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例46,XY性腺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雄激素受体(AR)基因检测,以提高对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方法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盆腔B超、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等。同时进行AR基因突变分析,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对患儿、患儿父母AR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扩增,然后直接测序。
结果患儿7岁2个月,女性外阴,阴蒂2.0 cm×0.8 cm,阴道口可见,双侧腹股沟区可及大小约1.5 cm×0.8 cm包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激发试验结果:激发前睾酮、雄烯二酮及双氢睾酮水平分别为0 nmol/L、1.78 nmol/L、0.07 nmol/L,HCG激发后其血清水平分别为4.69 nmol/L、2.10 nmol/L、0.33 nmol/L。染色体核型为46,XY。盆腔B超:盆腔内未显示正常子宫、卵巢声像,未显示明显阴道回声,双侧腹股沟管内环处分别显示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左侧1.4 cm×1.0 cm×0.8 cm,右侧1.5 cm×0.7 cm×0.8 cm,团块回声均匀,低回声团内显示稀疏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双侧腹股沟管低回声团,考虑为睾丸。双侧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腹膜后B超未见异常。盆腔MRI平扫+增强显示直肠与膀胱之间见一管道影,长度40 mm,考虑为阴道,但其末端未见正常形态及结构的子宫、卵巢影。DNA测序结果显示患儿AR基因第2外显子上发生c.1685T>C杂合突变,造成该基因编码氨基酸的第562位由异亮氨酸改变为苏氨酸。检索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数据库未见该突变报道,经计算机软件预测该突变为有害突变。对患儿母亲进行该位点的Sanger验证,发现同样位点突变;而患儿父亲该位点未见异常。
结论AR基因第2外显子c.1685 T>C(p.Ile562Thr )突变,是一个新的AR基因突变位点,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计算机软件预测结果推断该位点的突变可导致AI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