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美国的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手段,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特别是从资本主义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并兼浪潮。正因为有这五大兼并浪潮,才把资本主义一步步地推向今天的顶峰。
今天,对我们来讲,回眸这五大并购浪潮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于进一步透视资本主义本质,开阔企业家的视野,提高企业家运作资本的本领,采取如何对策,以及从中学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可以借鉴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次兼并浪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资本集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纪之交,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次兼并浪潮。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企业兼并,这些兼并大多数分布在纺织业,兼并使原先存在的效率较低的卡特尔被新设公司所取代。例如,1877年由11家企业合并组成大英棉织品公司,1899年由31家企业合并组成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1899年由46家企业合并组成棉花印花机联合体。在其他行业,通过大规模的同行业兼并,产生了联合帕特拉水泥公司、帝国烟草公司、壁纸制造商联合体、盐业联合体和联合碱制品公司等大公司。不过,这次兼并后所形成的企业的规模,虽然在当时来看不小,但与以后的兼并企业、尤其是现代兼并企业规模相比,仍是很小的,而且这种企业也较为松散。就以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而言,其雇员也不过三万人左右。这一时期兼并后的大企业中,以纺织业、酿造业为主,钢铁、化工和电机等新兴行业的企业仍处于较小的规模。在企业组织上,以家族型、合伙型企业组织形式为主,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的占少数。
美国的兼并活动,是随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才活跃起来的。在这一次兼并浪潮(1898—1902)中,有2 653家企业被兼并,其中1899年就有1 000多家。这次兼并使美国经济集中度大大提高,到1909年销售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已增加到3 000多个,占企业总数的1.1%,而它们所占有的产值和雇员人数则分别占43.8%和30%。其中10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全美近40%的工业资本。这次兼并浪潮产生了一些后来对美国经济结构具有深远影响的垄断组织。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爱理斯查默斯公司、阿爱纳康特铜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托拉斯组织。这些大公司是通过兼并了5 000多个公司而形成的。
德国在这一时期也通过兼并产生了许多垄断组织,其中包括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在内的约600个卡特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工业的集中度。德国雇员在50人以上的企业数在这一时期(约15年)内提高了两倍。
横向兼并是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特征。通过行业内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组成横向托拉斯,集中同行业的资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一方面,生产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兼并产生的垄断组织,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所以,追求垄断地位,追求规模经济是本次兼并浪潮的重要动因。
证券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股票的上市,为兼并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这一时期美国60%的兼并事件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业和兼并活动的发展也造就了一个新的经纪阶层,兼并经纪人阶层。在证券市场上,证券实际值与市场价值往往不完全吻合,兼并经纪人就利用上升的股票价格通过对资产的重新评估而获得收益。此外,银行对兼并的参与也促进了兼并的进行,银行不仅为兼并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而且往往也作为兼并的中介机构和顾问。在这期间,美国的25%的兼并得到了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的帮助。
第二次兼并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较大的增长,除了战后恢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行。当时由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产生了新的工业技术,导致了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化纤工业等一系列新行业的诞生,而且这些新行业后来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产业合理化是指采用各种新型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的流水线,实行标准化生产,其标志就是所谓的“福特制”的诞生及其广泛应用。但是这些新兴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产业合理化,都需要大量的资本,也就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掀起了第二次兼并浪潮。
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兼并,也受到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大规模生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许多新兴产业,诸如化工、汽车、化纤、造纸和电机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工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效率。这次兼并浪潮涉及许多新兴行业,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电机制造业的三大企业:英国电器、GEC和电器行业联合体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兼并形成的;布斯、里沃斯、卡特布里—佛拉、金属箱公司、路卡斯、费逊及布塞姆等英国大公司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兼并形成的;其中最为壮观的一次兼并发生在1926年,当时由四家经过同业兼并、并已在各自的行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公司:诺贝尔工业公司、布鱼诺姆德公司、不列颠染料公司、联合碱制品公司合并组成了ICI公司。
