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有别于其他武术,它是在文化理论指导下,发展出现的武术。它以道家文化为理论基础,是通过肢体来表达对道的理解和感悟,是通过武术这种方式,使生命能够更好存在。本文通过研究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分析道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结合十三势,提出传统武术的本源所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武术;十三势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Studies
—— To 13 Potential as an Example
XU Xi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martial arts, it is guided by cultur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I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aoist culture, it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body to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through this way, the martial arts to make life better In this paper, through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istor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cultur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bined with 13 potential, put forward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wushu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13 potential
引言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现状,已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目前传统武术的研究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郭玉成提出,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特色,要不同于西方体育,走“文化回归”之路,非此则难以阻止传统武术文化的渐逝。虽然走“文化回归”之路是传统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但研究依然停留于对传统武术表面的研究〔2〕。传统武术研究最为缺失的是对于更深层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这是由于缺少对于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十三势进行研究,探究传统武术的本源。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传统武术的形成和衰落
1传统武术的形成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如《马槊谱》《阴符枪谱》《拳经》《正气堂集》《五杂俎》《续文献通考》《耕余剩技》《手臂录》《内家拳法》等武术论著。这些武术专著和论著的出现,表明武术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支撑,已经从简单的实践,上升到专属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枪法有枪法的理论,拳法有拳法的理论。理论的出现是传统武术形成的一个标志。
传统武术中的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表明民间武术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三大内家拳都以道家文化中的词语来命名,说明它们的理论基础是来自道家文化,虽以不同名字来命名,但其精粹是一脉相通的。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说,“尚云祥曾用形意拳口诀与程延华交换八卦掌口诀,发现最精粹处是相通的”〔3〕。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4〕。所以,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从传承的方面来看,郭云琛曾说,“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已经有传承存在,并且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武术的动作、姿势、练习方法等,传承的是更为重要和基础的道家文化。李仲轩说,“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所以,传承最为重要的是传承道家文化、传承道理,因为动作的传承总会因人而异,会有所丢失,但道理是不变的,道家文化是不变的。所以,传承是传统武术形成的另一个标志。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武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结合,以师徒传承为主、家庭传承为辅的传承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同时,传统武术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从格斗技击上升到养生健体、益寿延年,这是武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超越,是武术自身的升华。传统武术在这一时期逐步成形,同时也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了本质的区别。
2传统武术的衰落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国人的自信似乎也在一点一滴地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强国强种”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在西方近代体育的冲击下,传统武术作为极具特色的中国式体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被称为“国术”,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甚至引领了整个民族的自强运动,在民间和军队都掀起了习武自强的风潮。 但在西方洋枪洋炮的打击下,当时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都被西方文化所冲击,革新、西化、改造的声音不绝于耳,传统武术也在被改造、被革新的行列之中。而这种改造多是用西方体育思想做主导,用西方体操混合以传统武术动作进行改编,如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
