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功能论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将对当地的社会建设产生各种影响,民间传统体育亦是如此。本文以流行于山西忻州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为例,通过对其活动起源、组织结构、运营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其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的各种显功能和潜功能,并就其发展瓶颈与出路提出看法。指出该类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改变自身形态,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挠羊赛”; 社会建构功能
“挠羊赛”是一种长期流传于山西北部忻州、定襄和原平一带的民间摔跤项目的俗称,因比赛获胜方的彩头为羊,故称作“挠羊赛”。这种以羊为赌注的传统民间竞技形式是一项以宗教庙会为载体、就地取材的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在当地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1功能论的视角
功能论的起源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布朗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包括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排除实体的概念,通过研究构成事物诸因素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每个因素在事物中所发挥的功能。〔1〕以“挠羊赛”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建构产生其特有功能。“挠羊赛”不仅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作用,并且还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整合、传承作用。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分析社会事物各自的功能时,提出著名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显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是有助于系统自身的调节与适应的,并且这种调整的客观效果是所有活动参与者都期望达到且可以预见的。而潜功能则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在实现人们预期功能的同时,仍在发挥某些不为参与者注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也可能对系统本身的调整发挥作用。〔2〕“显功能”与“潜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挠羊赛”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地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承担了上述两个功能。
2“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显功能
2.1社会变迁与结构变化观测功能
“挠羊赛”虽起源于唐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已从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见图2-1)。每次形式与内容的细微变化实际都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挠羊赛活动本身正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晴雨表”,且这种对于社会环境变迁的敏感性在今天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当前的“挠羊赛”中作者发现,女性正逐步走上“挠羊赛”的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正是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地区青壮年男性数量急剧减少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环境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将为当地决策的制定与执政思路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进而降低政府决策本身的风险性。
2.2社会规范的解释规定功能
社会在产生初期并无现代的法律制度。此时规范社会行为的主要行动则依靠一种对于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它在现代制度之前充当了社会规范解释者的角色。“挠羊赛”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正逐步取代“信仰”本身,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写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挠羊赛”中对于“羊图腾”的认可正起到了这种社会纽带的作用。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神圣的东西首先是依附在集体的非个人的力量之上,这一力量正是社会本身的再现”。〔3〕而宗教本身的各种仪式则是为了定期维系和建构所属群体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弱小,它都能使群体集合起来。所以说,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强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密切”。〔4〕最终使得个体能够在宗教仪式的作用下逐步聚集起来,并在其感召力与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
3“挠羊赛”为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功能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忻州“挠羊赛”活动在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事业形成内凝的群体意识以及民间自发运作模式与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自2003年起,忻州市政府提出打造以“挠羊赛”为龙头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地方建立“挠羊赛俱乐部”,举办“消夏挠羊赛”。在随后的“中国·忻州摔跤节”上,“挠羊赛”与北路梆子、二人台、剪纸、面塑、绘画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共同登台,忻州市的文化集群发展模式雏形正逐步显现。下一步,忻州市政府还计划将“挠羊赛”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美食相结合,以实地体验的方式将“挠羊赛”作为本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推广,借助外力帮助其摆脱困境。
3.2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内构功能