美国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兼并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兼并浪潮。在1919年至1930年间,有将近19 611家公司被兼并,涉及到公用事业、银行、制造业和采掘业。其中工业有5 282家,公用事业有2 750家,银行有1 060家,零售业有10 519家。虽然,这一阶段由于克莱顿法的作用,大企业的兼并有所减少,但因投资银行的经纪作用,繁荣的证券市场仍然促进了兼并的发展,尤其是小型企业兼并市场极为活跃。这次兼并涉及大量的纵向兼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但也使美国的垄断化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大财阀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德国的兼并与资本集中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德国的资本集中不是通过市场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调控和干预下进行的。到20年代末,德国由国家出资控股的国有垄断资本已占全国股份资本的13.2%,当时为了满足希特勒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需要,还实行了强制卡特尔政策,通过强制手段提高德国资本的集中度。
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出现了多种新的兼并形式,其中纵向兼并成为重要的兼并形式。所谓纵向兼并,是指被兼并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兼并公司的上游或下游,是前后生产工序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通过纵向兼并,使生产一体化、或生产销售一体化这种兼并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并能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了销售费用。不过,这也加强了垄断,建立了更多的进入障碍,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另外,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开始相互兼并、渗透,成为这一阶段兼并的另一重要特征。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创办了美国钢铁公司,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互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金融寡头;其金融资本实力相当雄厚,它们在以后的美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时期,产生了国家干预下的企业兼并,某些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由国家出面兼并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投资控制、参股一些企业,形成国家垄断资本,提高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能力。
第三次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二次大战后,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在6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
由于本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开始大衰退,以及二次大战的影响,兼并活动一度进入低谷,直到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兼并活动才再次活跃起来,并且在整个60年代都在稳定地增长。英国被兼并企业数量最多的时期是在60年代中叶,而兼并资产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英国的各类联合体和大多数行业通过混合兼并日益集团化。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关贸总协定有关的关税减少规定和欧洲经济联合体及欧共体成员增加的影响,为了同海外的制造商在规模上和资源上进行竞争,英国厂商加强了其兼并活动,以谋求更大的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政府在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例如,1967年通过钢铁公司国有化形成了大奖钢铁公司;1960年成立了不列颠飞机公司;1966年成立了产业重组公司,以鼓励制造行业规模的合理化,而它所采用的形式往往是兼并。产业重组公司还促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兼并,一是1967年商业运输工具制造公司和大英汽车公司合并为大莫雷兰德公司,使之成为英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商;二是同年GEC和AEI合并后,再次兼并了英国电器公司。
在这个时期,美国同样也掀起了兼并浪潮,仅在60年代,就有12 500家企业被兼并,特别是在6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从1967年到1969年,被兼并的企业就有10 858家,而且规模较大,兼并数仅占3.3%的大规模企业就占了资产存量的42.6%。从被兼并的资产总额来看,已从1960年的15.3亿美元增至1968年的125.5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从被兼并的资产在l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来看,已从1960年的51家增至1968年的173家。
在法国,尤其在1960年至1970年期间,兼并企业数也高达1 850家,平均每年有185家,相当于战前的10倍。
在日本,大公司不断利用其有利地位,兼并排挤中小企业,使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第三次兼并浪潮中,混合兼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兼并形式。所谓混合兼并,就是指兼并双方的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且这些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进行这种兼并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生产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在美国,这个时期涉及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兼并中,80%以上是混合兼并。而且,出现许多大公司之间的兼并,在1976年至1978年间,l亿美元以上的兼并就有130家,如莫比尔石油公司以10亿美元买下了麦考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竟以21.7亿美元兼并了犹塔国际公司。