然而,这种改造把传统武术固定化、模式化,并配以口号、方阵进行统一训练,这完全改变了传统武术长期以来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传承和习练方式。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曾说到尚云祥的教徒方式。他说:“虽然尚云祥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意拳是要师傅教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若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传统武术的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这是传统武术传承下来的习练方式,它不仅传承武术动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动作所传承的是道理,是中国的哲学。所以,传统武术中有“一层功夫一层理”之说,对道理理解的深度不同,所表达出的武术肯定也不同。而西方体育是以竞技思想为指导,更多的是追求胜负。但是,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传统武术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并且这种改造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以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为主导,改变了传统武术传承多年的习练方式。这使传统武术从此走向衰落、走向低谷。
2道家文化简析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的起源已无从考证,在东周末期,曾在东周为收藏室之官的老子,阅览史书,集古圣先贤之智慧,总结形成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为基础,提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出以道正身、修身、明理,并以此为法,通过不断实践而最终能够领悟自然,参透天地之道为目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4〕。在道家文化中,“一”被用来代表道,但“一”并不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也即为阴阳。二生三,三是阴和阳,加上道生一的一,才为三。丢失了一,阴阳就没有了,没有了阴阳,三便无从谈起,万物更不会生长。因此,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三生万物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个“一”,道家的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它们的元始都为一。所以,道家尊崇守一。
守一只是道家对于自然、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但任何一家学说,或者一门学问,如果不能回归于人类,不能实际应用于人类自身,那么它终究是没有意义的。道家认为,世间万物并不是由超越人类的神所创造的,正所谓,万物作焉而弗始,道家把世间万物的活动,都看作其自身自然的行为,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作用,并没有高贵的神创造一切,这是道家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道家认为,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在道家看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对于自然来说,人类与万物平等,并没有高贵之处。但人类作为特殊的种类,能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这是人类与万物的不同之处。道家既不过于抬高人类的价值,也不过于贬低人类的作为,这正是道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界的根基所在。
道家认为,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二气之影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人能够做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5〕?因此,老子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有的变和动,其根源都在中,道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处理事务时,不被现象所干扰。所以,道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守中。
五行、八卦内容各不相同,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含义,八卦五十六变之中,每一变也都有不同的解释。但透过五行中的每一行和五十六变中的每一变,要看到的是“中”的变化。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八卦中,所有的卦都来自乾坤两卦,乾坤两卦为体,但八卦中的用却是来自坎离两卦,“坎离者,乾坤二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中间一爻的不同,变化就在于中上的不同。而五行之间,虽然遵循相生相克之理,但更需遵循的是土生万物的基本概念。五行之中,土为中,道家认为,其他四行之中,都要含有土,因为,土为根源,丢失了根源,其他四行就是孤立地存在,无源之水,终不会长久地存在。所以,五行要合一,也就是要合于中。在道家的思想之中,处处都体现着“中”的重要性,因此,守“中”不仅体现在思想之中,更体现于实践之中。
3十三势的本源性
1十三势中的八卦
十三势中所说的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表明十三势中所用的八卦不是先天八卦,而是后天八卦,在后天八卦之中,坎、离、震、兑是在四个正方位中,乾、坤、艮、巽是在四个斜角中。在方位之中,四正方与四斜角是同时存在于空间之中,但只有确定了四个正方位,才能找出四斜角的存在。而十三势中,掤、捋、挤、按就是四个正方位,只有在掤、捋、挤、按存在的前提下,採、挒、肘、靠才能够存在。这说明,掤、捋、挤、按是基础,採、挒、肘、靠是具体运用。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含有掤、捋、挤、按,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要打出掤、捋、挤、按。而採、挒、肘、靠是掤、捋、挤、按在身体部位中的具体运用,用手或脚打出掤、捋、挤、按就是採;用节打出便是挒;用关打出即是肘;用躯干打出则是靠。
《参同契》中说“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八卦分出了四方正和四斜角,但其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运动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变动,并且在变动中不能失中。同样,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是太极拳的基础,在运用之时,并不是固定地运用掤,或者运用靠,而是感受对方之动所造成的自身之动的势,然后顺势而为之。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目的,只是为了守中。所以,十三势用八卦来代表说明,还是离不开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2十三势中五行
