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基础护理为今后学生步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分组任务驱动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也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基础护理;实验教学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帮助人们满足其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人与环境之间平衡,从而获得健康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学好基础护理为今后学生步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实验教学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护理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7%,开展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规范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锻炼沟通技巧,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患者、分析问题、照顾患者的综合能力。为此,我系对护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分组任务驱动的运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教学准备
(一)课程分析
基础护理学是高职学生入校后第6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解剖、病理、护导等入门课程,掌握了职业所必需的人体解剖生理,对基础护理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如何为患者注射,导尿等操作都是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的内容。其次,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联系密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职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差,学习效率低,自我约束能力差,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和自律性,自学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可塑性强,大多数学生开朗活泼,喜欢被赞扬。教师正确引导,褒奖得当,课堂上带着学生走,布置有趣生动的学习任务,将任务考核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考核要求
基础护理的期末考核成绩设置为综合成绩,包含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设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习初就明白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的操作练习、上课考勤等都将纳入期末考核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凭期末的一纸试卷成绩来达到考核要求。
对于基础护理的实验操作课,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发现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上课时两极分化严重。如每个班都有少数学生在练习时总是手法不对,如肌内注射臀大肌的定位,而教师的巡回指导又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开放实验室时间,学生主要是自己動手练习,操作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很快就学会一项操作,而操作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本来课堂上就没掌握好,课后开放时间学习兴趣更低,在实验室主动练习时基本就是玩手机,心不在焉,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分组
分组法是指在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将参与该任务的人进行某种形式的分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组员的团队精神,使其学会在团队中更好地做人做事。这样既能突出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性,又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分组前,深入了解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性格特点,成绩优秀的搭配成绩差的。规定每组是一个小团体,选定小组长,团体的每位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为裙带关系,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抽考成绩计入这个团队的整体成绩中,旨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能带动操作成绩差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某位学生平时操作不认真,以前认为自己没考好无所谓,但组成一个团体后,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组员,长此以往,会使其他同学反感,不愿意和自己分到一组。
任务驱动法起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是指将课本中出现的新知识点穿插进实际生活中要处理的某个或多个任务里面,然后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学习,找出解决该任务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突出实践,突出任务,以任务驱动带动知识应用。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五)制定规则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课堂考勤、课堂纪律、实验用物的管理。如有迟到早退不汇报给教师,全组同学一起扣分;每次教师发布的课前任务,可以创设情境案例,也可以是对一个病例的思考,教师根据每个章节的特点布置任务。由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二、教学实施过程
每次上课前,由每组组长提前清点各组人数完成考勤,检查组员是否着装整齐,课前清点本组实验用物是否完好齐全并签字。如果布置有课前任务或进行课前提问,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任意选定小组成员进行简单汇报,该学生成绩代表本组所有成员的成绩。
教师分组示教本次操作项目,示教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有的扮演患者角色,有的在同学练习时进行指导和督促,轮流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分组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了,合作意识更强了,动手练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三、课后安排
每次操作课后,教师安排学生就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开放实验室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项操作后,自己用手机进行视频拍摄,按要求将拍摄视频上传到指定的群。上交教师前,由小组成员对各自的视频互评打分,并要求写下操作中认为做得不对并扣分的地方。待视频上传后,教师会一一查看学生拍摄的视频,结合组员之间的打分考核。如果评分结果和教师评定的悬殊太大,即反映这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熟练掌握该项操作,这组学生都将被酌情扣分;如本组学生视频练习认真,互评打分细致,教师可在实验成绩的总分中酌情予以加分。 四、教学实施效果
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思考、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1]。而分组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以任务为驱动和团体利益捆绑下,学生会慢慢学会如何与队友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其中,担任组长的学生更是锻炼了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教师布置的任务,都必须是小组所有成员共有努力才可以圆满完成的任务,即使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负责,学习目的不明确,但如果因此而给团队抹黑,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就会产生愧疚心理。因此,任务驱动的设计有着“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道理。这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恰恰可以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这样一来,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下,会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最终达到同学之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护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最终毕业步入临床护理工作后,需要和医生、护士进行工作上的紧密协作,需要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各方面的有效沟通。任务驱动分组让学生在学习时,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2]。在学校时就注重从这些方面培养,为学生今后步入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验操作成绩都有了质的飞跃。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整体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在期末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操作成绩较传统教学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通过互相拍摄操作视频,互相打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90%赞成,极个别学生表示不喜欢这样的学习,觉得课后还有很多任务和同学一起协作很辛苦。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补考无所谓,学习目的不明确。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分组任务驱动法同样如此。该教学法是否适合,不仅与具体学科的特点有关,还与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有关。因此,只有在各方面都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该教学法实施的整个环节中,看似教师的工作量不大,实际上需要教师做的工作很多。如教师在设计任务前不仅要搜集大量关于该课程的资料,还要提炼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颖有趣的学习任务。此外,在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课堂巡视,耐心解答每位学生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爱上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仍然是教学者需要继续探究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杨支兰,郭心爱.情境模拟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09):830-831.