此外,银行的同业兼并增加,使银行资本更加集中,到1970年,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银行已增加到80家,其中7家资产超过100亿美元,这使这些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乔治·施蒂格勒说的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但却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企业要实现资本扩张,仅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身的积累是不行的。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市场,把别人现成的东西巧妙地转移过来,为自己的不断扩张服务。世界上许多企业的成功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特别是从资本主义由原始资本积累到自由竞争阶段,再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来看,兼并与收购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并兼浪潮。正因为有这五大兼并浪潮,才把资本主义一步步地推向今天的顶峰。
今天,对我们来讲,回眸这五大并购浪潮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于进一步透视资本主义本质,开阔企业家的视野,提高企业家运作资本的本领,采取如何对策,以及从中学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可以借鉴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次兼并浪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资本集中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纪之交,西方国家掀起了第一次兼并浪潮。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企业兼并,这些兼并大多数分布在纺织业,兼并使原先存在的效率较低的卡特尔被新设公司所取代。例如,1877年由11家企业合并组成大英棉织品公司,1899年由31家企业合并组成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1899年由46家企业合并组成棉花印花机联合体。在其他行业,通过大规模的同行业兼并,产生了联合帕特拉水泥公司、帝国烟草公司、壁纸制造商联合体、盐业联合体和联合碱制品公司等大公司。不过,这次兼并后所形成的企业的规模,虽然在当时来看不小,但与以后的兼并企业、尤其是现代兼并企业规模相比,仍是很小的,而且这种企业也较为松散。就以优质棉花纺织机联合体而言,其雇员也不过三万人左右。这一时期兼并后的大企业中,以纺织业、酿造业为主,钢铁、化工和电机等新兴行业的企业仍处于较小的规模。在企业组织上,以家族型、合伙型企业组织形式为主,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的占少数。
美国的兼并活动,是随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才活跃起来的。在这一次兼并浪潮(1898—1902)中,有2 653家企业被兼并,其中1899年就有1 000多家。这次兼并使美国经济集中度大大提高,到1909年销售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已增加到3 000多个,占企业总数的1.1%,而它们所占有的产值和雇员人数则分别占43.8%和30%。其中100家最大的公司控制了全美近40%的工业资本。这次兼并浪潮产生了一些后来对美国经济结构具有深远影响的垄断组织。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爱理斯查默斯公司、阿爱纳康特铜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托拉斯组织。这些大公司是通过兼并了5 000多个公司而形成的。
德国在这一时期也通过兼并产生了许多垄断组织,其中包括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在内的约600个卡特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工业的集中度。德国雇员在50人以上的企业数在这一时期(约15年)内提高了两倍。
横向兼并是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特征。通过行业内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组成横向托拉斯,集中同行业的资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一方面,生产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兼并产生的垄断组织,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所以,追求垄断地位,追求规模经济是本次兼并浪潮的重要动因。
证券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股票的上市,为兼并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这一时期美国60%的兼并事件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业和兼并活动的发展也造就了一个新的经纪阶层,兼并经纪人阶层。在证券市场上,证券实际值与市场价值往往不完全吻合,兼并经纪人就利用上升的股票价格通过对资产的重新评估而获得收益。此外,银行对兼并的参与也促进了兼并的进行,银行不仅为兼并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而且往往也作为兼并的中介机构和顾问。在这期间,美国的25%的兼并得到了银行特别是投资银行的帮助。
第二次兼并浪潮
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较大的增长,除了战后恢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行。当时由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产生了新的工业技术,导致了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化纤工业等一系列新行业的诞生,而且这些新行业后来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产业合理化是指采用各种新型的机器设备和自动化的流水线,实行标准化生产,其标志就是所谓的“福特制”的诞生及其广泛应用。但是这些新兴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产业合理化,都需要大量的资本,也就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掀起了第二次兼并浪潮。
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兼并,也受到上述几个因素的影响。大规模生产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许多新兴产业,诸如化工、汽车、化纤、造纸和电机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拓展和工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经营效率。这次兼并浪潮涉及许多新兴行业,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电机制造业的三大企业:英国电器、GEC和电器行业联合体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兼并形成的;布斯、里沃斯、卡特布里—佛拉、金属箱公司、路卡斯、费逊及布塞姆等英国大公司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兼并形成的;其中最为壮观的一次兼并发生在1926年,当时由四家经过同业兼并、并已在各自的行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大公司:诺贝尔工业公司、布鱼诺姆德公司、不列颠染料公司、联合碱制品公司合并组成了ICI公司。