山西忻州市境内有著名的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围绕着该佛教名山,当地的庙会活动一直非常频繁。在整个忻州市,几乎村村都有庙会。当地一个名叫辛章的村子,人口不足三百,而全年的庙会数量却多达27次。每次庙会对于居民的吸引,也让依附宗教仪式而存在的“挠羊赛”变得越来越醒目。加之“挠羊赛”对于场地、人员并无苛刻限制,以至于其随时都可举行,使得每次比赛都可能成为加强村内成员交流、提升宗族内部成员自豪感的机会。而每年定期举行的忻州、定襄、原平三地的“挠羊赛”更是加深民众对于本地域内聚力的有利契机。以忻州市“挠羊汉”为基础的忻州籍摔跤运动员所带回的各种荣誉,更是刺激了忻州本地群众对于家乡难以言表的热爱之情。这正是顺利完成社会建设设计的意识基础。 4“挠羊赛”发展的瓶颈
虽然忻州市的“挠羊赛”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际上,该活动并没有因为这项荣誉而获得长足发展,其在当地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挠羊赛”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这主要表现在:
4.1政府对于“挠羊赛”的作用认识不够,支持有限
虽说“挠羊赛”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本身固有的劣势使其很难得到政府重视。与经济建设相比,其功能的转换周期十分漫长。与社会建设相比,其功能的显现就是间接和隐形的。而政府习惯性地将资源投入到见效快、立竿见影项目的工作方式,使得“挠羊赛”本身在资源争夺方面已经处于劣势。2006年开始,政府每年只以3万元的资助维持民间“挠羊俱乐部”的运转,村落草根的“挠羊赛事”屈指可数,“挠羊人才”出现了断代现象,项目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4.2社会变迁导致“挠羊赛”根基不稳
“挠羊赛”的根基在于当地人群的固化以及集体意识的一致性。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根基逐步解体,“挠羊赛”生存的根基不再稳固。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村民纷纷离开原有土地,选择外出创业,使得“挠羊赛”逐步失去了群众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工业化的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使得“父子”主轴的“挠羊宗族”传承方式也变得难以为继。村民自身对于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弱化。随着庙会活动热闹程度的不断“冷却”,以此为基础的群体内的“共同意识”也在逐渐淡化。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个人的功利心理,使得许多村民对这一公益性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失去兴趣,由过去的热情主动参与变成现在的消极被迫参与。
4.3现代性冲击,“挠羊赛”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挠羊赛”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还受到了诸如足球、篮球、台球之类的现代体育项目的激烈挑战,其影响群体正日益“缩水”。〔5〕特别是电子竞技项目的出现,更是吸引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眼球。他们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电脑前。而对于“挠羊赛”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则表现出一种漠视和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守旧的落后的事物,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主动愿意学习这门技能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挠羊赛”可能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5“挠羊赛”的重构与社会建设
针对“挠羊赛”所面临的上述障碍,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其实现“脱困”,并更好地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如下方面多做文章:
5.1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摆脱资源困境
面对政府对于“挠羊赛”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工作,以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使其认识到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建设本身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最终加大相关投入。另一方面,在当前政府现有资源有限、“挠羊赛”资源竞争处于劣势的形势下,引进多种经营手段,通过鼓励知名企业冠名赞助、地方民间组织股份参与、“挠羊世家”积极支持的方式,实现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6〕创造以“挠羊赛”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5.2吸引人员回流,稳固“挠羊赛”根基
由于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土质沙化严重,农业产出十分有限,使得在传统第一产业占主导的生产时期,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外出讨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人口迁移就是忻州一带农民因自然灾害等而被迫发起的。为此,当地政府必须通过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方式,着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居民增收,以此达到吸引外出人员回流的目的。〔7〕在“挠羊赛”过程中增加奖品的丰厚程度,以实际的经济利益将群众的目光重新吸引到该活动中去,夯实“挠羊赛”的人员与文化根基。
5.3稳定传承链条,实现专业人才储备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这一民间传统的传承主体是人,人有则艺传,人无则艺灭,除了经济、政治的基础保障,传承人群更是基础条件。为此,必须实现一条稳定的老中青幼四位一体的传承链条。利用老一辈“挠羊世家”、师承的掌门人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实现对于青少年的兴趣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中青年摔跤手参加各级比赛的方式,强化中青年这一“挠羊赛”中坚力量;并且通过从小熏陶,在中小学校建立培植训练点、寻找好苗子实现少年“挠羊人才”的储备机制。重新点燃群众对“挠羊赛”的热情,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7-98.
〔2〕〔3〕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41.
〔4〕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9.
〔5〕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8(06):3-5.
〔6〕苏学良.中国式摔跤的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03):16-24.
