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的时候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一中四季都是花开的时节,迎春花开了,紫荆花开了,杏花开了,桃花开了,牡丹花开了……时间相接,香氤满园。我知道你们最喜欢的还是石榴花,早就祈盼着、等待着它的绽放。而今它已经开得一园芬芳,犹如你们18岁的青春,红花绿叶,满树流彩。
  石榴,有着如火如荼的青春,有着饱满甘甜的果籽;16,有着逢六大顺的吉祥,有着水阔帆满的风头。所以你们称自己为郑州一中石榴届(16届)校友。
  三年是人生的一个片段,当阅尽沧桑的时候,当耄耋之年的时候,三年或许成了模糊的岁月胶片,或许仍是铭刻难忘的清晰记忆:同桌的一注目光,师长的三言两语。在雨打芭蕉、茶室小憩、月明星稀的时候,你突然捕捉到那一缕眼神,那一掬情长。
  最近我在校园网上看到了13届校友任冠楠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与一中——关乎生命、爱情和自由》,不仅有一种体味人生的成熟,一片披肝沥胆的率真,更有“基于自由的自律、基于自由的自然、基于自由的自信、基于自由的自立、基于自由的自爱”,冠楠的文字乃是对郑州一中精神的解读。解读有众多版本,同学们各有自己的版本,这些版本之间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正因为相同相似,才有了郑州一中人的风骨。也有相反相异的地方,正因为相反相异,才有了郑州一中精神的博大和活力。
  “自主、自强、自省”构成了郑州一中精神。但当下自主却成了教育的最大缺失!当学校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没有作业就不会学习,就不会上自习课,成了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共同问题。郑州一中反对喂猪般的催肥增重式教育。殊不知,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幼苗,只能在自主精神的沃土里长出来。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小船说翻就翻。
  自主难,自强更难。自主的行进中有更多的狂风暴雨、黑暗孤单。自主的火焰会被狂风吹灭,会被暴雨浇熄,会被黑暗的孤单吞噬。要想走得远、走得稳就要有自信和顽强。从自主走向自强,是精神成长的第二次蜕变。自省是最难达到的境界。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情况会千变万化,需要人们调整修为,才能臻于完善。这个世界信息很多,道理很多,理解的人也很多,但坚持实干的人很少,勇于自省的人很少,敢于修正的人很少。“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自省之难,难能可贵在解剖自己的勇气!丑陋之处要敢于正视,疼痛之处要勇于忍受,只有直面丑陋与疼痛才会有大担当,大格局,大作为!所以自省是建立在自强之上的,它是精神成长的第三次蜕变。自省还要懂得示弱和谦卑、知道进退和权变,识大体和顾大局。没有自省,就没有“又新、日日新”的长盛不衰。
  南开之父张伯苓先生在一次抗战胜利的茶话会上,当得知平津两市被惩处的汉奸中,没有一个战前南开的毕业生,他得意地说:“这比接受任何勋章都让我高兴。”这句话点燃了我对你们最奢侈的希望:做未来的科学家和领袖,做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即便做一个公民,也都是不辱家风的孝子,都是嵌着“自主、自强、自省”基因片段的一中校友!
