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成立以来,在管理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上,努力朝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作为人文课教师,在学校开设人文课程的过程中,感到了一些困惑。学校同国内大多数医学类院校一样,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思考,希望人文课程能与专业渗透融合,为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起到作用。
【关键词】人文课程 医学院校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0-02
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2012年5月,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成立,由中专模式转变成了大专,成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近4年的时间里,从管理模式,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作为公共课部教师,在人文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院的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和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一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文类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师都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
一、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
1.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2012年由中专学校升格转型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来,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变成了高中毕业生,原先针对中专生开设的大量公共基础通识课程被大量削减。除去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课,所剩公共课寥寥无几。粗略统计,在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笔者所属的人文艺术教研室大致开设过这样几门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实用写作》、《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护士人文修养》。而其余系部、教研室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致有《心理学》、《护理伦理学》、《职业道德》、《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几门。
根据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上述人文类课程并没有能够在全校开设,并且开设的时间、课时量多少、考核方式等都是在满足各系部专业课程的安排后随机做出安排。比如《大学语文》,一般只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开设,两学年的开设时间,有时是考试课,有时是考查课。《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一般只针对药学、医技系学生开设,开课时间在大一大二的某一学期,课时量有时是18节,有时是36节。《护士人文修养》只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
这样一来,人文课程在学生心里、医学专业教师心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分量和地位。有的学生上课纯粹把人文课当做枯燥专业课的一种调剂休息;院系管理者认为人文课占据了专业课的时间,不开设也罢!人文课程成了无关紧要的课程,人文课教师成了无关紧要的闲杂人。
2.人文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脱节
人文课程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医学人文课程具有交叉性,需要兼具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①我校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理科出身,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参差不齐;而人文学科教师虽是文科出身,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再加上人文课程及人文教师的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使得人文教师出去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与专业对接少、沟通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人文课程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的想法成了人文课程教师的一厢情愿,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不断努力朝为专业服务方向靠拢,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
3.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整合性或融合性,教学形式不丰富,考核方式单一
(1)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使人文课程始终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性或融合性。由于专业课与人文课“各自为政”的特点,二者缺乏必要的连接和衔接性,使得一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既耗费上课教师的精力,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例如《护士人文修养》中,《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2)在很多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学术沙龙、课外预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注重让学生早接触临床,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虽也有角色扮演、课堂训练等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没能最大程度实现。
(3)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人文课程教育的性质,考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在我国,闭卷考试一直是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虽然我校已经采用平时加期末考试两个成绩相加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期末的笔试仍然占了最后成绩的60%以上,换句话说,这种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人文水平高低。
二、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思考
1.影响我院人文课程的原因
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绝非偶然,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我院的种种问题,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政府关注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识不强。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几乎没有专门下文引导、支持和强制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院系领导要么是学医出身,要么是非教育类出身,对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敏感,没有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地将人文课程设置进去,使得人文课程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附属品,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观念影响。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目前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关注得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强化和训练,更重视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医学仪器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内涵,忽视了医学生作为“人”的一面。③在医患关系紧张,“闹医”事件频发的今天,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课程设置不合理,系部间缺乏沟通交流,目标、对象缺乏整体考虑。
由于一直以来的“单打独斗”,人文课程与专业的脱节,使得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很容易将人文课程的作用忽略,将之排除在外。加上学校在人文课程开设上的随意性,使得人文课始终没能形成能与各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对课程开设的目标、对象没有做好充分的认知,削弱了人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关于我院开设人文课程的建议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设置上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重点。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是大势所趋。基于前文的分析,我院的人文课程,笔者有几点想法:
(1)各院系能根据学生情况和岗位需求,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到最大。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少,学生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以此为由随意削减人文课程的课时和类别,因为对于医院、病人来说,有过硬技术的专业医学生重要,有高情商高技能的专业医务工作者更重要。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谈到课程时提出:“希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多,并且这些联系能够得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④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校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做的较好的有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的《护士人文修养》,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交礼仪》等。如《护士人文修养》,针对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体现出的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在这门课上,都会提到。所以,在学生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角色意识,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课程的开设,从培养目标上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此外,要对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因为课程多,课时紧,所以,在人文课程开设之前,各院系课程与人文课程应进行整合,不同课程涉及到的同一内容可以由教师做精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侧重点可以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3)课程类型、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可多样化。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努力做到与自然科学、医学相渗透,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人文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得到上至政府,下至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医患关系课程,更是成为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重点课程。人文课无论是课时量、课时分布、课程形式、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是比较丰富的,像美、德、英、法、日等国,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基于人文课的特点,也不应单纯的以笔试的方式判定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甚至是后续随访的方式进行。
引用:
①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②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③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④(美)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9.
