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依賴公屋資源須正視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一些團體政客要求政府增建公屋的訴求不斷,各種包括青年宿舍、澳人澳地、新婚社屋等提議此起彼落,然而,有說法指公屋居民成為被照顧者(弱勢)的標籤,如何看待這種社會現象?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發展飛速,樓價飛漲是必然的結果,與此同時,一些社會力量通過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廣建公屋,為市民爭取所謂的公屋福利,這亦是造成一部分市民尤其年輕人依賴政府解決房屋問題這一社會現象的根源。眾所周知,本澳有7成居民有自置物業,未有置業的多是年輕人,近年每當有公屋開隊,例必吸引大批居民包括初出社會工作年輕人申請,令本來就稀缺的公屋資源更顯得杯水車薪,亦令到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壓力大增。
   雖說一些公屋居民被標籤化這種社會現象在很多地方常見,不過,澳門社會比較和諧,相對鄰近地區,公屋戶被標籤現象不算普遍,我認為,作為社會一份子尤其是年輕人,要積極裝備自己,通過努力去創造、累積個人財富價值,而不是甘於社會福利照顧的思維,更不應將申請社屋、經屋作為唯一的居住或置業希望。
   澳門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何永康:如果以未來直選爭取選民支持作為“目的”,增建特定公屋作為“手段”,可以說這是一個口號“攞分”的方式,希望得到青年票喊青年,長者票喊長者,新婚家庭票喊新婚社屋等。但亦可以多角度思考一個問題:“為何這些口號/議題可以吸引到這些人關注、認同呢?”事實上現時澳門公共房屋的確十分缺乏,居民一樓難求,影響到青年,影響新婚家庭甚至生小朋友的意欲等。
   然而當每個群體都有訴求,希望增加相關族群的房屋,在供應量不足的情況下,將會產生供應偏差,而其他無法受惠的群體將會埋怨,所以政府在這層面必須十分謹慎。本人認為,倘若澳門公共房屋供應充足,理論上這些口號都不會過份吸引到這些人支持,因此問題應源於公共房屋規劃跟興建上。簡單來說,要避免這些可能發生的“抽水”或是“偏差”,除非澳門樓價回落到社會接受水平,否則還是需要依賴足夠的公共房屋。
   新青協房屋政策關注組召集人陳昭怡:就公屋居民成為被照顧者的標籤,必需正視社會出現這種態度,澳門近年急速發展,經濟社會民生都有改善,但收入不均及貧富差距的矛盾日益顯現,在房屋問題上尤其凸顯,青年置業、長者安居養老等與住房息息相關,整體收入水平雖然提高,但居住的環境及條件卻越來越差,不論是居住的空間及感受都相對10年前差,這是很多本地居民的感覺,如繼續讓問題和矛盾持續,社會的穩定必然受到影響。
   而近10年私人房屋價格如火箭般飆升,已遠遠超出本地居民的負擔,置業問題凸顯甚為尖銳,居民唯有寄望公共房屋,公屋似乎已成為了居民可以負擔的唯一房屋,而這樣被標籤是不能理解的、也不可接受的,政府必須正視近年房屋市場的狀況,有心有力地去解決房屋問題,推出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各個階層居民的住屋問題,真正讓居民擁有安心的居住環境,擁有一個安樂窩。
   澳門工程師陳桂舜: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訴求,如青年宿舍、澳人澳地、新婚社屋、公務員宿舍等等,我認為,首先,我們要自問有否條件滿足這些大批量建屋的訴求。我們有否一個清晰的定位,期望年輕人幾多歲可上樓?年輕人買不到樓,問題出在樓價貴還是政策問題?年輕人最想要買的是哪一類型的房屋?我們有否必要為他們建一些標籤年輕人的房屋,如青年宿舍、新婚社屋,五年、十年之後又會否衍生新的社區需求問題?總而言之,年輕人上樓難是事實,但釐清上述問題,有助我們看得更遠,看得更清,關鍵在於政府要讓年輕人看到未來數年以致一定年期的房屋供應量,進而期望何時上樓,以及目標是公屋還是私樓的決定。
其他文献
近日,社會一直關注的《澳門都市更新法律制度》終於開展公眾諮詢,市民能夠就樓宇重建業權百分比、徵購制度、解決爭議機制等核心方面提出意見,尋求社會共識,以加快推動都更進程。   據了解,本澳30年以上樓齡的樓宇已超過4800多棟,當中以祐漢區情況由為顯著,該區高齡樓宇多而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比如:樓宇鋼筋外露、石屎跌落等等。故此,政府亦多次表示希望用祐漢舊區進行“先行先試”。   然而,在祐漢舊區
期刊
澳門特區從2009年至今,經歷了崔世安特首施政的十年。這十年時間裏,崔世安特首帶領澳門社會各界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延續了第一、二屆政府開創的良好勢頭,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展現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這些成績是和公務員團隊積極配合政府的施政密不可分的。   回顧崔世安特首管治下的10年,特區政府
期刊
澳門近十年來,第三、四界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和行政長官崔世安領導下,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帶領澳門社會實現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各方面表現出色,取得了極高的人類發展指數和巨大的經濟總量,總體上政績令人滿意。但是,在前進的道路上,政府工作始終是“進步與不足”、“成績與問題”互相交織。行政長官崔世安治下,公共行政管理仍暴露出政府執行不力、決策力不高,較多存在政策