〔7〕曲葆青,柴志铭,孟祥军.打造山西“挠羊赛”文化品牌的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3):14-15.(责任编辑:阎 彬)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挠羊赛”; 社会建构功能
“挠羊赛”是一种长期流传于山西北部忻州、定襄和原平一带的民间摔跤项目的俗称,因比赛获胜方的彩头为羊,故称作“挠羊赛”。这种以羊为赌注的传统民间竞技形式是一项以宗教庙会为载体、就地取材的民间娱乐活动。2008年6月该项目被列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在当地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1功能论的视角
功能论的起源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在布朗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包括社会)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排除实体的概念,通过研究构成事物诸因素间的关系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每个因素在事物中所发挥的功能。〔1〕以“挠羊赛”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建构产生其特有功能。“挠羊赛”不仅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作用,并且还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整合、传承作用。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在分析社会事物各自的功能时,提出著名的“显功能”和“潜功能”概念。显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是有助于系统自身的调节与适应的,并且这种调整的客观效果是所有活动参与者都期望达到且可以预见的。而潜功能则指的是社会事物本身在实现人们预期功能的同时,仍在发挥某些不为参与者注意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也可能对系统本身的调整发挥作用。〔2〕“显功能”与“潜功能”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系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挠羊赛”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理所当然地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承担了上述两个功能。
2“挠羊赛”在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显功能
2.1社会变迁与结构变化观测功能
“挠羊赛”虽起源于唐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本身的社会功能已从一种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见图2-1)。每次形式与内容的细微变化实际都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有着必然联系。挠羊赛活动本身正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晴雨表”,且这种对于社会环境变迁的敏感性在今天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当前的“挠羊赛”中作者发现,女性正逐步走上“挠羊赛”的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正是工业化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地区青壮年男性数量急剧减少而出现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环境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将为当地决策的制定与执政思路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进而降低政府决策本身的风险性。
2.2社会规范的解释规定功能
社会在产生初期并无现代的法律制度。此时规范社会行为的主要行动则依靠一种对于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它在现代制度之前充当了社会规范解释者的角色。“挠羊赛”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仪式”正逐步取代“信仰”本身,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写道:“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挠羊赛”中对于“羊图腾”的认可正起到了这种社会纽带的作用。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神圣的东西首先是依附在集体的非个人的力量之上,这一力量正是社会本身的再现”。〔3〕而宗教本身的各种仪式则是为了定期维系和建构所属群体的社会结构与生活,“不管宗教仪典的重要性是多么弱小,它都能使群体集合起来。所以说,宗教仪典的首要作用是使个体集合起来,加强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密切”。〔4〕最终使得个体能够在宗教仪式的作用下逐步聚集起来,并在其感召力与约束力的共同作用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
3“挠羊赛”为社会建构中所表现的功能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忻州“挠羊赛”活动在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事业形成内凝的群体意识以及民间自发运作模式与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自2003年起,忻州市政府提出打造以“挠羊赛”为龙头的城市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地方建立“挠羊赛俱乐部”,举办“消夏挠羊赛”。在随后的“中国·忻州摔跤节”上,“挠羊赛”与北路梆子、二人台、剪纸、面塑、绘画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共同登台,忻州市的文化集群发展模式雏形正逐步显现。下一步,忻州市政府还计划将“挠羊赛”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传统美食相结合,以实地体验的方式将“挠羊赛”作为本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推广,借助外力帮助其摆脱困境。
3.2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内构功能
山西忻州市境内有著名的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围绕着该佛教名山,当地的庙会活动一直非常频繁。在整个忻州市,几乎村村都有庙会。当地一个名叫辛章的村子,人口不足三百,而全年的庙会数量却多达27次。每次庙会对于居民的吸引,也让依附宗教仪式而存在的“挠羊赛”变得越来越醒目。加之“挠羊赛”对于场地、人员并无苛刻限制,以至于其随时都可举行,使得每次比赛都可能成为加强村内成员交流、提升宗族内部成员自豪感的机会。而每年定期举行的忻州、定襄、原平三地的“挠羊赛”更是加深民众对于本地域内聚力的有利契机。以忻州市“挠羊汉”为基础的忻州籍摔跤运动员所带回的各种荣誉,更是刺激了忻州本地群众对于家乡难以言表的热爱之情。这正是顺利完成社会建设设计的意识基础。 4“挠羊赛”发展的瓶颈
