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总爱管中窥豹。人的命运总是与环境、器物紧密相连。一只小小的根付,可以窥见日本幕府政治的垮台,又如何不能照见其收藏者埃弗吕西一家的兴衰史呢?
《琥珀眼睛的兔子》(以下简称《兔子》)有一个怪异的书名。但其实,这是一本扎实的回忆录。作者埃德蒙·德瓦尔是世界知名的英国陶瓷艺术家。他无意故弄玄虚,以奇诡标题吸人眼球。“琥珀眼睛的兔子”是德瓦尔的舅公伊吉收藏的264只根付中的一个,也是他与其家族连接的线索——伊吉来自埃弗吕西家族。19世纪上半叶,他们靠从乌克兰贩运小麦赚得大笔钱财,到19世纪60年代,俨然已是和罗斯柴尔德家族齐名的犹太巨富了。
像所有犹太家族一样,埃弗吕西家的子女均被遣往各地,以期“殖民欧洲诸城”。身在巴黎的查尔斯醉心艺术,以重金收购古玩、名画,甚至是根付。所谓“根付”,其实是日本江户时代流传的一种小工艺品,用以点缀衣衫、装饰和服。自1853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闭锁的国门被洋枪洋炮一举轰了开来,大批浮世绘和陶器被以极低的价格强行销往欧洲,旋即在当地掀起日本热。而那只“触感如此柔滑,如此轻盈”的兔子也恰逢其时走入了埃弗吕西家的大门。
通常说起人与器物的关系,往往是使用与被使用、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可在德瓦尔却不尽如此。他在日本学习民艺,更认同某种朴素而神秘的美学观:器物之所以表现出无意识的美,乃是因为它们在经过大量手工制作之后,已经让手艺人超脱了自我。同样,在使用时,器物也和作为使用者的我们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关联。简单说来,人与物两相照应,物的命运映照出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也尽在器物温润的光晕掩映之中了。
不得不说,历史很奇妙,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永远无法见证一个伟人如何扭转了国家、民族的命运。但历史又总爱管中窥豹。根付之于日本,如同犹太人之于欧洲;前者是被弃而不用的装饰品,后者是几乎被剿杀殆尽的民族。德瓦尔聪明地将二者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用意不言自明:既然从一只小小的根付,可以窥见日本幕府政治的垮台,如何不能照见埃弗吕西一家的兴衰史呢?于是,“一件被人喜爱,甚至是最喜爱的物品,可能退隐到个人讲述故事的领域里,以感悟而迂回的方式与记忆交织在一起。”
为了解开家族谜团,德瓦尔遍访巴黎、维也纳、东京、伦敦、奥德萨等地。在整个寻访的过程中,有一个声音始终在纠缠着他,历史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吹过麦田的风,穿过一个又一个帝国,从希罗多德、西塞罗、普利尼和塔西佗,一直到奥匈帝国,又吹过俾斯麦和新德国”?答案不言而喻。回到《兔子》的语境里,历史不曾停歇(倘若如此,犹太人就不会遭遇日后的灭顶之灾了)。它带着德瓦尔不停穿越,从铁血的俾斯麦走到冷血的希特勒,再一步步走向战后,直至当下。
德瓦尔写家族史,不愿将之写成“哀悼中欧伤逝的挽歌”,也不愿泥足深陷于犹太先人的奋斗史。事实证明,他和任何一位杰出的传记作家一样,秉承中立的视角,下笔克制有之,冷静有之,极少流露出愤怒或伤感。这种零度写作与埃弗吕西族人萧条没落的现状可谓相得益彰——从查尔斯一次性买入根付到根付跟随其后人回到日本,百十年间正是犹太人由兴盛到凋败、法西斯主义从质变到量变的全过程。一提到反犹主义,大多数人只记得纳粹法西斯在二战前施予的暴行。殊不知,“让犹太人滚出去”并不是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首创,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彼时,手握大把财富的犹太商人衣着光鲜地出入于欧洲富人区,其炫富程度与尘嚣甚上的反犹主义恰成正比。法国记者、著名反犹政治家爱德华·德吕蒙在其畅销书《法国犹太人》中赤裸裸地宣称,正是这些“钩鼻梁、红胡子”的犹太商人从隔离居住区内涌入市区那些承载着“古老法国光荣记忆的历史建筑里”,通过投机外国小麦大赚银两,才将富裕的法兰西第三帝国“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经过如此条分缕析,无怪乎就连原本很艺术、很纯粹的寻根之旅也变得异常沉重起来了。只因艺术和现实,好比尘归尘、土归土,永远处于截然对立的两面。大风一起,尘烟四起,现实便剥去它美丽的面具,露出尖利的爪牙来。埃弗吕西公司凭借巨大财富带来的惊人权力,不仅涉足粮食领域,也左右着金融、证券等诸多行业。这样的“劣迹”足以成为整个欧洲口诛笔伐的攻击目标了。以查尔斯为例,他资助画家雷诺阿、德加、莫奈、马奈等人搞创作,自己也被普鲁斯特写入《追忆似水年华》,但终究洗不去身上犹太人的痕迹。随着反犹主义思潮的高涨,他的悠游生活很快走到了尽头。不久就被贴上“文化和艺术世界操弄者”的标签,被法国人大加辱骂。