[2]毛智慧,孙茜.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271-272.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基础护理;实验教学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帮助人们满足其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保持人与环境之间平衡,从而获得健康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学好基础护理为今后学生步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实验教学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护理的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47%,开展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规范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锻炼沟通技巧,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患者、分析问题、照顾患者的综合能力。为此,我系对护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分组任务驱动的运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教学准备
(一)课程分析
基础护理学是高职学生入校后第6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解剖、病理、护导等入门课程,掌握了职业所必需的人体解剖生理,对基础护理这门课程充满了好奇,如何为患者注射,导尿等操作都是学生迫不及待想了解的内容。其次,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联系密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学生的学情分析
高职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差,学习效率低,自我约束能力差,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和自律性,自学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可塑性强,大多数学生开朗活泼,喜欢被赞扬。教师正确引导,褒奖得当,课堂上带着学生走,布置有趣生动的学习任务,将任务考核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三)考核要求
基础护理的期末考核成绩设置为综合成绩,包含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设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习初就明白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的操作练习、上课考勤等都将纳入期末考核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凭期末的一纸试卷成绩来达到考核要求。
对于基础护理的实验操作课,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发现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上课时两极分化严重。如每个班都有少数学生在练习时总是手法不对,如肌内注射臀大肌的定位,而教师的巡回指导又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开放实验室时间,学生主要是自己動手练习,操作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很快就学会一项操作,而操作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本来课堂上就没掌握好,课后开放时间学习兴趣更低,在实验室主动练习时基本就是玩手机,心不在焉,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分组
分组法是指在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将参与该任务的人进行某种形式的分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组员的团队精神,使其学会在团队中更好地做人做事。这样既能突出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性,又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分组前,深入了解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性格特点,成绩优秀的搭配成绩差的。规定每组是一个小团体,选定小组长,团体的每位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为裙带关系,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抽考成绩计入这个团队的整体成绩中,旨在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能带动操作成绩差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某位学生平时操作不认真,以前认为自己没考好无所谓,但组成一个团体后,自己的成绩和表现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组员,长此以往,会使其他同学反感,不愿意和自己分到一组。
任务驱动法起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是指将课本中出现的新知识点穿插进实际生活中要处理的某个或多个任务里面,然后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学习,找出解决该任务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突出实践,突出任务,以任务驱动带动知识应用。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五)制定规则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课堂考勤、课堂纪律、实验用物的管理。如有迟到早退不汇报给教师,全组同学一起扣分;每次教师发布的课前任务,可以创设情境案例,也可以是对一个病例的思考,教师根据每个章节的特点布置任务。由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二、教学实施过程
每次上课前,由每组组长提前清点各组人数完成考勤,检查组员是否着装整齐,课前清点本组实验用物是否完好齐全并签字。如果布置有课前任务或进行课前提问,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任意选定小组成员进行简单汇报,该学生成绩代表本组所有成员的成绩。
教师分组示教本次操作项目,示教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有的扮演患者角色,有的在同学练习时进行指导和督促,轮流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分组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了,合作意识更强了,动手练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三、课后安排
每次操作课后,教师安排学生就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开放实验室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项操作后,自己用手机进行视频拍摄,按要求将拍摄视频上传到指定的群。上交教师前,由小组成员对各自的视频互评打分,并要求写下操作中认为做得不对并扣分的地方。待视频上传后,教师会一一查看学生拍摄的视频,结合组员之间的打分考核。如果评分结果和教师评定的悬殊太大,即反映这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熟练掌握该项操作,这组学生都将被酌情扣分;如本组学生视频练习认真,互评打分细致,教师可在实验成绩的总分中酌情予以加分。 四、教学实施效果
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思考、团体合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1]。而分组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以任务为驱动和团体利益捆绑下,学生会慢慢学会如何与队友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其中,担任组长的学生更是锻炼了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教师布置的任务,都必须是小组所有成员共有努力才可以圆满完成的任务,即使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负责,学习目的不明确,但如果因此而给团队抹黑,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就会产生愧疚心理。因此,任务驱动的设计有着“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道理。这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恰恰可以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共同进步。这样一来,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下,会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最终达到同学之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护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最终毕业步入临床护理工作后,需要和医生、护士进行工作上的紧密协作,需要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各方面的有效沟通。任务驱动分组让学生在学习时,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2]。在学校时就注重从这些方面培养,为学生今后步入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验操作成绩都有了质的飞跃。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整体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在期末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操作成绩较传统教学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通过互相拍摄操作视频,互相打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90%赞成,极个别学生表示不喜欢这样的学习,觉得课后还有很多任务和同学一起协作很辛苦。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补考无所谓,学习目的不明确。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分组任务驱动法同样如此。该教学法是否适合,不仅与具体学科的特点有关,还与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有关。因此,只有在各方面都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该教学法实施的整个环节中,看似教师的工作量不大,实际上需要教师做的工作很多。如教师在设计任务前不仅要搜集大量关于该课程的资料,还要提炼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颖有趣的学习任务。此外,在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课堂巡视,耐心解答每位学生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爱上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仍然是教学者需要继续探究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杨支兰,郭心爱.情境模拟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09):830-831.
[2]毛智慧,孙茜.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