘近くもあんな事を書いてゐると大いに俗了された心持になりますので三四日前から午後の日課として漢詩を作ります。日に一つ位です。さうして七言律です。中々出来ません。厭になればすぐ已めるのだからいくつ出来るか分かりません。あなた方の手紙を見たら石印云々とあつたので一つつくりたくなつてそれを七言絶句に纏めましたから夫を披露します。久米君は丸で興味がないかも知れませんが芥川君は詩を作るといふ話だからこ々へ書きます。
尋仙未向碧山行 住在人間足道情
明暗雙雙三萬字 撫摩石印自由成
译文:我跟往常一样上午创作《明暗》,心情可以用痛苦、快乐、机械这三个词来概括。偶尔心情的清凉就会觉得已经很幸福了。从三四天前开始下午的日程就是写汉诗。一天大约就写一首左右,一般写七言律诗。有时候还是很难的,要是厌倦的时候就停止创作,所以也不知道可以写出多少来。看到你们来信中的石印云云突然很想作一首七言绝句,虽然久米君或许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芥川君好像在创作汉诗,就写在此处了:
尋仙未向碧山行 住在人間足道情
明暗雙雙三萬字 撫摩石印自由成
夏目漱石自幼与汉学、汉文学结缘,对其的喜爱不言而喻。即便是攻读了英文学专业,公派赴英国研究英文学,汉文学在其心中的地位仍未改变,反而使其看清了真正的文学的精髓所在,在于汉学之中。汉学、汉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影响尤为深远,从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汉文学影响的足迹,细细品味漱石的作品也并不难体会出其中的汉学情结。汉文学在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三浦 叶 『明治漢文学史』 平成九年六月十五日 汲古書院.
[2]荒正人 『夏目漱石』 昭和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五月書院.
[3]水田紀久 頼惟勤 『中国文化業書 日本漢学』 昭和四十三年二月二十日 大修館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