  同学们升入大学或直接到职场上去,会平添许多新的感受:周围某些人的傲慢和轻侮,同学或同事们的挤压和竞争,学习或工作的单调和劳苦,生活消费的清贫和窘迫,学业的艰深和沉重。在这种时候,你想退却了吗?你陷入绝望了吗?你不能退却!你不能绝望!人生都会体尝到千滋百味,若你十二分的努力了,你就等待吧。人生很多时候真的需要等待,熬过冬季春天就来了,熬过黑夜旭日就来了!四季交替、日夜相间,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雄性与雌性……上帝总是把对立的东西打包给人类。
  所以自然界告诉我们:咖啡苦中有甘,茶汤涩中有香。前人告诉我们:苦尽就会甘来。“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不管什么情况,不管什么阶段,你们一定要有目标,要义无反顾地向着目标大踏步前进,目标越远大,路途会越长,不要企图朝发夕至,很多人的失败就败在了耐力上。生活是一种过程,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体验出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并在一种幸福酶的催化下慢慢咀嚼出幸福来。“好事多磨”,磨的就是过程,人在逼近目标而未达到目标的时刻,才体会到那个涅槃的境界。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应有的生活哲学是:“能念书时你念书,能做事时你做事,能恋爱时你恋爱,不可强为,不可放弃。”盘点三年的一中生活,不知道你做了哪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留下了哪些该留和不该留的遗憾?一位上大学的校友说:“校长,我给你说两句话,第一句是一中三年该做的我都努力做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谈场恋爱。第二句是如果让我回郑州一中重来,我觉得还要把这个遗憾留下。”话说得意味深长,颇有禅意。记得我在有些场合悄悄对你们说过,高中不要早恋,因为这是把书念好的时期。现在和你们要分手了,我要大声告诉你们:“大学既是读书又是恋爱的时期,你们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金庸的小说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少年遇到一个姑娘,姑娘的母亲拜托少年,送姑娘去昆仑山找父亲。昆仑山万里之远,但少年真的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在昆仑山找到了她的父亲。父亲要感谢少年,少年说:“我是送你女儿的,送到了,我该走了。”这个少年叫张无忌,少女叫杨不悔。我不知道张无忌是否毕业于郑州一中,但他表现了郑州一中教育的两点品质: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教育责任感。二、做了就做了,做完就走人,不藏一点私心。郑州一中师生三年成兄弟,有许多感人的事情和暖人的语言,现在要分手了,都不要说感恩。既然是兄弟,所有的好都是兄弟间应该做的事!相遇与作别有很多种场面,侠客们的作别就这么简简单单:“送到了,我该走了!”多好!
  该分手时就分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我们相濡以沫,明天我们守望于江湖!记住这方蓝天,记住这片湖面,记住这对黑天鹅!今年的雨水是适合石榴成长的年份,到了九月,果籽饱满甜美,到那时你我挥手再见!小石榴们,说再见的时候不许哭!无论那一年那一季是哪一年哪一季,当你们回来找到那棵结出小石榴的石榴树时,再流出那行像石榴籽一样晶莹璀璨的泪花!
  2016年5月15日,郑州一中校长朱丹在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1870年平安夜。理查德·瓦格纳和妻子科茜玛商量好不互送圣诞礼物。他们太窘迫了。不过,瓦格纳还是计划了一个惊喜之礼。  两个多月来,瓦格纳一直在精心创作一首曲子,预备圣诞节早晨在科茜玛的卧室门外演奏。该曲灵感来源自他后来的歌剧《齐格弗里德牧歌》的主旋律,以及两年前他为孩子们写的一首小摇篮曲。圣诞节前三个星期,瓦格纳完成了《齊格弗里德牧歌》,然后安排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招募小乐队成员。里希特进行了秘密
在荷兰的鹿特丹市,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坏蛋”理发店。每天早上7点,理发店前就排起长队。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即使在坐了三四个小时火车后再等到11点,他们也毫无怨言。因为没有预约服务,所以排队是唯一能享受到理发店服务的方式。  理发店的门面不大,装修风格简约而有复古气息。这里是男人的专属空间,女士免进。店里提供啤酒或者威士忌,还有现场的摇滚band,架子上有最新的《花花公子》,空气中永远弥漫着酒精、香烟