十三势中所说的“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是互相生克,但其中又说土生万物,也就是金、木、水、火都由土中而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退、顾、盼也需从中定而来,并且在道家文化中,金有收敛之意,木有生发之势。但在十三势中,收敛之意对应的却是进步,而生发之势对应的却是退步。在进步时,要时刻保持收敛之意。而在退步时,则不能丢失生发之势。与人搭手,进步时,丢掉了收敛之意,这个进步就无法变成退步,有进无退,便成为死步。而在退步之时,如果没有保持生发之势,就成了有退无进,也是死步。在传统武术中,步法是十分重要的,习练武术的人都知道,进身是非常困难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身与步不合。太极拳中说“上下相随人难进〔6〕”,同样的道理,上下相随人难防。形意拳中也说,“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但总以身法为要”。身法与步法的配合十分重要,进步、退步之中都要含有向中之势。十三势运用五行的特性与步法相结合,所讲的依然是道家注重的阴阳相合,互为其根,五行合一,其本意仍然是道家守中思想的体现。
从五行与方位的结合中,更能体现出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进、退、顾、盼的运用都是顺对方而为之,对方进身,我自退步,对方退步,我则进身。自身的进、退、顾、盼都是为了守住自身的中定,不被对方所干扰。因此,十三势中所体现的依然是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3十三势的本源性
“意气君来骨肉臣,益寿延年不老春”,十三势的养生功能是超越技击功能而存在的,而五行、八卦也都体现出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深厚影响。道家提倡性命双修,性和命,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7〕”,在道家看来性和命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家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是由阴阳二气加上中所构成,这个中被道家称为神,所以,道家的修炼十分注重神、意、气。同时,在道家文化中,人体内为阴,体外为阳,阴阳二气交合于形,从而构成形体。道家认为,生命力是人生存的基础,而生命力相关的是气。因此,过于注重形的锻炼,注重每一块肌肉的练习,会加速体内之气的消耗,并且会干扰阴阳二气在形的交合。所以,道家不注重对于形体的修炼,而是注重于对神、意、气的修炼。从以上论述看出,十三势的本源来自道家文化,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它所修炼的也是性和命,是通过修炼使生命能够更好地存在,这是十三势的本意所在,也是道家文化真意的体现。
十三势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从十三势中的八卦、五行能够看出,其中处处都体现着被道家文化所打下的烙印。而通过文章的分析、论述,十三势中更体现着道家文化从养生的基本点出发,以守中为核心,通过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方法来实现养生目标。十三势是(下转第21页)(上接第13页)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具有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其更是一门养生功法,是道家修炼方法之一,是通过肢体活动,来表达道家思想。因此,要理解、分析十三势所表达的内容,就要从道家文化入手。可以说,十三势的本源就是道家文化,是道家思想通过肢体活动的反映。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的本源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于传统武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合起来正对应文中的十三势,通过十三势的本源性能够看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离不开道家文化。
【关键词】传统武术;十三势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Studies
—— To 13 Potential as an Example
XU Xi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martial arts, it is guided by cultural theory,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I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aoist culture, it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body to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through this way, the martial arts to make life better In this paper, through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istor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cultur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bined with 13 potential, put forward 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wushu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13 potential
引言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根,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现状,已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目前传统武术的研究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郭玉成提出,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特色,要不同于西方体育,走“文化回归”之路,非此则难以阻止传统武术文化的渐逝。虽然走“文化回归”之路是传统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但研究依然停留于对传统武术表面的研究〔2〕。传统武术研究最为缺失的是对于更深层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这是由于缺少对于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十三势进行研究,探究传统武术的本源。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本源的研究,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传统武术的形成和衰落
1传统武术的形成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传统武术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如《马槊谱》《阴符枪谱》《拳经》《正气堂集》《五杂俎》《续文献通考》《耕余剩技》《手臂录》《内家拳法》等武术论著。这些武术专著和论著的出现,表明武术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支撑,已经从简单的实践,上升到专属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枪法有枪法的理论,拳法有拳法的理论。理论的出现是传统武术形成的一个标志。
