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在仙台医专学西医的时候,仙台医专有一个解剖学教授“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对中国来的这个“周树人君”非常照顾,认真给他修改课堂笔记,关心他的语言障碍,关心他的食宿问题,还时时鼓励他。
  然而到第三年时,周树人决定退学。藤野先生很是惋惜,周树人君很是愧对恩师。
  离别的时候,藤野送给周树人君一张自己的相片,并且在背后题字。周树人君当时没有合适相片回赠,说日后照了寄过来,还说会时时通信告知先生自己的状况。
  然而他这一走,相片没寄,信也不见一封。 他自己对此的描述是: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他所谓的“状况也无聊”,是指状况很不好。“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其实是他自己对自己的状况失望。他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承诺的照片却没有寄,信也没有写,就这样歉疚地记在心里。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迈出了文豪的第一步。1926年,45岁的鲁迅先生发表散文《藤野先生》。1931年,有朋友写信问他,藤野严九郎是否真名?鲁迅回信说是真名,然后说自己很想念藤野先生,曾经托日本的朋友打听先生的近况,却被告知十几年前仙台医专被并入东北帝国大学,缩减教授编制,藤野先生“辞职”,如今下落不明。 很是可惜。
  1934年,日本出版商岩波书店的老板来上海拜访鲁迅先生,请求准许翻译鲁迅文集在日本出版。鲁迅说文章你们来选就是了,只是有一篇《藤野先生》一定要包含在内,我希望借这个机会,找到藤野先生。
  1935年文集在日本出版,鲁迅多次打听是否有藤野先生的消息,但是都一无所获。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死前床头还摆着藤野的那张照片。
  1936年底,鲁迅的日本同学小林茂雄找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严九郎生于1874年,1903年到1915年期间,他在仙台医专任解剖学教授,期间教过中国留学生“周树人君”。
  1915年,仙台医专并入东北帝国大学,藤野严九郎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而失业。他尝试去别的学校找个教授职务,都被拒绝。藤野严九郎只好回到老家福井县,开了个小诊所。



  山村居民贫穷,藤野严九郎收费便非常低廉。病人没钱的时候,他就干脆不收费了。他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在当地颇受人尊重。
  1935年,藤野严九郎的儿子藤野恒弥在读高中,语文老师菅好春交给他一本书,说:“这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里面有一篇写的人叫藤野严九郎,你拿回去问问你父亲是不是他。”
  那年,藤野先生读到了30年前的自己在仙台给学生上课时的样子。
  那本文集的卷首印有鲁迅先生的照片,藤野拿放大镜慢慢看,说:“真的是周君啊!”合上书卷,他发了好一会儿呆。最后对儿子说:“写的是我。但你不要跟别人说。”
  于是,虽然藤野严九郎的大名在中日两国被读书人津津乐道,却没人知道真正的藤野严九郎仍然在偏僻的山村勉强谋生。
  1936年底,鲁迅的朋友小林茂雄找到了藤野先生。藤野这才知道魯迅这些年里一直在找他,一直想见他一面,哪怕能见他后人一面。
  藤野先生追悔莫及。
  他写了一篇短文《谨忆周树人君》。在藤野先生的回忆里,32年前的周树人君是这样的:周君身材不高,脸园园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至于为啥对周君这样特别照顾,藤野的解释是:我少年时代,曾经学习过汉文,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认为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可是,1935年他读了鲁迅的《藤野先生》,却没有联系鲁迅,也不让外人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说:周君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早些和周君联系的话,周君该会有多么欢喜啊。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
  “偏僻”有什么要紧?为什么要提自己“不懂文学”? 这其实是他心里有个潜意识:人家是两国闻名的大文豪,而他这个先生,现在如此落魄潦倒。
  自1907年两人离别之后,先是周树人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藤野;后来是藤野失望于自己的状况,不肯联系周君。
  两厢自卑之下,这30 年的跨国师生友谊,只落得两个字:惜别。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那时日军大量购买药品。藤野先生的诊所囤有不少药,便有药商来高价求购,并说这是军队前线需要的。藤野虽然缺钱,却一点都不卖,只推说当地村民还需要。
  药商走后,藤野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
  1945年8月,藤野先生与世长辞。
