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日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新的生长点,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心理健康标准混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标准,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高度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为推动此项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12月7日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顺利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品味和深思。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各自独有的一种状态,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固定的点上。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能合乎标准,个体偶尔出现的不健康症状,并不意味着心理就不健康,教育者应当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
在学校,一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常把学生暂时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出现了异常,人应该只有在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时,才能说明心理是正常的。如“最近一两周感觉有点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将其看做是特质性。事实上,早有大量研究表明,轻微的焦虑感能促使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该注意区分暂时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尽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正常心理问题和异常心理问题,前者指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常态。人的心理与生理一样,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心理上绝对正常的人,就像一个生理上绝对健康的人,我们很难找到从小到大一辈子身体绝对没有问题的人,心理也是一样。后者是相对正常心理而言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各种预防与治疗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主要是根据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为依据而确定的,其落脚点在于寻找共性,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等。也就是说,与其他考生相比这个考生考得怎么样?比较的范围可小到班级、学校,大到整个地区、国家,完全按照“常模参照”来判断可能会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右手吃饭,少数人吃饭用左手,这少部分人就是不正常的吗?现代社会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意义毋庸置疑。由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依照“常模参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无法确定统一标准。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现行的部分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实际上并没有专业人员,有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心理咨询室就是虚设,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由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导致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法开展,预防与治疗就难以在学生身上体现。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还不及他上學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显著。这点说明,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更重要。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开展辅导性活动。家庭教育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径。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小学生需要得到父母、长辈的尊重、爱护,同时要避免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会为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在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大事。面对当前人类的心理危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要始终铭记:心理健康乃生活幸福之源。全民心理健康,全民心理素质水平高,乃人才兴国之源,人才强国之本。只有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心理健康,才有可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高度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生长点。为推动此项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12月7日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轨道顺利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品味和深思。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各自独有的一种状态,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固定的点上。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能合乎标准,个体偶尔出现的不健康症状,并不意味着心理就不健康,教育者应当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
在学校,一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常把学生暂时的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出现了异常,人应该只有在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时,才能说明心理是正常的。如“最近一两周感觉有点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将其看做是特质性。事实上,早有大量研究表明,轻微的焦虑感能促使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该注意区分暂时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尽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正常心理问题和异常心理问题,前者指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常态。人的心理与生理一样,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心理上绝对正常的人,就像一个生理上绝对健康的人,我们很难找到从小到大一辈子身体绝对没有问题的人,心理也是一样。后者是相对正常心理而言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各种预防与治疗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主要是根据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为依据而确定的,其落脚点在于寻找共性,例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他考了第一名”等。也就是说,与其他考生相比这个考生考得怎么样?比较的范围可小到班级、学校,大到整个地区、国家,完全按照“常模参照”来判断可能会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右手吃饭,少数人吃饭用左手,这少部分人就是不正常的吗?现代社会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意义毋庸置疑。由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依照“常模参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另一方面,过多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无法确定统一标准。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现行的部分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实际上并没有专业人员,有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心理咨询室就是虚设,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由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导致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法开展,预防与治疗就难以在学生身上体现。国外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在学校接受一天的教育,还不及他上學路上10分钟受到的教育效果显著。这点说明,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更重要。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开展辅导性活动。家庭教育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径。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小学生需要得到父母、长辈的尊重、爱护,同时要避免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会为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在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大事。面对当前人类的心理危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要始终铭记:心理健康乃生活幸福之源。全民心理健康,全民心理素质水平高,乃人才兴国之源,人才强国之本。只有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心理健康,才有可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