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
关键词:朗读;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果文章读得好,就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读起来,才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现谈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朗读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一定有目的,有要求。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班班通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語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保证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
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精彩一些,各个方面都设计到,所以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时间非常少,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要让全班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其次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范读、引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最后要留读后评读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烦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这样有了充足的朗读时间,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朗读和理解、感悟融为一体
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位,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在这基础上引领着学生一次次试读、听读和仿读,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溶入文本之中,不再为读而读。每次朗读的体验不同,学生感悟的也就深刻了,读出来的效果就越来越好,提升了朗读的质量,实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充分阅读、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在学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交流与互动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当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来自行修正;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通过激烈的讨论来让学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参为中心,一切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封闭教学观,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这样课堂才能出现更多的标新立异,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五、自主朗读、感性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的。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确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使他们乐读,想读,读的情真意切。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余志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教师,2017(18).
[2]蒙玉锋.语文教学中的快乐阅读——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2).
作者简介:
王强,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思南县塘头小学。
关键词:朗读;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果文章读得好,就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读起来,才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现谈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朗读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一定有目的,有要求。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班班通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語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保证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
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精彩一些,各个方面都设计到,所以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时间非常少,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要让全班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其次在初步理解基础上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范读、引读、领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最后要留读后评读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烦琐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这样有了充足的朗读时间,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读的目的。
四、朗读和理解、感悟融为一体
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位,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在这基础上引领着学生一次次试读、听读和仿读,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溶入文本之中,不再为读而读。每次朗读的体验不同,学生感悟的也就深刻了,读出来的效果就越来越好,提升了朗读的质量,实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充分阅读、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在学生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交流与互动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总结,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当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来自行修正;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通过激烈的讨论来让学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参为中心,一切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封闭教学观,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这样课堂才能出现更多的标新立异,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五、自主朗读、感性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的。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确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使他们乐读,想读,读的情真意切。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握好朗读的目的、时间,适当的给予激励,让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会产生真正感情,才能真正读出情,悟出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朗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余志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教师,2017(18).
[2]蒙玉锋.语文教学中的快乐阅读——浅谈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2).
作者简介:
王强,贵州省铜仁市,贵州省思南县塘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