美国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兼并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第一次兼并浪潮。在1919年至1930年间,有将近19 611家公司被兼并,涉及到公用事业、银行、制造业和采掘业。其中工业有5 282家,公用事业有2 750家,银行有1 060家,零售业有10 519家。虽然,这一阶段由于克莱顿法的作用,大企业的兼并有所减少,但因投资银行的经纪作用,繁荣的证券市场仍然促进了兼并的发展,尤其是小型企业兼并市场极为活跃。这次兼并涉及大量的纵向兼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但也使美国的垄断化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大财阀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德国的兼并与资本集中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同的是,德国的资本集中不是通过市场自然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调控和干预下进行的。到20年代末,德国由国家出资控股的国有垄断资本已占全国股份资本的13.2%,当时为了满足希特勒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需要,还实行了强制卡特尔政策,通过强制手段提高德国资本的集中度。
在第二次兼并浪潮中出现了多种新的兼并形式,其中纵向兼并成为重要的兼并形式。所谓纵向兼并,是指被兼并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兼并公司的上游或下游,是前后生产工序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通过纵向兼并,使生产一体化、或生产销售一体化这种兼并有助于生产的连续性,并能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了销售费用。不过,这也加强了垄断,建立了更多的进入障碍,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另外,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开始相互兼并、渗透,成为这一阶段兼并的另一重要特征。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则创办了美国钢铁公司,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互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所谓的金融寡头;其金融资本实力相当雄厚,它们在以后的美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时期,产生了国家干预下的企业兼并,某些国家为了一定的目的由国家出面兼并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或投资控制、参股一些企业,形成国家垄断资本,提高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能力。
第三次兼并浪潮
这次兼并浪潮发生在二次大战后,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在6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
由于本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开始大衰退,以及二次大战的影响,兼并活动一度进入低谷,直到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50年代的经济恢复时期,兼并活动才再次活跃起来,并且在整个60年代都在稳定地增长。英国被兼并企业数量最多的时期是在60年代中叶,而兼并资产最多的年份是1968年。英国的各类联合体和大多数行业通过混合兼并日益集团化。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关贸总协定有关的关税减少规定和欧洲经济联合体及欧共体成员增加的影响,为了同海外的制造商在规模上和资源上进行竞争,英国厂商加强了其兼并活动,以谋求更大的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政府在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例如,1967年通过钢铁公司国有化形成了大奖钢铁公司;1960年成立了不列颠飞机公司;1966年成立了产业重组公司,以鼓励制造行业规模的合理化,而它所采用的形式往往是兼并。产业重组公司还促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兼并,一是1967年商业运输工具制造公司和大英汽车公司合并为大莫雷兰德公司,使之成为英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商;二是同年GEC和AEI合并后,再次兼并了英国电器公司。
在这个时期,美国同样也掀起了兼并浪潮,仅在60年代,就有12 500家企业被兼并,特别是在6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从1967年到1969年,被兼并的企业就有10 858家,而且规模较大,兼并数仅占3.3%的大规模企业就占了资产存量的42.6%。从被兼并的资产总额来看,已从1960年的15.3亿美元增至1968年的125.5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从被兼并的资产在l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来看,已从1960年的51家增至1968年的173家。
在法国,尤其在1960年至1970年期间,兼并企业数也高达1 850家,平均每年有185家,相当于战前的10倍。
在日本,大公司不断利用其有利地位,兼并排挤中小企业,使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第三次兼并浪潮中,混合兼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兼并形式。所谓混合兼并,就是指兼并双方的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且这些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进行这种兼并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生产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在美国,这个时期涉及资产100万美元以上的兼并中,80%以上是混合兼并。而且,出现许多大公司之间的兼并,在1976年至1978年间,l亿美元以上的兼并就有130家,如莫比尔石油公司以10亿美元买下了麦考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竟以21.7亿美元兼并了犹塔国际公司。此外,银行的同业兼并增加,使银行资本更加集中,到1970年,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银行已增加到80家,其中7家资产超过100亿美元,这使这些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