传统武术中的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表明民间武术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三大内家拳都以道家文化中的词语来命名,说明它们的理论基础是来自道家文化,虽以不同名字来命名,但其精粹是一脉相通的。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说,“尚云祥曾用形意拳口诀与程延华交换八卦掌口诀,发现最精粹处是相通的”〔3〕。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4〕。所以,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
从传承的方面来看,郭云琛曾说,“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已经有传承存在,并且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武术的动作、姿势、练习方法等,传承的是更为重要和基础的道家文化。李仲轩说,“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所以,传承最为重要的是传承道家文化、传承道理,因为动作的传承总会因人而异,会有所丢失,但道理是不变的,道家文化是不变的。所以,传承是传统武术形成的另一个标志。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武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结合,以师徒传承为主、家庭传承为辅的传承方式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同时,传统武术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从格斗技击上升到养生健体、益寿延年,这是武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超越,是武术自身的升华。传统武术在这一时期逐步成形,同时也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了本质的区别。
2传统武术的衰落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国人的自信似乎也在一点一滴地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强国强种”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在西方近代体育的冲击下,传统武术作为极具特色的中国式体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被称为“国术”,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甚至引领了整个民族的自强运动,在民间和军队都掀起了习武自强的风潮。 但在西方洋枪洋炮的打击下,当时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都被西方文化所冲击,革新、西化、改造的声音不绝于耳,传统武术也在被改造、被革新的行列之中。而这种改造多是用西方体育思想做主导,用西方体操混合以传统武术动作进行改编,如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
然而,这种改造把传统武术固定化、模式化,并配以口号、方阵进行统一训练,这完全改变了传统武术长期以来言传身教、口传身授的传承和习练方式。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曾说到尚云祥的教徒方式。他说:“虽然尚云祥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意拳是要师傅教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若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传统武术的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这是传统武术传承下来的习练方式,它不仅传承武术动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动作所传承的是道理,是中国的哲学。所以,传统武术中有“一层功夫一层理”之说,对道理理解的深度不同,所表达出的武术肯定也不同。而西方体育是以竞技思想为指导,更多的是追求胜负。但是,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传统武术逃脱不了被改造的命运,并且这种改造脱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以西方的竞技体育思想为主导,改变了传统武术传承多年的习练方式。这使传统武术从此走向衰落、走向低谷。
2道家文化简析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的起源已无从考证,在东周末期,曾在东周为收藏室之官的老子,阅览史书,集古圣先贤之智慧,总结形成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道法自然为基础,提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出以道正身、修身、明理,并以此为法,通过不断实践而最终能够领悟自然,参透天地之道为目标。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4〕。在道家文化中,“一”被用来代表道,但“一”并不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也即为阴阳。二生三,三是阴和阳,加上道生一的一,才为三。丢失了一,阴阳就没有了,没有了阴阳,三便无从谈起,万物更不会生长。因此,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三生万物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个“一”,道家的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它们的元始都为一。所以,道家尊崇守一。
守一只是道家对于自然、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但任何一家学说,或者一门学问,如果不能回归于人类,不能实际应用于人类自身,那么它终究是没有意义的。道家认为,世间万物并不是由超越人类的神所创造的,正所谓,万物作焉而弗始,道家把世间万物的活动,都看作其自身自然的行为,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存在的作用,并没有高贵的神创造一切,这是道家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道家认为,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在道家看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对于自然来说,人类与万物平等,并没有高贵之处。但人类作为特殊的种类,能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这是人类与万物的不同之处。道家既不过于抬高人类的价值,也不过于贬低人类的作为,这正是道家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界的根基所在。