突然觉得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  小宝宝刚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眼还没睁开,嘟着嘴,扎撒着一双小手,更不会说话,只是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美美地吮吸着甘甜的乳汁。既能在妈妈怀里咯咯地笑,也不会因为被冻着而哇哇大哭。稍大一点,时常一只手扶着床沿慢慢挪动,然后用小手去抓柜子里的玩具,“扑通”一声,自己坐了一个屁墩儿……  真是一件神奇而可爱的事情。  到了年少轻狂的十几岁时,少年做事冲动,容易
从前有一个朋友说,世界上的好书,他已经读尽,似乎再没有什么好书可看了。当时许多别的朋友不以为然,而较长一些的朋友就更以为狂妄。现在想想,却也有些道理。  世界上的好书本来不多,除非爱书成癖的人(那就像抽鸦片抽上瘾一样的),真正心悦诚服地手不释卷,实在有些稀奇。还有一件最令人气短的事,就是许多最伟大的作家往往没有什么凭借,却做了后来二三流的人的精神上的财源了。柏拉图、孔子、屈原,他们一点一滴,都是人
曾经以为,我的儿子将来会很聪明,读书也不会太困难。因为从孩子两岁起,就会背很多唐诗,并且这些唐诗,是我教上一两遍孩子就会背的。在亲戚朋友面前,他也会很大方很自然地把这些表现出来,博得一片赞扬声。  然而,等到孩子上学了,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一年级,学习显得很吃力,成绩实在不尽如人意。什么原因呢?去跟老师接触,了解到,孩子在学校一直比较胆小,不大合群,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我分析了一下,和我们
女人都爱漂亮,但有的只是追求漂亮的脸蛋和华丽的衣服。倘若没有内在的修为,再华美的袍子也会爬满虱子,远观惊艳,近瞧作呕。经过成长,女人拼的是让人觉得舒服。  《南村辍耕录》里讲:南宋有位官员,想在杭州找个夫人,找来找去没有可心的。后来有人给他带来一个叫奚奴的姑娘,人长得漂亮,问会干什么,回答会温酒。周围的人都笑,这位官员没笑,就请她温酒试试。头一次,酒太烫,第二次又有点凉,第三次合适了。从此以后,温
青年时期,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学。那时,美国风靡填字游戏,杨振宁到了迷恋的地步,他利用一切时间填字,一个游戏就要花费好几个小时,遇到难一点的,需要花好几天时间。  一家游戏机构组织填字大赛,冠军奖金为五万美元。杨振宁和四位同学报名参赛。五个人一起绞尽脑汁地排列字母,常常通宵达旦。答案寄出后不久,主办方通知他们并列第一,因为奖金只有一份,因此需要加赛决胜负。再次拿到题目,杨振宁又投入到填字游戏
一个精神救治中心邀请我去与病人座谈,希望我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帮助病人找到心灵的出口。参与座谈的病人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工人市民,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疾病特征,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被生活逼得没有活路了,被世界抛弃了,并被家庭所不容。  其中有一位大学考古系的副教授,因为评正教授落选,他认为学院领导歧视他,评委们认为他在学术上无成绩,然后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专业能力,甚至开始抱怨当初让自己选择了这
1944年,画家徐悲鸿精心创作了一幅《奔马图》,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舒展豪迈,用笔坚实有力。画的右下方题字曰:“孟圭先生教之。三十三年夏,悲鸿。”  孟圭,即黄孟圭,1925年,在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转赴欧洲,与在法国留学的徐悲鸿结识。两个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快便成为挚友。其时,国内时局动荡,来自北洋政府资助的留学官费中断,徐悲鸿和夫人蒋碧微正处于极度贫困之中,于是黄孟圭便写了一封信,
1938年,傅抱石定居重庆,在中央大学任教不久,就一连几次上班迟到。那天,校长看着他气喘吁吁晚到的样子说道:“先生,如果嫌距离远,可以再换一个住的地方。”傅抱石说:“住的地方倒不用换,只要给我找一个力气大的同伴背我走就行。”校长很诧异,当傅抱石将原因告诉他后,他马上给傅抱石安排了一个校工。  原来,傅抱石自己说有恐水症,上班途中要过一段条小河,他总要绕过小河。有了专人接送后,傅抱石再也没有迟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