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纸胜丹青,无笔浑天成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剪纸、竹刻、石雕,大家并不陌生,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撕纸技艺,知道的人则是少之又少,但其却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民俗艺术之一。上海海派撕纸手艺传人华兴富介绍说:“我们的老祖宗那时候没有工具,就用双手撕制、拼接树叶、树皮、鱼皮来美化和修饰自己,这便是撕纸技艺的起源。”
  而撕纸,顾名思义就是靠“撕”进行创作。作者不用剪刀、刻刀等工具,也没有草图,凭着对艺术独特的感悟、构思,和手指的灵动创作,应物象形一气呵成,就把这张纸“撕”成一幅精彩的画来。
  对此,笔者还是带着一些疑惑,坐在72歲的华兴富老人的对面,一边跟他聊着,一边看他的撕纸创作。只见他轻轻捻来一张红纸,眯着眼睛,左手负责按住纸张,控制角度,右手仅凭拇指与食指的互相配合,一撕、一扯、一挖、一抠,用不了一分钟,一只圆眼、翘尾、吐着舌头的、憨厚的、活泼可爱的小狗“诞生”了!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怎能相信这是真的!
  一位古稀老人怎样会有这样的绝活呢?
  华兴富说,他幼年时,家庭状况很是窘迫,全靠父亲摆小摊养活一家老小。但他却找到了其挚爱一生的兴趣——涂涂画画,撕撕剪剪。当时只有2分钱一张的红纸,他也无法“拥有”,不会为此而向大人讨钱去买,更没有像样的笔。但父亲看到儿子的爱好,往往会将包猪肉的旧报纸留下来给他当画纸。虽然其父整天忙碌,从来不过问他的作业和学习时成绩,但对其瞎抹乱画的作品,却很有耐心地“欣赏”,并给予三言两句的“评价”,还时不时会鼓励他,掏出两三分钱让其去买支铅笔。
  十岁那年,颇爱艺术的华兴富和往常一样,兜着好不容易积下来的4分钱,坐上无轨电车,来到上海美术馆看展览。那天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撕纸技艺,看到那些作品,顿时觉得眼界大开,原来仅靠双手也可以撕出一幅幅精巧的画来。
  年幼的华兴富也不知该向谁拜师学艺,只是从展台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作品的主人是一位来自“无锡”的胡老师。就是这次不经意的偶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撕纸的种子。
  中学毕业后,华兴富走进了上海人民印刷八厂。多年来,他负责工会宣传工作,整天与各种各样的纸张打交道,这令他兴奋不已,儿时对于撕纸的情怀再度涌上心头。晚上下了班,华兴富哪也不去,留在厂里,把多余的边角料拿来做“实验”,按照自己的感觉“瞎折腾”,撕些生肖、花鸟虫鱼等图案。想不到“撕纸白相相”的他,在厂里举办的艺术节上,拿出了自己创作的几幅撕纸作品,竟获了奖,引来一片惊叹。之后,他还有幸得到国画大师潘天寿弟子秦惠亭画家及水彩画家哈定等老师的亲授和指导,使其得以用心学习素描、水彩画、国画和油画,也正是在那时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
  而真正让华兴富定下心来钻研撕纸,并有一股“痴”劲的,还是在十多年前,他退休了,看到家里信箱里经常塞进来的五颜六色的广告纸,觉得弃之可惜,加上本来对纸就很感兴趣,所以颇有触动,何不专注撕纸画,并撕出“名堂”来呢?于是,华兴富开始潜心撕纸画的学习和创作。在没有人面授示范和影像教学资料的情况下,仅凭儿时残留的一点印象,并经常跑到上海城隍庙里,“痴迷”地看着民间艺人剪纸、揑泥人、做风筝,有时干脆旁敲侧击“询问”和随时“偷”学,走火入魔般地钻研起撕纸画来。可撕纸偏偏又是一项“苦”活,练习者的手很容易淤血肿胀,指甲也会因为长期施力而断裂,渐渐地他的双手比上班时还要粗糙,右手大拇指上结出了一个厚厚的老茧,进而双手轻微变形,食指和大拇指越来越尖,而与手部疼痛一起“增长”的则是技艺的提升。
  辛勤耕耘,渐有收获,华兴富手中的废纸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撕什么像什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利用彩页、报刊、广告等纸张,凭借对意象的感悟和奇特的想象,徒手撕出各种物型图案来。把原纸张上的色彩与作品有机结合,作品夸张多变,色彩丰富艳丽,挥洒粗犷,拙巧相谐的线条,透露出原始古朴、浑厚、苍老的美感,堪称“沪上一绝”。其创作出脸谱、人像、舞蹈、吉祥神及历史典故、现代题材等十余种系列产品,在全国和上海市各类民间艺术展演中屡屡获奖,作品被中外人士欣赏或收藏。
  华兴富有了拿手绝活,但依然每天沉浸在“纸天纸地”里,不断琢磨创新,不仅撕出传统的生肖、喜庆画,还撕出更易为年轻人接受的新潮歌舞、圣诞人物。
  也就在这时,已颇得撕纸造诣的华兴富遇到了儿时敬仰的那位胡老师。那天,浦东八佰伴商场一个摊位前人头攒动,他凑上前去,一幅幅红色的撕纸画静静地躺在那里——相似的构图,熟悉的线条,这不就小时候领我进门的作品嘛!激动的华兴富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品的主人——中国美术工艺大师胡立德先生。
  带着自己几乎所有的作品,还有一颗忐忑的心,两位撕画传人坐在了一起。89岁的胡老先生拿起华兴富的作品,一件一件地看,一言不发。最后,他轻轻归拢了几百件作品,“来做我的徒弟吧,如果你觉得还能从我这儿学到东西的话”。之前,胡立德是从来不收徒的。
  在恩师胡立德的悉心指导下,华兴富练书法、练剪纸,如饥如渴地深入研究撕纸。几年来,华兴富将师傅身上偏北方气质的撕纸风格与南方柔美细腻的特点相结合,创造了海派撕纸技艺。2015年,被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也是这项目的代表传承人。
  华兴富撕纸画“撕”出了上海,还“撕”到了日本、爱尔兰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2015年春节,华兴富随上海民间艺术家代表团出访卡塔尔,在中国驻卡塔尔大使馆举办的“中国春节团拜会”上,撕纸技艺艳惊全场,卡塔尔的王子们纷纷围在其身边,学习撕纸画。
  今年1月,“欢乐春节——上海印象非遗展”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进行,而华兴富的撕纸艺术展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许多美国人看到惟妙惟肖的撕纸画都很震惊。小姑娘茱莉娅看到华兴富随手在纸上撕几下,竟变出一只漂亮的蝴蝶来,惊讶得叫起来:“太奇妙了!”