  (摘自“痴妄集”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器皿,比如盉、盂、盥、簋……这一篇来讲讲“簋”。簋,现在虽不常见,但它在古代很常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先看它的字形:  竹子编的簋,不能盛肉。有汁有水的肉汤,用竹编的东西一装,会哩哩啦啦洒一地。因此许慎先生说:“簋,黍稷(shǔ jì)方器也。”黍稷是古代的农作物,泛指五谷,簋是用来装粮食、装黍稷的器皿。不过,许慎先生有一点说错了,古代的簋都是圆的,不是方的,我们可不要弄混。  
期刊
再一次听到堂哥的消息,是在今年暑假了。妈妈说堂哥高考成绩不错,去了彩云之南,“不过这孩子应该有六七年没来过我们家了。还记得吗?你俩小时候经常在楼下玩儿。”  我呼吸微微一滞,心虚地说:“不记得了。”我不擅长说谎,眼神飘移到脚尖,随便找个借口溜了。  每年暑假,我都会跟着妈妈去昆明避暑,二叔在云南打工,堂哥就托给了我妈照顾,但是二叔二婶很忙,总是过一个月才来接他。这就意味着,堂哥寄住在我家一个月左右
期刊
在各种天马行空的古装剧里,“将军在战场上训话”是个常见的桥段,往往是千军万马的阵前,充满主角光环的将军慷慨陈词,刹那间就让全军士气高涨,然后就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大捷。类似的情节并不少见,观众们看到后也会因此激动不已。但放在真实历史中,却是非常不现实的。  因为这涉及一个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在没有扩音技术的古代,到了要训话的关键时刻,哪怕将军天生拥有武侠小说里“千里传音”的硬功夫,想让千军万马都听清楚也
期刊
暑假,某天,我哼着歌去培训班上课。突然,我看见路边有个绿色的小团子在滚动,走近才发现是一只湿透了的小鹦鹉,正在扑闪着翅膀,企图飞起来。  “你迷路了吗?”我小心翼翼把它捧在手心,感觉它很虚弱,于是在征得爸爸同意后把它带回家照顾。  休养了几天后的小鹦鹉终于恢复了活泼调皮的本能,我希望它六六大顺,所以给它取名“六六”。六六长得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它背上的毛是浅绿色的,像穿了一件绿色的燕尾服,白白的肚
期刊
大多数大人会结婚  结婚是男女双方约定一起生活,去政府机关申请结婚登记,成立家庭的行为。在中国,女性满20周岁,男性满22周岁后可以结婚。  大人结婚的理由多种多样,“因为想和喜欢的人每天在一起”“因为寂寞”等等。  在过去,没有经济实力的女性,会选择和能养活自己的男人结婚。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有工作做,纯粹因经济情况而结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在过去,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男性,则希望与能为自己做
期刊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太平洋当中有一个岛屿,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泳,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有野狗在决斗……以前,在这个岛上住着印第安人,他们受到了捕猎海獭的阿留申人的杀害,离开这个岛到东方去居住。他们离开时,留下一位小姑娘——卡拉娜。她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的船只到来。她独立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鱼用具,与野狗斗争,历尽艰险才得以生存下来。原书精华摘选
期刊
“我同意!”妈妈说。我甚至还没来得及问她。她一看到我怀里这只麻烦精,立刻就同意收养它了。“现在,我们先去给它洗个澡。”  “谢谢,妈妈。”我一直以来就渴望养只小狗,我们本来打算等搬到佛罗里达州再养。幸运的是,妈妈喜欢顺其自然。  “它选你当主人,一定是有原因的。”  “是的,我是第一个主动喂它的傻瓜。”  妈妈揉了揉我的头发。“生命就是趟旅程,我的旅行家。”  “而我们都渴望搭个顺风车。”  “永
期刊
幼年时期的暑假酷热难耐,树叶都热得发亮,当时我在庞老头家里待着。中学的升学结果已经出了。出去玩吧,顶着七月炎夏凶残的太阳,人都会被晒脱皮了。在家待着又太无聊,简直像坐牢。我母亲说,得了,要不你去庞老师那儿上补习班吧。  庞老师当了一辈子中学老师,退休了在家闲不住,就摆了六七张单人课桌,办起了补习班,只收附近的小孩子,提前教点东西。  问题是,谁想放假了还学几何、背单词?我们不过是应付家长。庞老头看
期刊
給下图中的水管里注水。当水管分成两支时,水量也被平均分成两等份,从两边分流下来。  请问:从入口处注入16L的水后,流进u杯子中的水有多少L?《水管》答案:
期刊
卡尔·兰德斯坦纳是奥地利著名的医学家。他因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的血清与乙的红细胞凝结的现象。这一现象以往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它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并开始了认真、系统的研究。  经过长期的思考,兰德斯坦纳终于想到:会不会是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