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竞争力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研究专业竞争力的内涵、现状、对策思考对指导专业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办学规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师资水平和校企合作五个方面对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高职航海 专业竞争力 现状分析
专业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航海院校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和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研究高职专业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对指导专业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航海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1.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要素
专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内涵丰富,影响要素众多,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根据倪勇(2012)的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竞争力指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与行业内其他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或同类专业比较,在服务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就业优势与合作优势,以及社会认同的优势。王国庆(2012)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张涛(2014)认为,高校专业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在与其他同类专业比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和特色。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职航海教育“专业竞争力”指围绕培养高级航海人才,拥有的具有持续竞争力、优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独特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1办学机构增加,生源总量减少。
我国是航运大国,船员总量、航海院校数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各种层次的航海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断壮大,据中国交通报报道,目前,全国共有14所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和28所中专学校开设有航海类专业,还有10余所大中专院校筹备开设航海类专业,成为航海高职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递减,院校却翻倍增加,必然导致航海院校的生源不足。目前江苏省内,除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外,还增加了南京航海技术学校、南京海员学校、连云港航海职业技术学校、宿迁市船员职业学校等航海类学校和船员培训机构,学校迅速增加,但僧多粥少,生源严重不足,某些中职航海学校招不满学生,面临生存问题。在生源质量上,由于航海类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航海高职院校近两年非水上专业分数线在水上专业尚能控制在480分左右,生源质量尚好。但相对前几年,分数线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在生源减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成为航海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2.2专业特色强化,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以航海技术(船舶驾驶)、轮机工程两个专业为核心,围绕行业产业结构特性,构建专业群体系,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等,均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质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辐射作用,增强了专业竞争力,形成了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了学院知名度。然而,某些航海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是行业的特性,不是任何一所院校的特色。各校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相似,具有较强的共性。因此,每一所航海高职院校急需考虑自己的独有“特色”。比如:我们的教育更有哪些特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哪些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哪些方面更具竞争力?这才是自己的核心特色和品牌。能否突出特色,满足企业需求,吸引高素质生源将是航海类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培养质量提高,全面发展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航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各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海技术人才。其中,部分院校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技能证书持有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近100%;南通航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全国统考考证通过率连续14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三甲,高职院校培养的船员在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全面提升。然而,海员的国际标准性使航海类专业更多体现为“职业性”和“技能性”,弱化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各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以专业教育为主,航海心理学、航海文化、职业道德等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没开设,随意性很大;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没有系统性开展,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足。
2.4师资水平提升,结构尚待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部分优秀院校拥有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批在全国航海教育界享有知名度的专家教师,航海类专业教师中101人持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其中具有甲类一等远洋船长、轮机长资格证书教师达28人,双师比例达到98%,位列全国航海类院校之冠。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偏重学历和职称,缺乏上船经验,很多专业教师没有相应职务的海上资历;师资年龄不均衡,有的院校偏大,有的偏小,有的中间大、两头小,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师资基本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4所本科院校,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学缘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各校专业教师中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不足50%,缺乏国际交流能力。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结构、优化师资队伍成为各高职航海类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方向。
2.5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技能不强。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各航海高职院校优化传统的“订单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载体,与企业深度合作,取得一定成果。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岗位人才特殊需求开发特色“点单式”培养模式,打造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船,作为航海类专业的“海上教学工厂”。虽然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但缺乏深层次的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如企业师资资源、企业为学生上船实习提供便利等。部分航海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实习船”供学生开展实习锻炼,但校外实习船队成本高,学生总体海上实习训练时间偏短、频次偏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需求,毕业生就业初期适岗能力不足。因此,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3.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3.1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在培养模式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签订三方协议,实行双导师、学徒管理、弹性学制等培养学习计划;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实践教学,更新航海教育与培训内容,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上,推广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利用幕课、网络课程等网上资源推进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的航海教学团队,既重视学历、职称要求,又重视相应职务海上资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上船,更新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更高船上职务;多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把最新行业资讯和案例带进课堂;引进或培养1名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定期选派老师到国外航海、海事院校交流访问,推动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除专业内容外,加强英语口语、职业道德、航海心理等非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引导职业理念,提高航海技能和心理素质;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普及航海知识,进行海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全国性行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创业宣讲,组织科技活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海员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勇,胡家秀.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2]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职业技术教育,2012(22).
[3]张涛,冯雷鸣.培育和提升行业院校专业竞争力的探讨.中国轻工教育,2012(5).
[4]孙宸.航海高职院校竞争力现状分析.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4).
