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为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科教学策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教学策略这一术语至今,教育界尚未对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针对此现象,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的思想,优化学科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知识分类;陳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 提出优化教学策略这个问题的缘由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新一轮课改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样简单,他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要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学习要求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前沿。再则,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每周五天工作日制度使学校教育时间大大减少。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业负担减轻势必要求教育质量提高。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體对策问题。
二、 教学策略的含义
简单的说:“策略”就是指计策方略,是人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的行动计策或谋略。策略应用在教学上称之为教学策略。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或手段,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
三、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优化学科教学策略
在这里我想主要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的思想来优化教学策略。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不同类型更好的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对知识的表征方式和作用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广义的知识观。著名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一) 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在头脑中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理解阶段之前应有一个准备阶段,即 动机和预期阶段。教学过程的各阶段是与学习过程的这些阶段相对应的。[1]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各教学阶段中应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来校学习是受父母之命,生活工作所迫,并不是处于自愿学习,这种学习时时处于高压、厌烦等不良刺激的支配之下,其结果往往不尽如意。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是处于真心的喜欢,学习是需要全部心理活动参与的。教师应从下列侧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①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要说明学习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新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用处。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新知识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进而激起求知欲。③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大而言之涉及教科书和口头传授两个渠道。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教师必须对学习材料加以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以下策略值得注意:①呈现编排得体的教科书,人都有追求视觉的效应,一部编排得体的教科书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讲课时做到条例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板书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突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又可以弥补学生从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伴以恰当的姿势、动作和手势等身体动作。做到讲课生动形象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③为了弥补学生感性经验不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如实物、模型、图片等一些直观材料。
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在此阶段,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越俎代庖。①教师要用与新课题有关的知识提问学生,使原有的知识被激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②教师要设计“先行组织者”。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注意以新引旧,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同时也指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③学生要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能只了解教科书上所讲的概念、原理的含义;不能只听信教师的观点。要结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知识的保持和测评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还有一类问题就是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低。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不断整合协调。同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正确利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来自于反馈策略。实际上反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整教师的施教行为,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对此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
(二) 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但不是指个体“知道”怎么做,而是指个体“会”怎么做。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会做某事,但却说不出是怎么做的,这正是程序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用于发出行为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2要优化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学科教学策略,要先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其过程包括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下面具体谈一下各阶段教师所选用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 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的教学策略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教师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可以运用加涅提出的“学习层级说”来解释,即一个特定的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的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務掌握之前完成,高水平任务的完成必须以较低水平任务的完成为前提。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时也要按步骤来施教,当这一套完整的程序达到目标时,学生一定具有了必备的技能。
2、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无论哪种知识学习,学生只有在对学习任务,有关的概念、规则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能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而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注意使用以下教学策略:①教师要采用示范与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使得以命题网络表征的知识转化成以产生式表征的知识。这种转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情境发生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干扰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3] ③对教学实践来说,讨论不同阶段结构之间的联系也许比单纯注重结构更有意义。这就是说,对现代日益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构建不同的学习结构。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对学科的整体结构有所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以发现自主学习为主。
3、 指导练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策略: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教师要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及时告知他们的练习进行情况何结果,如果学生错了,应详细分析错在哪里以便于学生纠正,而且还可以克服初学者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②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练习方法选用的得当,会提高练习效率,教师要依据具体的任务指导学生选用何种方法。
以上是从知识分类来具体讨论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具体使用的各种教学策略。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中如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中。而程序性知识学习主要用于逻辑推理较强的学科中如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中。二者虽有着本质区别,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者又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学会“怎么做”必须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其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可靠的保证,任何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的知识基础,而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可见二者是互为条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学科性质选择教学策略,但同时又不能太绝对,要做到优化结合,灵活运用。
四、 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在明确了两种不同知识学习在学科教学中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策略后,回到今天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一)人本策略
学教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個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情感互动和彼此融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绪、情感、情理与个性体验的融合、融洽,是“参与、合作、探究”
学教的人本性策略。因为,学教,这首先是人学,真学教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情不通则理不顺”,师生情感特征对学教起支配作用。只有当学生和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融洽的情感关系时,学生才会思考事情与问题并乐意交换想法与意见,才可自如地对付在学习与生活沟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才是最好的学教。[4]
(二)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取向的教学过程与结构安排。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调控水平。主体参与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性体验。
(三)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遇事承受能力和激励主动学习等。
(四)差异发展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线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差异发展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差异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设计个性化目标,满足多层次需求;其次,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再次,完善差异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三个方面灵活运用,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全面。
(五)体验成功策略
体验也是一种“知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差异中自主地体验成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体验成功策略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主体的内心需要,从而找到有效的激励方式;要引导主体树立明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从而帮助主体获得成功体验;要正确处理主体的心理挫伤,有效地维持主体的心理平衡。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会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正视挫折。
尽管和教学方法相比,策略更具有抽象的特征,但仍不可能存在一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基于目前现状,在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针对什么问题用什么策略。二是策略在实践中的有效性,经验的繁衍要有理论作支点,理想的策略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三是逐步提高策略的合理性,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家所证实的实验结论。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们创造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凡事未能做出理性概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如过眼的云烟而不能站住。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科学组合,从而使课堂闪耀不同的光彩,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从而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流派,塑造来自实践的教育家。这正是教学策略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20页
[2]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56页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33页
[4]陈建和.融情:学教的人本策略,镇江课改信息
