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振兴苏北,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环节,是苏北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等五个地级市,面积5.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52%;人口3281.12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4.8%。近几年来,苏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全省总体水平,与苏南、苏中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认为要实现苏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五市协作,形成发展合力,走徐、连、淮、盐、宿五市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苏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
苏北拥有相对优越的资源条件,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
1、资源优势各具特色。苏北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且有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各市矿种各不相同,具有互补性。徐州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和铁矿等资源;淮安主要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连云港有磷矿、金红石矿、蛇纹石、水晶等40多种矿产资源,等等。苏北农副产品闻名遐迩,盛产稻米、小麦、油菜、水产、特禽、蔬菜、林果等土特产品。同时由于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差异,特色农产品种类并不相同,可形成互补。苏北五市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徐州的两汉文化、云龙文化,淮安的名人故里、运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连云港独特的“海古神幽”自然人文景观,盐城的湿地生态景观,宿迁的项王故里等等,文化景观各具特色。苏北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构建苏北旅游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城市功能互补性强。苏北五市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基础投入不断增加,城市功能结构已经形成,且有一定的差异。徐州是江苏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商业中心。淮安是江苏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苏北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最东端的港口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盐城是江苏海洋开发基地和新型工贸城市。宿迁是轻型工业为主、生态环境优良的园林化城市。五座城市功能定位各有优势,也各有弱势,加强合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和互相促进的作用。
3、区位优势相对明显。苏北东临黄海,西依中原,具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临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方便地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也有利于丰富的农副产品销售;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潜力巨大;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位置,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日渐明显,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
4、立体交通日渐便利。苏北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格局,与上海、苏南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五市之间高速互联互通,形成了“两小时经济圈”。“十一五”期间,随着连云港港口、淮安机场、宁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苏北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优化。
5、政策环境支持发展。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召开了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下发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扶持苏北发展总原则,为苏北区域加快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苏北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苏北区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方面,不足和问题依然存在。
1、苏北区域发展缺少整体规划。从整个苏北面上来说,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缺乏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一安排。没有对区域层面的统筹,容易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的闲置、浪费,不利于区域内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2、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加强苏北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不能定期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域协调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区域合作的运行和效率的提高。
3、苏北区域发展合作意识有待加强。目前,苏北区域竞争多于合作,竞争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集中体现在资金、项目的竞争上;合作则是自发的、松散的。苏北五市之间的合作共赢意识不强,合作的主动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大力促进苏北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苏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苏北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竞争和合作并举,坚持发展和统筹同步,实现由先发展再统筹到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转变,在发挥各市的积极性、给予其足够发展空间的同时,实施协调下的错位发展战略,促进苏北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
1、创新理念,增强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信息和技术交流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广泛和日益频繁,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明显增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苏北各市、县要创新理念,切实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意识。一是树立区域全局的理念,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谋划自身的发展;二是树立适度竞争理念,提倡和鼓励有序竞争,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各地经济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2、科学规划,引领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科学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及中长期规划,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制定区域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各市、县都要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制定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3、完善机制,促进苏北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成立由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苏北各地级市和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县区参加的苏北区域统筹协调议事机构,下设若干具体办事机构,以定期协调会等形式,重点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柱产业、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制度建设等领域,加强区域合作,以避免无序竞争、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出台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采取区域公约的方式,开放共同市场,统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区域生态保护,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统一政策。
4、把握重点,加快苏北区域协调发展。苏北区域发展应根据苏北的具体情况,狠抓关系区域共同发展的重点环节,努力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化网络,完善支撑市场一体化的物流平台和电子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和规范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苏北区域市场一体化。优化提升苏北产业内部结构,科学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促进苏北区域产业一体化。根据苏北五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构成,建议苏北应以食品、电子、机械、建材、化工、医药等为主导产业。苏北各市的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建立区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旅游业的分工协作和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协调。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路指导区域旅游规划,整合各市的优势资源,促进苏北区域旅游一体化。苏北湖河相连,水系相通,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污染都将波及全局,影响苏北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苏北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本着环保一体化的战略,建立健全苏北各市治污监测网络和联动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苏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