基金:201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1SJD880109]。
关键词: 高职航海 专业竞争力 现状分析
专业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航海院校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和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研究高职专业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对指导专业特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航海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1.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要素
专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内涵丰富,影响要素众多,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根据倪勇(2012)的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竞争力指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与行业内其他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或同类专业比较,在服务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就业优势与合作优势,以及社会认同的优势。王国庆(2012)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张涛(2014)认为,高校专业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综合能力,是在与其他同类专业比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和特色。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高职航海教育“专业竞争力”指围绕培养高级航海人才,拥有的具有持续竞争力、优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独特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1办学机构增加,生源总量减少。
我国是航运大国,船员总量、航海院校数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各种层次的航海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断壮大,据中国交通报报道,目前,全国共有14所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和28所中专学校开设有航海类专业,还有10余所大中专院校筹备开设航海类专业,成为航海高职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递减,院校却翻倍增加,必然导致航海院校的生源不足。目前江苏省内,除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外,还增加了南京航海技术学校、南京海员学校、连云港航海职业技术学校、宿迁市船员职业学校等航海类学校和船员培训机构,学校迅速增加,但僧多粥少,生源严重不足,某些中职航海学校招不满学生,面临生存问题。在生源质量上,由于航海类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航海高职院校近两年非水上专业分数线在水上专业尚能控制在480分左右,生源质量尚好。但相对前几年,分数线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在生源减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成为航海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2.2专业特色强化,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以航海技术(船舶驾驶)、轮机工程两个专业为核心,围绕行业产业结构特性,构建专业群体系,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等,均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质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辐射作用,增强了专业竞争力,形成了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了学院知名度。然而,某些航海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是行业的特性,不是任何一所院校的特色。各校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相似,具有较强的共性。因此,每一所航海高职院校急需考虑自己的独有“特色”。比如:我们的教育更有哪些特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哪些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哪些方面更具竞争力?这才是自己的核心特色和品牌。能否突出特色,满足企业需求,吸引高素质生源将是航海类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培养质量提高,全面发展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航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各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海技术人才。其中,部分院校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技能证书持有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近100%;南通航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全国统考考证通过率连续14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三甲,高职院校培养的船员在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全面提升。然而,海员的国际标准性使航海类专业更多体现为“职业性”和“技能性”,弱化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各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以专业教育为主,航海心理学、航海文化、职业道德等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没开设,随意性很大;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没有纳入课程体系,没有系统性开展,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足。
2.4师资水平提升,结构尚待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部分优秀院校拥有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批在全国航海教育界享有知名度的专家教师,航海类专业教师中101人持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其中具有甲类一等远洋船长、轮机长资格证书教师达28人,双师比例达到98%,位列全国航海类院校之冠。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偏重学历和职称,缺乏上船经验,很多专业教师没有相应职务的海上资历;师资年龄不均衡,有的院校偏大,有的偏小,有的中间大、两头小,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师资基本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4所本科院校,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学缘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各校专业教师中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不足50%,缺乏国际交流能力。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结构、优化师资队伍成为各高职航海类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方向。
2.5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技能不强。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各航海高职院校优化传统的“订单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载体,与企业深度合作,取得一定成果。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岗位人才特殊需求开发特色“点单式”培养模式,打造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船,作为航海类专业的“海上教学工厂”。虽然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但缺乏深层次的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如企业师资资源、企业为学生上船实习提供便利等。部分航海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实习船”供学生开展实习锻炼,但校外实习船队成本高,学生总体海上实习训练时间偏短、频次偏少,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需求,毕业生就业初期适岗能力不足。因此,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3.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3.1创新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在培养模式上,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签订三方协议,实行双导师、学徒管理、弹性学制等培养学习计划;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实践教学,更新航海教育与培训内容,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上,推广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利用幕课、网络课程等网上资源推进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的航海教学团队,既重视学历、职称要求,又重视相应职务海上资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上船,更新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更高船上职务;多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把最新行业资讯和案例带进课堂;引进或培养1名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定期选派老师到国外航海、海事院校交流访问,推动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除专业内容外,加强英语口语、职业道德、航海心理等非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引导职业理念,提高航海技能和心理素质;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普及航海知识,进行海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全国性行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创业宣讲,组织科技活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海员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勇,胡家秀.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2]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职业技术教育,2012(22).
[3]张涛,冯雷鸣.培育和提升行业院校专业竞争力的探讨.中国轻工教育,2012(5).
[4]孙宸.航海高职院校竞争力现状分析.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4).
基金:201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1SJD8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