参考文献:
[1] 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2] 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3] 许虹.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
[4] 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卷第3期.
【关键词】人文课程 医学院校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0-02
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2012年5月,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成立,由中专模式转变成了大专,成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近4年的时间里,从管理模式,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作为公共课部教师,在人文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院的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和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一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文类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师都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
一、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
1.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2012年由中专学校升格转型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来,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变成了高中毕业生,原先针对中专生开设的大量公共基础通识课程被大量削减。除去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课,所剩公共课寥寥无几。粗略统计,在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笔者所属的人文艺术教研室大致开设过这样几门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实用写作》、《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护士人文修养》。而其余系部、教研室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致有《心理学》、《护理伦理学》、《职业道德》、《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几门。
根据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上述人文类课程并没有能够在全校开设,并且开设的时间、课时量多少、考核方式等都是在满足各系部专业课程的安排后随机做出安排。比如《大学语文》,一般只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开设,两学年的开设时间,有时是考试课,有时是考查课。《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一般只针对药学、医技系学生开设,开课时间在大一大二的某一学期,课时量有时是18节,有时是36节。《护士人文修养》只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
这样一来,人文课程在学生心里、医学专业教师心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分量和地位。有的学生上课纯粹把人文课当做枯燥专业课的一种调剂休息;院系管理者认为人文课占据了专业课的时间,不开设也罢!人文课程成了无关紧要的课程,人文课教师成了无关紧要的闲杂人。
2.人文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脱节
人文课程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医学人文课程具有交叉性,需要兼具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①我校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理科出身,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参差不齐;而人文学科教师虽是文科出身,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再加上人文课程及人文教师的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使得人文教师出去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与专业对接少、沟通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人文课程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的想法成了人文课程教师的一厢情愿,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不断努力朝为专业服务方向靠拢,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
3.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整合性或融合性,教学形式不丰富,考核方式单一
(1)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使人文课程始终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性或融合性。由于专业课与人文课“各自为政”的特点,二者缺乏必要的连接和衔接性,使得一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既耗费上课教师的精力,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例如《护士人文修养》中,《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2)在很多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学术沙龙、课外预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注重让学生早接触临床,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虽也有角色扮演、课堂训练等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没能最大程度实现。
(3)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人文课程教育的性质,考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在我国,闭卷考试一直是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虽然我校已经采用平时加期末考试两个成绩相加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期末的笔试仍然占了最后成绩的60%以上,换句话说,这种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人文水平高低。
二、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思考
1.影响我院人文课程的原因
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绝非偶然,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我院的种种问题,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政府关注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识不强。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几乎没有专门下文引导、支持和强制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院系领导要么是学医出身,要么是非教育类出身,对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敏感,没有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地将人文课程设置进去,使得人文课程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附属品,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观念影响。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目前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关注得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强化和训练,更重视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医学仪器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内涵,忽视了医学生作为“人”的一面。③在医患关系紧张,“闹医”事件频发的今天,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课程设置不合理,系部间缺乏沟通交流,目标、对象缺乏整体考虑。
由于一直以来的“单打独斗”,人文课程与专业的脱节,使得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很容易将人文课程的作用忽略,将之排除在外。加上学校在人文课程开设上的随意性,使得人文课始终没能形成能与各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对课程开设的目标、对象没有做好充分的认知,削弱了人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关于我院开设人文课程的建议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设置上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重点。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是大势所趋。基于前文的分析,我院的人文课程,笔者有几点想法:
(1)各院系能根据学生情况和岗位需求,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到最大。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少,学生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以此为由随意削减人文课程的课时和类别,因为对于医院、病人来说,有过硬技术的专业医学生重要,有高情商高技能的专业医务工作者更重要。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谈到课程时提出:“希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多,并且这些联系能够得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④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校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做的较好的有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的《护士人文修养》,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交礼仪》等。如《护士人文修养》,针对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体现出的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在这门课上,都会提到。所以,在学生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角色意识,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课程的开设,从培养目标上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此外,要对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因为课程多,课时紧,所以,在人文课程开设之前,各院系课程与人文课程应进行整合,不同课程涉及到的同一内容可以由教师做精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侧重点可以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3)课程类型、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可多样化。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努力做到与自然科学、医学相渗透,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人文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得到上至政府,下至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医患关系课程,更是成为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重点课程。人文课无论是课时量、课时分布、课程形式、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是比较丰富的,像美、德、英、法、日等国,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基于人文课的特点,也不应单纯的以笔试的方式判定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甚至是后续随访的方式进行。
引用:
①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②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③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④(美)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9.
参考文献:
[1] 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2] 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3] 许虹.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
[4] 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