道家认为,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一,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二气之影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人能够做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5〕?因此,老子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有的变和动,其根源都在中,道家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处理事务时,不被现象所干扰。所以,道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守中。
五行、八卦内容各不相同,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含义,八卦五十六变之中,每一变也都有不同的解释。但透过五行中的每一行和五十六变中的每一变,要看到的是“中”的变化。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八卦中,所有的卦都来自乾坤两卦,乾坤两卦为体,但八卦中的用却是来自坎离两卦,“坎离者,乾坤二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中间一爻的不同,变化就在于中上的不同。而五行之间,虽然遵循相生相克之理,但更需遵循的是土生万物的基本概念。五行之中,土为中,道家认为,其他四行之中,都要含有土,因为,土为根源,丢失了根源,其他四行就是孤立地存在,无源之水,终不会长久地存在。所以,五行要合一,也就是要合于中。在道家的思想之中,处处都体现着“中”的重要性,因此,守“中”不仅体现在思想之中,更体现于实践之中。
3十三势的本源性
1十三势中的八卦
十三势中所说的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表明十三势中所用的八卦不是先天八卦,而是后天八卦,在后天八卦之中,坎、离、震、兑是在四个正方位中,乾、坤、艮、巽是在四个斜角中。在方位之中,四正方与四斜角是同时存在于空间之中,但只有确定了四个正方位,才能找出四斜角的存在。而十三势中,掤、捋、挤、按就是四个正方位,只有在掤、捋、挤、按存在的前提下,採、挒、肘、靠才能够存在。这说明,掤、捋、挤、按是基础,採、挒、肘、靠是具体运用。在太极拳的动作中,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含有掤、捋、挤、按,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要打出掤、捋、挤、按。而採、挒、肘、靠是掤、捋、挤、按在身体部位中的具体运用,用手或脚打出掤、捋、挤、按就是採;用节打出便是挒;用关打出即是肘;用躯干打出则是靠。
《参同契》中说“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八卦分出了四方正和四斜角,但其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运动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变动,并且在变动中不能失中。同样,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是太极拳的基础,在运用之时,并不是固定地运用掤,或者运用靠,而是感受对方之动所造成的自身之动的势,然后顺势而为之。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的目的,只是为了守中。所以,十三势用八卦来代表说明,还是离不开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2十三势中五行
十三势中所说的“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是互相生克,但其中又说土生万物,也就是金、木、水、火都由土中而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退、顾、盼也需从中定而来,并且在道家文化中,金有收敛之意,木有生发之势。但在十三势中,收敛之意对应的却是进步,而生发之势对应的却是退步。在进步时,要时刻保持收敛之意。而在退步时,则不能丢失生发之势。与人搭手,进步时,丢掉了收敛之意,这个进步就无法变成退步,有进无退,便成为死步。而在退步之时,如果没有保持生发之势,就成了有退无进,也是死步。在传统武术中,步法是十分重要的,习练武术的人都知道,进身是非常困难的。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身与步不合。太极拳中说“上下相随人难进〔6〕”,同样的道理,上下相随人难防。形意拳中也说,“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但总以身法为要”。身法与步法的配合十分重要,进步、退步之中都要含有向中之势。十三势运用五行的特性与步法相结合,所讲的依然是道家注重的阴阳相合,互为其根,五行合一,其本意仍然是道家守中思想的体现。
从五行与方位的结合中,更能体现出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进、退、顾、盼的运用都是顺对方而为之,对方进身,我自退步,对方退步,我则进身。自身的进、退、顾、盼都是为了守住自身的中定,不被对方所干扰。因此,十三势中所体现的依然是道家文化的守中思想。
3十三势的本源性
“意气君来骨肉臣,益寿延年不老春”,十三势的养生功能是超越技击功能而存在的,而五行、八卦也都体现出道家文化对太极拳的深厚影响。道家提倡性命双修,性和命,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7〕”,在道家看来性和命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家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是由阴阳二气加上中所构成,这个中被道家称为神,所以,道家的修炼十分注重神、意、气。同时,在道家文化中,人体内为阴,体外为阳,阴阳二气交合于形,从而构成形体。道家认为,生命力是人生存的基础,而生命力相关的是气。因此,过于注重形的锻炼,注重每一块肌肉的练习,会加速体内之气的消耗,并且会干扰阴阳二气在形的交合。所以,道家不注重对于形体的修炼,而是注重于对神、意、气的修炼。从以上论述看出,十三势的本源来自道家文化,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式,它所修炼的也是性和命,是通过修炼使生命能够更好地存在,这是十三势的本意所在,也是道家文化真意的体现。
十三势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从十三势中的八卦、五行能够看出,其中处处都体现着被道家文化所打下的烙印。而通过文章的分析、论述,十三势中更体现着道家文化从养生的基本点出发,以守中为核心,通过阴阳、四象、五行、八卦等方法来实现养生目标。十三势是(下转第21页)(上接第13页)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武术,具有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其更是一门养生功法,是道家修炼方法之一,是通过肢体活动,来表达道家思想。因此,要理解、分析十三势所表达的内容,就要从道家文化入手。可以说,十三势的本源就是道家文化,是道家思想通过肢体活动的反映。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的本源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于传统武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合起来正对应文中的十三势,通过十三势的本源性能够看出,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离不开道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