关键词:教学策略;知识分类;陳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 提出优化教学策略这个问题的缘由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新一轮课改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样简单,他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教学方式也要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学习要求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前沿。再则,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每周五天工作日制度使学校教育时间大大减少。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业负担减轻势必要求教育质量提高。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體对策问题。
二、 教学策略的含义
简单的说:“策略”就是指计策方略,是人们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的行动计策或谋略。策略应用在教学上称之为教学策略。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或手段,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
三、 从知识分类的角度优化学科教学策略
在这里我想主要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的思想来优化教学策略。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可以使我们对知识的不同类型更好的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对知识的表征方式和作用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广义的知识观。著名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一) 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在头脑中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分为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在理解阶段之前应有一个准备阶段,即 动机和预期阶段。教学过程的各阶段是与学习过程的这些阶段相对应的。[1]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各教学阶段中应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来校学习是受父母之命,生活工作所迫,并不是处于自愿学习,这种学习时时处于高压、厌烦等不良刺激的支配之下,其结果往往不尽如意。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是处于真心的喜欢,学习是需要全部心理活动参与的。教师应从下列侧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①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要说明学习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新知识对自己有很大用处。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学习新知识时,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进而激起求知欲。③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的成长,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并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呈现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学生呈现的学习材料大而言之涉及教科书和口头传授两个渠道。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和主要部分,教师必须对学习材料加以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以下策略值得注意:①呈现编排得体的教科书,人都有追求视觉的效应,一部编排得体的教科书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讲课时做到条例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板书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突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又可以弥补学生从听觉渠道接受信息的缺陷。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伴以恰当的姿势、动作和手势等身体动作。做到讲课生动形象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③为了弥补学生感性经验不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如实物、模型、图片等一些直观材料。
3、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在此阶段,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越俎代庖。①教师要用与新课题有关的知识提问学生,使原有的知识被激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②教师要设计“先行组织者”。优秀教师的教学都注意以新引旧,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同时也指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③学生要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能只了解教科书上所讲的概念、原理的含义;不能只听信教师的观点。要结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有关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知识的保持和测评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还有一类问题就是学生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学针对性差,以造成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低。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不断整合协调。同时,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和正确利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来自于反馈策略。实际上反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调整教师的施教行为,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对此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
(二) 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教学策略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但不是指个体“知道”怎么做,而是指个体“会”怎么做。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会做某事,但却说不出是怎么做的,这正是程序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用于发出行为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2要优化与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关的学科教学策略,要先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其过程包括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下面具体谈一下各阶段教师所选用的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 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的教学策略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教师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可以运用加涅提出的“学习层级说”来解释,即一个特定的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的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務掌握之前完成,高水平任务的完成必须以较低水平任务的完成为前提。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时也要按步骤来施教,当这一套完整的程序达到目标时,学生一定具有了必备的技能。
2、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无论哪种知识学习,学生只有在对学习任务,有关的概念、规则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能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而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注意使用以下教学策略:①教师要采用示范与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②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使得以命题网络表征的知识转化成以产生式表征的知识。这种转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变式练习。所谓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情境发生变化,它有助于学习者排除无关特征干扰获得熟练解决问题的技能。[3] ③对教学实践来说,讨论不同阶段结构之间的联系也许比单纯注重结构更有意义。这就是说,对现代日益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构建不同的学习结构。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对学科的整体结构有所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以发现自主学习为主。
3、 指导练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学习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策略:①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教师要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及时告知他们的练习进行情况何结果,如果学生错了,应详细分析错在哪里以便于学生纠正,而且还可以克服初学者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②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练习方法选用的得当,会提高练习效率,教师要依据具体的任务指导学生选用何种方法。
以上是从知识分类来具体讨论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具体使用的各种教学策略。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主要用于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中如语文、英语等文科学科中。而程序性知识学习主要用于逻辑推理较强的学科中如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中。二者虽有着本质区别,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二者又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学会“怎么做”必须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其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可靠的保证,任何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的知识基础,而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可见二者是互为条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学科性质选择教学策略,但同时又不能太绝对,要做到优化结合,灵活运用。
四、 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在明确了两种不同知识学习在学科教学中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策略后,回到今天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典型策略。
(一)人本策略
学教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個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情感互动和彼此融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绪、情感、情理与个性体验的融合、融洽,是“参与、合作、探究”
学教的人本性策略。因为,学教,这首先是人学,真学教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情不通则理不顺”,师生情感特征对学教起支配作用。只有当学生和教师处于某种直接的、融洽的情感关系时,学生才会思考事情与问题并乐意交换想法与意见,才可自如地对付在学习与生活沟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才是最好的学教。[4]
(二)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取向的教学过程与结构安排。通常表现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调控水平。主体参与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体验、自主性体验和成就性体验。
(三)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平等意识,遇事承受能力和激励主动学习等。
(四)差异发展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线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差异发展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差异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设计个性化目标,满足多层次需求;其次,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再次,完善差异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三个方面灵活运用,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全面。
(五)体验成功策略
体验也是一种“知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差异中自主地体验成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学生,而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体验成功策略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主体的内心需要,从而找到有效的激励方式;要引导主体树立明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从而帮助主体获得成功体验;要正确处理主体的心理挫伤,有效地维持主体的心理平衡。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教会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正视挫折。
尽管和教学方法相比,策略更具有抽象的特征,但仍不可能存在一种能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基于目前现状,在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针对什么问题用什么策略。二是策略在实践中的有效性,经验的繁衍要有理论作支点,理想的策略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三是逐步提高策略的合理性,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家所证实的实验结论。正如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说过:教师们创造的经验可谓汗牛充栋,但凡事未能做出理性概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如过眼的云烟而不能站住。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科学组合,从而使课堂闪耀不同的光彩,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从而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流派,塑造来自实践的教育家。这正是教学策略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20页
[2]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56页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33页
[4]陈建和.融情:学教的人本策略,镇江课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