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2-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
在教学“统计”时,用故事引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呢?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然后多媒体出示动态的情境:大象正在组织动物们报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个项目,动物们七嘴八舌各报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乐乎,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学生愿意帮大象的忙吗?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高潮,他们跃跃欲试,要帮大象整队,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数量关系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给学生一双翅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不时摸摸学生的头,不时弯下腰仔细倾听,给学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非常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只有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才能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3]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2-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
在教学“统计”时,用故事引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呢?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然后多媒体出示动态的情境:大象正在组织动物们报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个项目,动物们七嘴八舌各报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乐乎,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学生愿意帮大象的忙吗?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高潮,他们跃跃欲试,要帮大象整队,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数量关系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给学生一双翅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需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不时摸摸学生的头,不时弯下腰仔细倾听,给学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非常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只有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才能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教育学
[3]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