同样的辱骂来自奥地利。为了庆贺堂弟维克托新婚之喜,查尔斯把264只根付转赠与他。1899年根付抵达维也纳,一场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惩罚也正在酝酿之中:奥匈帝国参议院有人提议为射杀犹太人提供必要的奖励。因为“那些犹太人,那些正在喝血的吸血鬼,正敲打着德国农民和手艺人窗口窄小的房子”。等到1938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纳粹政权高喊“在德国不但不允许有一个犹太人存在,而且要让整个民族在地球上消失”,将犹太人投入集中营,以毒气、焚化等极刑绞杀,600万人因此成了冤死的幽魂。幸运的是,埃弗吕西一家总算逃过了一劫(维克托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儿子伊吉分别于上世纪20、30年代去了瑞士和美国)。只是即便逃出生天,他们离自己的出生地,离根付最初的持有人查尔斯已经相隔了大半个地球。
这样看来,伊吉并非幸运。年老时,他常常独自叹息,“等你老了而又不生活在你出生的国家,还会想念些什么呢?”的确,除了身边的根付,伊吉很难再想念什么了。因为历史从来没有远离。哪怕只是一个人在庭院里静静赏玩,历史也会从门窗缝隙间悄悄渗透进来,且不容置疑地改写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经过百十年来的变迁,德瓦尔的族人分散世界各地,埃弗吕西这个姓氏也终于被彻底抹去。然而,历史或许会有偏颇,对美却始终公正如一。譬如琥珀眼睛的兔子,战争时期它和其余200来只根付被藏在女仆的床垫里保存下来,总算是为这段颠沛流离的家族史添上了一抹可贵的亮色。
编辑:黄灵
《琥珀眼睛的兔子》(以下简称《兔子》)有一个怪异的书名。但其实,这是一本扎实的回忆录。作者埃德蒙·德瓦尔是世界知名的英国陶瓷艺术家。他无意故弄玄虚,以奇诡标题吸人眼球。“琥珀眼睛的兔子”是德瓦尔的舅公伊吉收藏的264只根付中的一个,也是他与其家族连接的线索——伊吉来自埃弗吕西家族。19世纪上半叶,他们靠从乌克兰贩运小麦赚得大笔钱财,到19世纪60年代,俨然已是和罗斯柴尔德家族齐名的犹太巨富了。
像所有犹太家族一样,埃弗吕西家的子女均被遣往各地,以期“殖民欧洲诸城”。身在巴黎的查尔斯醉心艺术,以重金收购古玩、名画,甚至是根付。所谓“根付”,其实是日本江户时代流传的一种小工艺品,用以点缀衣衫、装饰和服。自1853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闭锁的国门被洋枪洋炮一举轰了开来,大批浮世绘和陶器被以极低的价格强行销往欧洲,旋即在当地掀起日本热。而那只“触感如此柔滑,如此轻盈”的兔子也恰逢其时走入了埃弗吕西家的大门。
通常说起人与器物的关系,往往是使用与被使用、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可在德瓦尔却不尽如此。他在日本学习民艺,更认同某种朴素而神秘的美学观:器物之所以表现出无意识的美,乃是因为它们在经过大量手工制作之后,已经让手艺人超脱了自我。同样,在使用时,器物也和作为使用者的我们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关联。简单说来,人与物两相照应,物的命运映照出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也尽在器物温润的光晕掩映之中了。
不得不说,历史很奇妙,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永远无法见证一个伟人如何扭转了国家、民族的命运。但历史又总爱管中窥豹。根付之于日本,如同犹太人之于欧洲;前者是被弃而不用的装饰品,后者是几乎被剿杀殆尽的民族。德瓦尔聪明地将二者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用意不言自明:既然从一只小小的根付,可以窥见日本幕府政治的垮台,如何不能照见埃弗吕西一家的兴衰史呢?于是,“一件被人喜爱,甚至是最喜爱的物品,可能退隐到个人讲述故事的领域里,以感悟而迂回的方式与记忆交织在一起。”