苏北拥有相对优越的资源条件,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
1、资源优势各具特色。苏北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且有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各市矿种各不相同,具有互补性。徐州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和铁矿等资源;淮安主要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连云港有磷矿、金红石矿、蛇纹石、水晶等40多种矿产资源,等等。苏北农副产品闻名遐迩,盛产稻米、小麦、油菜、水产、特禽、蔬菜、林果等土特产品。同时由于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差异,特色农产品种类并不相同,可形成互补。苏北五市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徐州的两汉文化、云龙文化,淮安的名人故里、运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连云港独特的“海古神幽”自然人文景观,盐城的湿地生态景观,宿迁的项王故里等等,文化景观各具特色。苏北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构建苏北旅游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城市功能互补性强。苏北五市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基础投入不断增加,城市功能结构已经形成,且有一定的差异。徐州是江苏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商业中心。淮安是江苏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苏北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最东端的港口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盐城是江苏海洋开发基地和新型工贸城市。宿迁是轻型工业为主、生态环境优良的园林化城市。五座城市功能定位各有优势,也各有弱势,加强合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和互相促进的作用。
3、区位优势相对明显。苏北东临黄海,西依中原,具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临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方便地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也有利于丰富的农副产品销售;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潜力巨大;处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位置,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日渐明显,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
4、立体交通日渐便利。苏北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格局,与上海、苏南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五市之间高速互联互通,形成了“两小时经济圈”。“十一五”期间,随着连云港港口、淮安机场、宁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苏北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优化。
5、政策环境支持发展。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召开了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工作会议,下发了《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扶持苏北发展总原则,为苏北区域加快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苏北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苏北区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方面,不足和问题依然存在。
1、苏北区域发展缺少整体规划。从整个苏北面上来说,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缺乏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一安排。没有对区域层面的统筹,容易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的闲置、浪费,不利于区域内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
2、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加强苏北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不能定期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区域协调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区域合作的运行和效率的提高。
3、苏北区域发展合作意识有待加强。目前,苏北区域竞争多于合作,竞争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集中体现在资金、项目的竞争上;合作则是自发的、松散的。苏北五市之间的合作共赢意识不强,合作的主动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大力促进苏北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苏北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苏北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竞争和合作并举,坚持发展和统筹同步,实现由先发展再统筹到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转变,在发挥各市的积极性、给予其足够发展空间的同时,实施协调下的错位发展战略,促进苏北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
1、创新理念,增强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信息和技术交流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广泛和日益频繁,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明显增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苏北各市、县要创新理念,切实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意识。一是树立区域全局的理念,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谋划自身的发展;二是树立适度竞争理念,提倡和鼓励有序竞争,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各地经济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2、科学规划,引领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科学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及中长期规划,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制定区域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各市、县都要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制定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3、完善机制,促进苏北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成立由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苏北各地级市和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县区参加的苏北区域统筹协调议事机构,下设若干具体办事机构,以定期协调会等形式,重点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柱产业、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制度建设等领域,加强区域合作,以避免无序竞争、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出台苏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采取区域公约的方式,开放共同市场,统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区域生态保护,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统一政策。
4、把握重点,加快苏北区域协调发展。苏北区域发展应根据苏北的具体情况,狠抓关系区域共同发展的重点环节,努力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旅游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化网络,完善支撑市场一体化的物流平台和电子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和规范专业化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苏北区域市场一体化。优化提升苏北产业内部结构,科学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主导产业集群,促进苏北区域产业一体化。根据苏北五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构成,建议苏北应以食品、电子、机械、建材、化工、医药等为主导产业。苏北各市的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建立区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旅游业的分工协作和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协调。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路指导区域旅游规划,整合各市的优势资源,促进苏北区域旅游一体化。苏北湖河相连,水系相通,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污染都将波及全局,影响苏北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苏北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本着环保一体化的战略,建立健全苏北各市治污监测网络和联动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中共淮安市委办公室)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