期刊
政策諮詢、落地,有溝沒“通”   澳門第三、四屆政府在行政長官崔世安的帶領下,依法施政,推動經濟平穩發展,持續改善民生工作。回顧這十年,澳門社會整體呈現出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徵就是“平穩”,施政理念從過去第一、二屆政府的經濟急速發展轉型為強化社會民生的平穩發展期。隨著首十年的經濟急速提升,進入第二個十年,澳門社會的矛盾呈現出新的特點,崔世安特首帶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穩健施政,維持社會穩定,著力促進民生
期刊
2011年,在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廣東省人民政府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共同簽署了《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拉開了粵澳兩地政府緊密合作的嶄新序幕。在這樣的背景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下稱:產業園)作為該協議下的首個落地項目,承載了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和促進粵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使命,為包括澳門在內的企業、專業人士、青年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歷年來,產業園依託國家大力支持和區位優勢,一直以
期刊
城市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以新城A區規劃來講,有否出現土地資源過度傾斜的問題,會否壓縮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空間?對澳門城市可持續發展及提升居民生活質素有何影響?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澳門土地資源有限,更加要得到善用,政府將在A區建二萬八千個公屋單位及四千個私人房屋單位,單以數量看這個比例頗大。一是,同一區密集興建這麼龐大的公屋群,社會較關注十多萬人口居住所需配套設施如何;二是僅規劃四千個私
期刊
廣建公屋是否是解決現有房屋和社會問題的出路?新城A區規劃建成容納十萬居民的新公屋社區,是否有助促進社會和諧的施政目標?是否贊成政府加速廣建公屋,以滿足到社會上各階層對公屋的需求?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澳門回歸20年以來,政府推出了二萬五千多個公屋單位,包括經屋一萬五千多個、社屋九千四百多個,切實解決了二、三萬個家庭的住屋問題。一些社會意見認為,特區政府財政充裕,亦有土地資源,應學習新
期刊
一直以來,澳門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澳門與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積極邀請內地藝術家來澳門進行文化交流。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了嶺南名家洪植煌於7月16日蒞臨澳門開展辦個人畫展。   當日傍晚,“與百姓同悅——嶺南名家洪植煌國畫作品展”開幕式假澳門陸軍俱樂部展覽廳揭幕,中聯辦宣文部文體處副處長辛建波、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公共外交和新聞部副主任朱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區榮智、澳門潮屬社
期刊
借鑑他地的公共房屋建設經驗,您認為有哪些值得澳門可借鑑的?   澳門地產業總商會葉建華理事長: 我支持特區政府“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政策。一方面,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多建社屋,讓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居有其所,當社屋住戶收入增加或有條件購買自置物業,就要退場讓出單位給有需要的人群入住;另一方面,經屋作為公共資源,定位是協助一部分冇能力在私人房屋市場置業的居民解決住房問題,政府可以有規劃地
期刊
20年城規導向:  “經濟”到“民生”   回顧過去十年的澳門城市規劃發展態勢,首先要正視的一點在於,特區政府本身是有延續性的,無論誰做特首,無論哪屆政府,政策上都或多或少有延續性,而任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其立足點都在於如何發展好澳門,包括城市規劃發展的政策亦如是。   回歸初期,澳門經濟雖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底子仍比較薄,財政收入還處於比較低的水準,亦因此,当时的特區政府将重點聚焦於發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