  华兴富担心地说:“相对剪纸而言,撕纸画的知晓度很低,掌握这项技艺的人是屈指可数。倘若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极有后继无人的可能。”为此华兴富就热心于撕纸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以自己的方法抢救这项濒于失传的传统技艺。几年来,华兴富一直在“到处奔走”,走进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音大师班、老年大学,以及许多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开办多种培训班、辅导班,将几十年摸索总结出的撕纸画的规律,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们传授,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初学者精心制作了几千只临摹样板,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迈进撕画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去。
其他文献
张乐平伯伯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眼前,他所塑造的不朽的儿童形象“三毛”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作为“三毛”的扮演者,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对张伯伯的思念与日俱增。  忘不了,1992年的1月26日,张小兰告诉我“张乐平病危”,我吓了一跳。前几天我刚去华东医院住院部看望过乐平伯伯,还帮他剃胡子。当时我讲:伯伯的性格十分耿直倔强,他的胡子如同他的人一样又粗又硬,用了两把电剃刀,换了四节电
期刊
每当日本右翼人士在那里“嗡嗡叫”时,我总念起那些坚持正确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努力与中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的日本左翼文化人……  在井上靖家做客  井上靖是日本的著名作家,我与他有着双重“缘分”。  作为一个扬州人,我是东渡扶桑的鉴真大和尚的同乡,我十分感谢井上靖先生创作了长篇小说《天平之甍》,他满怀深情地讴歌了一位为中日交往奋斗了一生的大德高僧——鉴真大和尚。  查鉴真(688
期刊
目的:麻黄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黄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鞣质类、有机酸类以及一些酚类等。一般认为麻黄中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类与挥发油类成分。如今国内外也做了很多针对麻黄这两类成分的研究工作,但鲜有对麻黄中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然而近几年,有关麻黄中生物碱类成分增加中风和心脏病风险的报道屡见不鲜,这给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麻黄资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本
杜维善,杜月笙第七子,生母姚玉兰,庶母孟小冬。1949年5月,杜维善随家人从上海赴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他又随母亲姚玉兰去往台湾。1967年,孟小冬也从香港去到台湾,独自在台北居住。此后,姚玉兰及其子女常常陪伴孟小冬。1977年孟小冬过世,杜维善以义子身份为其送终。  京派作风  孟小冬喜欢与老派人来往,这与她的成长背景有关系,包括时代和地域。当然,我生母也生长在那个时代,但她很早就到了上
期刊
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Lem.) A. C. Smith)是木兰科五味子属的藤本植物,黑老虎果皮中含有大量花色苷、多酚、黄酮以及微量元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增加黑老虎花色苷提取
这样的文人还是初次目睹  2002年黄永玉先生旅行过成都,从酒店住处电召我家先生流沙河,声称此地熟人不多,认识的人仅兄尔,请来一叙。流沙河遵命而去,晚上回家带回获赠的《水浒人物画册》一本。我和他灯下翻开一页页观瞻,那画笔下的李逵、宋江、吴用直到母夜叉孙二娘、没毛大虫牛二等,个个活脱生动,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扑面而来。我说:“古今人性相通,他这是以古人释今人嘛!”流沙河说:“黄先生画人情世故于纸上,与他
期刊
1963年夏天,我与杨时文、赵纪文、孙雄飞,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毕业分配进天马电影制片厂后,同住在大木桥集体宿舍的一间小屋内,从同学变成了同事与舍友。如今我这三位老同学、老同事、老舍友都已作古,今天,杨时文大殓,临去送行之前,往事歷历在目,心中五味俱全,忍不住含着热泪提笔开始写此文,聊作纪念。  当时,天马厂大木桥的职工集体宿舍,是一长排简陋的二层瓦房。楼下稍好些,一间间都有砖砌的墙壁隔开,面积也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