为了解开家族谜团,德瓦尔遍访巴黎、维也纳、东京、伦敦、奥德萨等地。在整个寻访的过程中,有一个声音始终在纠缠着他,历史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吹过麦田的风,穿过一个又一个帝国,从希罗多德、西塞罗、普利尼和塔西佗,一直到奥匈帝国,又吹过俾斯麦和新德国”?答案不言而喻。回到《兔子》的语境里,历史不曾停歇(倘若如此,犹太人就不会遭遇日后的灭顶之灾了)。它带着德瓦尔不停穿越,从铁血的俾斯麦走到冷血的希特勒,再一步步走向战后,直至当下。
德瓦尔写家族史,不愿将之写成“哀悼中欧伤逝的挽歌”,也不愿泥足深陷于犹太先人的奋斗史。事实证明,他和任何一位杰出的传记作家一样,秉承中立的视角,下笔克制有之,冷静有之,极少流露出愤怒或伤感。这种零度写作与埃弗吕西族人萧条没落的现状可谓相得益彰——从查尔斯一次性买入根付到根付跟随其后人回到日本,百十年间正是犹太人由兴盛到凋败、法西斯主义从质变到量变的全过程。一提到反犹主义,大多数人只记得纳粹法西斯在二战前施予的暴行。殊不知,“让犹太人滚出去”并不是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首创,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彼时,手握大把财富的犹太商人衣着光鲜地出入于欧洲富人区,其炫富程度与尘嚣甚上的反犹主义恰成正比。法国记者、著名反犹政治家爱德华·德吕蒙在其畅销书《法国犹太人》中赤裸裸地宣称,正是这些“钩鼻梁、红胡子”的犹太商人从隔离居住区内涌入市区那些承载着“古老法国光荣记忆的历史建筑里”,通过投机外国小麦大赚银两,才将富裕的法兰西第三帝国“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经过如此条分缕析,无怪乎就连原本很艺术、很纯粹的寻根之旅也变得异常沉重起来了。只因艺术和现实,好比尘归尘、土归土,永远处于截然对立的两面。大风一起,尘烟四起,现实便剥去它美丽的面具,露出尖利的爪牙来。埃弗吕西公司凭借巨大财富带来的惊人权力,不仅涉足粮食领域,也左右着金融、证券等诸多行业。这样的“劣迹”足以成为整个欧洲口诛笔伐的攻击目标了。以查尔斯为例,他资助画家雷诺阿、德加、莫奈、马奈等人搞创作,自己也被普鲁斯特写入《追忆似水年华》,但终究洗不去身上犹太人的痕迹。随着反犹主义思潮的高涨,他的悠游生活很快走到了尽头。不久就被贴上“文化和艺术世界操弄者”的标签,被法国人大加辱骂。
同样的辱骂来自奥地利。为了庆贺堂弟维克托新婚之喜,查尔斯把264只根付转赠与他。1899年根付抵达维也纳,一场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惩罚也正在酝酿之中:奥匈帝国参议院有人提议为射杀犹太人提供必要的奖励。因为“那些犹太人,那些正在喝血的吸血鬼,正敲打着德国农民和手艺人窗口窄小的房子”。等到1938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纳粹政权高喊“在德国不但不允许有一个犹太人存在,而且要让整个民族在地球上消失”,将犹太人投入集中营,以毒气、焚化等极刑绞杀,600万人因此成了冤死的幽魂。幸运的是,埃弗吕西一家总算逃过了一劫(维克托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儿子伊吉分别于上世纪20、30年代去了瑞士和美国)。只是即便逃出生天,他们离自己的出生地,离根付最初的持有人查尔斯已经相隔了大半个地球。
这样看来,伊吉并非幸运。年老时,他常常独自叹息,“等你老了而又不生活在你出生的国家,还会想念些什么呢?”的确,除了身边的根付,伊吉很难再想念什么了。因为历史从来没有远离。哪怕只是一个人在庭院里静静赏玩,历史也会从门窗缝隙间悄悄渗透进来,且不容置疑地改写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经过百十年来的变迁,德瓦尔的族人分散世界各地,埃弗吕西这个姓氏也终于被彻底抹去。然而,历史或许会有偏颇,对美却始终公正如一。譬如琥珀眼睛的兔子,战争时期它和其余200来只根付被藏在女仆的床垫里保存下来,总算是为这段颠沛流离的家族史添上了一抹可贵的亮色。
编辑: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