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工作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到的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班主任是中学教育学生的主要教育者,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可见从班主任角度来看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又有着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实证性
德育工作本身具有着复杂性、多重性与滞后性等,这使得德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之中又是最难的,要使教育评价具有反馈性,应该先从德育评价出发。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受教学者的思想品德要素,引起中学生在言行一致上的提高,这就是德育实证的重要表现。除了言行是否一致外,还有受教育者是否主动在情感上接受德育,这也是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本文从言行一致、情感接受等角度谈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顺应时代发展,转变德育观念,调整德育目标
随着科技、经济等时代性发展,教育观念必须得到转变更新,教育目标也要得到调整。教育观念是该时代大众对教育的态度,是影响德育工作的深层原因。当下德育工作在实效性上较低,德育目标过于盲目,这些是由长期以来存在于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重成绩、轻德育”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德育工作得到改善提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目标,这样才可以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当下经济是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提出的要就不仅仅是广泛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能力与强烈的竞争意识,更需要的是人品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中学阶段是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可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非常之重。班主任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重要地位,在职业道德、与教育观念等方面,以观念的更新为突破口,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德育观念,使自我拥有新的德育观、价值观与人才观,将作为一名好老师作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班主任工作的良好展开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明确:德育工作是系统性与复杂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的共同监管,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现实指导力。此外,班主任还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自我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德育目标也有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积极对其进行拓展,在能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好的合作竞争意识等方面加以改善。对于班主任而言,德育目标的调整就是用新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内容,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知识水平与德育发展规律制定特定的目标,以便德育工作的良好展开。
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心理要求,还要处理还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上是否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一致,在德育内容上是否从时代精神出发拓展德育目标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中学的德育工作要从以下三点展开,这是德育目标具体化的表现:社会公民教育,从一个社会公民角度所要求的社会意识、文明要求、道德规范等方面教育中学生;法制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普法学习,提高中学生的法制意识,这是文明社会的法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要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有着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以便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
二、寻求新的德育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影响德育实效性中德育方法是重要的因素。教育方法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者所主张的教育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德育方法,这些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因此,本文主张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育教育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在社会大课堂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班主任要经常适当的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中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理论加以深化,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文明行为、道德观念、价值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增加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一些德育教育的实例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激励与导向中学生的行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教育机制。中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其知、情、意等协调把握。班主任要在课堂与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与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方法。如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渗入德育因素,如此,学生既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又能够获取有益的思想教育。
第四,让学生主动地“自我教育”。就是说,让中学生们对其所要学习或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主动的了解、吸收与接受。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可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就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活力与主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欲望,引起学生自我思考、对比与反思,提高自(我认识与约束能力。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的认识、情感、意识与行动。
第五,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增加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与感染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教育因素,同时,一方面尽可能将德育理论与品德实践方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相结合,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接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德育的直观性;另一方面,在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使用真实形象,真切感情等直接感染学生产生积极地品德意识。
第六,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班主任与家长做到以下几点:班主任将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告知家长,在家庭中,家长就不再仅仅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还要追求品德的高尚与心理的健康;家庭教育中要从小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宏,中学生德育辅导工作的切入点——兼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人大复印资料,2000.10.
[3]余翔,当代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03.
关键词: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实证性
德育工作本身具有着复杂性、多重性与滞后性等,这使得德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之中又是最难的,要使教育评价具有反馈性,应该先从德育评价出发。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受教学者的思想品德要素,引起中学生在言行一致上的提高,这就是德育实证的重要表现。除了言行是否一致外,还有受教育者是否主动在情感上接受德育,这也是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本文从言行一致、情感接受等角度谈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顺应时代发展,转变德育观念,调整德育目标
随着科技、经济等时代性发展,教育观念必须得到转变更新,教育目标也要得到调整。教育观念是该时代大众对教育的态度,是影响德育工作的深层原因。当下德育工作在实效性上较低,德育目标过于盲目,这些是由长期以来存在于脑中的传统教育观念“重成绩、轻德育”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使德育工作得到改善提高,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目标,这样才可以增加教育的实效性。
当下经济是知识经济,对人的要求提出的要就不仅仅是广泛的知识储备、知识创新能力与强烈的竞争意识,更需要的是人品的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中学阶段是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可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非常之重。班主任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重要地位,在职业道德、与教育观念等方面,以观念的更新为突破口,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德育观念,使自我拥有新的德育观、价值观与人才观,将作为一名好老师作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班主任工作的良好展开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明确:德育工作是系统性与复杂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的共同监管,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具有现实指导力。此外,班主任还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进行社会实践,提高自我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德育目标也有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积极对其进行拓展,在能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好的合作竞争意识等方面加以改善。对于班主任而言,德育目标的调整就是用新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内容,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知识水平与德育发展规律制定特定的目标,以便德育工作的良好展开。
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心理要求,还要处理还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上是否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一致,在德育内容上是否从时代精神出发拓展德育目标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中学的德育工作要从以下三点展开,这是德育目标具体化的表现:社会公民教育,从一个社会公民角度所要求的社会意识、文明要求、道德规范等方面教育中学生;法制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普法学习,提高中学生的法制意识,这是文明社会的法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还要对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有着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以便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
二、寻求新的德育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影响德育实效性中德育方法是重要的因素。教育方法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者所主张的教育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德育方法,这些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因此,本文主张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育教育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在社会大课堂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班主任要经常适当的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中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理论加以深化,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文明行为、道德观念、价值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增加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避免空洞的说教。通过一些德育教育的实例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激励与导向中学生的行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教育机制。中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其知、情、意等协调把握。班主任要在课堂与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与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方法。如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渗入德育因素,如此,学生既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又能够获取有益的思想教育。
第四,让学生主动地“自我教育”。就是说,让中学生们对其所要学习或接受的教育内容进行主动的了解、吸收与接受。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可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就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活力与主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欲望,引起学生自我思考、对比与反思,提高自(我认识与约束能力。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的认识、情感、意识与行动。
第五,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增加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与感染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教育因素,同时,一方面尽可能将德育理论与品德实践方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等相结合,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接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德育的直观性;另一方面,在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使用真实形象,真切感情等直接感染学生产生积极地品德意识。
第六,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班主任与家长做到以下几点:班主任将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告知家长,在家庭中,家长就不再仅仅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还要追求品德的高尚与心理的健康;家庭教育中要从小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家长要以身作则,改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宏,中学生德育辅导工作的切入点——兼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人大复印资料,2000.10.
[3]余翔,当代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