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传统刻在心中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沉淀,闪耀着民族的智慧与光芒。大浪淘沙,五千年的文明在现代社会灼灼其华。自2017年起,中国文化将跃入各大考試试卷,而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将传统深刻在心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是历经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形成的底蕴,所达成的共识。传统文化尤如一个能固住散沙的器皿,让众生百态更团结地聚在一起。而近年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青年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大街小巷开着日韩生活馆,人人脚登耐克、阿迪。毫无疑问,世界文化正趋于多元化,而在百花齐放的地球村中,我们更应紧握住自己的传统文化。
高考大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这一方面反映出,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必将是以传统为本,社会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另一方面,在最具有权威的考试中加入传统文化为考核内容,这也为我们年轻人敲响警钟。传统文化如一条河流,本应永不停息地代代流传,如今,却要借助“高考”这一推动机让其重回大众视野。这无疑反映出传统文化所处的尴尬境地。
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中,传统是老一辈的代言词,而潮流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倘若丢失了传统,我们如同在黑夜中熄灭了最后一盏引航灯,必定会在潮流里人云亦云,像无头蝇一般迷失方向。然而,传统文化的消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遥不可及,就在今年,希腊宣布取消使用罗马数字,可想而知,不久的将来,这一灿烂辉煌的成果将会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中华文化被窃取这一现象更不能被忽视,韩国将本属于我国的中秋节申请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应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试想一下,古往今来,多少诗词歌赋皆因中秋节而生?我们不应看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扣人心弦的诗句却成了外国节日的产物。
我的身上早已刻上“中国印”,这句话不应只是一句令人振奋的歌词,我们每一个都应将民族的徽章刻在胸前,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印在心中,将祖国的传统文化紧握手中,像奥运圣火一样,永不熄灭。
传统文化在试卷上只是一种手段,而将传统文化刻在心中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心,才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祖国的璀璨文明。
用方言装点人生
近日,一组爷爷教孩子说方言的漫画在网上走红,网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普及,有人认为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而我认为适度学习方言,可以装点我们的人生。
陈忠实曾言: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粗布短衣最惬意。而我认为方言也很动听。方言是经过历史沉淀、口耳相传而产生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方言以通俗化的语言拉近人们的距离,以特殊的口音区分不同地区的人们。方言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有它独特的魅力,而我们不应因今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而彻底抵弃方言,这犹如遗弃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珍宝,即便其使用价值不同于以往,但我们仍要爱护与传承。
“真正的伟大是质朴而谦虚”,别林斯基这样提到。我们的方言是质朴的,我们的方言更是伟大的。方言是不同地区文化的载体,它与当地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如一曲乐章,讲述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国有句古话“人不可忘本”,贺知章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正是“本”的代表,无论在外漂泊多少年,乡音不会变,“本”也不会丢。现如今,不少人认为方言很土、很可笑。如果说学习一种新事物就认为旧事物土的话,那在当今英语热的潮流下,我们是否也会逐渐丢掉我们的汉语?当然不该,也不会这样,因为汉语是我们中国人的“本”。同样,方言亦是如此,它是不同地域人的“本”。
因口音问题而被“嘲笑”?这可能是多心了。口音的不同自然会引来关注,而我认为“笑”并非是“嘲笑”,可能仅仅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感知和兴趣。怕被嘲笑的人方可记得,我们新中国成立时,正是毛主席用一口浓浓的湖南方言宣布的。至今,人们历历在目,不正体现了方言所具的独特魅力吗?
学习方言是有一定的技巧所在的,我们在学习方言的同时,也能讲好普通话。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在节目中就经常曝出一口正宗的长沙话,不仅让当地人民倍感亲切,也让外地观众对长沙多一份了解。但在不少演讲中,汪涵依然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何况君子不器,一个人可以学习多门外语,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同时掌握好方言与普通话呢!