虽然忻州市的“挠羊赛”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际上,该活动并没有因为这项荣誉而获得长足发展,其在当地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挠羊赛”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这主要表现在:
4.1政府对于“挠羊赛”的作用认识不够,支持有限
虽说“挠羊赛”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本身固有的劣势使其很难得到政府重视。与经济建设相比,其功能的转换周期十分漫长。与社会建设相比,其功能的显现就是间接和隐形的。而政府习惯性地将资源投入到见效快、立竿见影项目的工作方式,使得“挠羊赛”本身在资源争夺方面已经处于劣势。2006年开始,政府每年只以3万元的资助维持民间“挠羊俱乐部”的运转,村落草根的“挠羊赛事”屈指可数,“挠羊人才”出现了断代现象,项目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4.2社会变迁导致“挠羊赛”根基不稳
“挠羊赛”的根基在于当地人群的固化以及集体意识的一致性。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一根基逐步解体,“挠羊赛”生存的根基不再稳固。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村民纷纷离开原有土地,选择外出创业,使得“挠羊赛”逐步失去了群众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工业化的进程导致当地男性外出打工人数增多,使得“父子”主轴的“挠羊宗族”传承方式也变得难以为继。村民自身对于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弱化。随着庙会活动热闹程度的不断“冷却”,以此为基础的群体内的“共同意识”也在逐渐淡化。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个人的功利心理,使得许多村民对这一公益性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失去兴趣,由过去的热情主动参与变成现在的消极被迫参与。
4.3现代性冲击,“挠羊赛”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内地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挠羊赛”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还受到了诸如足球、篮球、台球之类的现代体育项目的激烈挑战,其影响群体正日益“缩水”。〔5〕特别是电子竞技项目的出现,更是吸引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眼球。他们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电脑前。而对于“挠羊赛”这样的传统竞技项目则表现出一种漠视和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守旧的落后的事物,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主动愿意学习这门技能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挠羊赛”可能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5“挠羊赛”的重构与社会建设
针对“挠羊赛”所面临的上述障碍,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用积极的态度帮助其实现“脱困”,并更好地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为此,我们认为应该在如下方面多做文章:
5.1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摆脱资源困境
面对政府对于“挠羊赛”本身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该项目的宣传工作,以引起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使其认识到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建设本身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最终加大相关投入。另一方面,在当前政府现有资源有限、“挠羊赛”资源竞争处于劣势的形势下,引进多种经营手段,通过鼓励知名企业冠名赞助、地方民间组织股份参与、“挠羊世家”积极支持的方式,实现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6〕创造以“挠羊赛”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5.2吸引人员回流,稳固“挠羊赛”根基
由于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半干旱地区,土质沙化严重,农业产出十分有限,使得在传统第一产业占主导的生产时期,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外出讨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人口迁移就是忻州一带农民因自然灾害等而被迫发起的。为此,当地政府必须通过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方式,着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居民增收,以此达到吸引外出人员回流的目的。〔7〕在“挠羊赛”过程中增加奖品的丰厚程度,以实际的经济利益将群众的目光重新吸引到该活动中去,夯实“挠羊赛”的人员与文化根基。
5.3稳定传承链条,实现专业人才储备
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挠羊赛”这一民间传统的传承主体是人,人有则艺传,人无则艺灭,除了经济、政治的基础保障,传承人群更是基础条件。为此,必须实现一条稳定的老中青幼四位一体的传承链条。利用老一辈“挠羊世家”、师承的掌门人号召力,以榜样的力量实现对于青少年的兴趣培养;通过选拔优秀中青年摔跤手参加各级比赛的方式,强化中青年这一“挠羊赛”中坚力量;并且通过从小熏陶,在中小学校建立培植训练点、寻找好苗子实现少年“挠羊人才”的储备机制。重新点燃群众对“挠羊赛”的热情,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97-98.
〔2〕〔3〕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41.
〔4〕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9.
〔5〕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8(06):3-5.
〔6〕苏学良.中国式摔跤的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03):16-24.
〔7〕曲葆青,柴志铭,孟祥军.打造山西“挠羊赛”文化品牌的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3):14-15.(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