韩国一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我们要用我们的大米酿出我们的米酒香遍全世界”,而我想说: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方言成为我们的骄傲,如同一枚闪闪发光的胸章装点我们的人生。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沉淀,闪耀着民族的智慧与光芒。大浪淘沙,五千年的文明在现代社会灼灼其华。自2017年起,中国文化将跃入各大考試试卷,而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将传统深刻在心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是历经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形成的底蕴,所达成的共识。传统文化尤如一个能固住散沙的器皿,让众生百态更团结地聚在一起。而近年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青年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大街小巷开着日韩生活馆,人人脚登耐克、阿迪。毫无疑问,世界文化正趋于多元化,而在百花齐放的地球村中,我们更应紧握住自己的传统文化。
高考大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这一方面反映出,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必将是以传统为本,社会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另一方面,在最具有权威的考试中加入传统文化为考核内容,这也为我们年轻人敲响警钟。传统文化如一条河流,本应永不停息地代代流传,如今,却要借助“高考”这一推动机让其重回大众视野。这无疑反映出传统文化所处的尴尬境地。
在很多年轻人的观念中,传统是老一辈的代言词,而潮流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倘若丢失了传统,我们如同在黑夜中熄灭了最后一盏引航灯,必定会在潮流里人云亦云,像无头蝇一般迷失方向。然而,传统文化的消失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遥不可及,就在今年,希腊宣布取消使用罗马数字,可想而知,不久的将来,这一灿烂辉煌的成果将会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中华文化被窃取这一现象更不能被忽视,韩国将本属于我国的中秋节申请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现象应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试想一下,古往今来,多少诗词歌赋皆因中秋节而生?我们不应看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扣人心弦的诗句却成了外国节日的产物。
我的身上早已刻上“中国印”,这句话不应只是一句令人振奋的歌词,我们每一个都应将民族的徽章刻在胸前,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印在心中,将祖国的传统文化紧握手中,像奥运圣火一样,永不熄灭。
传统文化在试卷上只是一种手段,而将传统文化刻在心中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负责的心,才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祖国的璀璨文明。
用方言装点人生
近日,一组爷爷教孩子说方言的漫画在网上走红,网友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普及,有人认为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而我认为适度学习方言,可以装点我们的人生。
陈忠实曾言: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粗布短衣最惬意。而我认为方言也很动听。方言是经过历史沉淀、口耳相传而产生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方言以通俗化的语言拉近人们的距离,以特殊的口音区分不同地区的人们。方言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有它独特的魅力,而我们不应因今日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而彻底抵弃方言,这犹如遗弃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珍宝,即便其使用价值不同于以往,但我们仍要爱护与传承。
“真正的伟大是质朴而谦虚”,别林斯基这样提到。我们的方言是质朴的,我们的方言更是伟大的。方言是不同地区文化的载体,它与当地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如一曲乐章,讲述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中国有句古话“人不可忘本”,贺知章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正是“本”的代表,无论在外漂泊多少年,乡音不会变,“本”也不会丢。现如今,不少人认为方言很土、很可笑。如果说学习一种新事物就认为旧事物土的话,那在当今英语热的潮流下,我们是否也会逐渐丢掉我们的汉语?当然不该,也不会这样,因为汉语是我们中国人的“本”。同样,方言亦是如此,它是不同地域人的“本”。
因口音问题而被“嘲笑”?这可能是多心了。口音的不同自然会引来关注,而我认为“笑”并非是“嘲笑”,可能仅仅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感知和兴趣。怕被嘲笑的人方可记得,我们新中国成立时,正是毛主席用一口浓浓的湖南方言宣布的。至今,人们历历在目,不正体现了方言所具的独特魅力吗?
学习方言是有一定的技巧所在的,我们在学习方言的同时,也能讲好普通话。湖南电视台主持人汪涵在节目中就经常曝出一口正宗的长沙话,不仅让当地人民倍感亲切,也让外地观众对长沙多一份了解。但在不少演讲中,汪涵依然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何况君子不器,一个人可以学习多门外语,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同时掌握好方言与普通话呢!
韩国一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我们要用我们的大米酿出我们的米酒香遍全世界”,而我想说: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方言成为我们的骄傲,如同一枚闪闪发光的胸章装点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