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人们对数理化的学习有这样的总结:“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物理成绩是想出来的,化学成绩是背出来的”。物理学习中的“想”,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想象和领悟过程,因此,物理教学必须体现一个“悟”字。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几分钟内产生疑问、发现问题,物理情境的创设和和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谓物理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情感、兴趣,意志等)和教学中物理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而构成的一定的教学氛围和场景,简单的说,就是师生的“情”与物理的“境”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创设好、运用好物理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物理情境的作用
物理情境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往往要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1.以发现情境引发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学中创设发现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物理现象,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而去探究疑问;或者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发生矛盾,引起意外惊诧,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2.以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开始于问题,也存在于问题之中。通过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必要的认知帮助。也就是说从物理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或诱发学生的联想,或否定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他们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3.以反思情境深化认识
反思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他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错误行反思、经验性反思、概括性反思和创造性反思。
二、“物理情境”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物理情境”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物理模型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构建起符合物理情境的物理模型。
如在“电阻”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微观事物建立宏观模型:把一段金属导体想象成一根很粗的管道,而构成金属的微粒(原子)可以想象成管道中堆砌的有一定间隙的球形物体,将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自由电子)想象成在这些缝隙中自由穿梭的小沙粒。金属导体导电就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不得不穿越原子的縫隙,因而受到阻碍作用。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电阻的定义,并为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物理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适宜的物理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物理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强化物理学习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要换脑》2000第44期《教育文摘周报》
2、《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
3、《物理教师》2006年第八期
4、《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李建平
所谓物理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情感、兴趣,意志等)和教学中物理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所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而构成的一定的教学氛围和场景,简单的说,就是师生的“情”与物理的“境”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创设好、运用好物理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物理情境的作用
物理情境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往往要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1.以发现情境引发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学中创设发现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物理现象,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而去探究疑问;或者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发生矛盾,引起意外惊诧,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2.以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开始于问题,也存在于问题之中。通过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也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必要的认知帮助。也就是说从物理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或诱发学生的联想,或否定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他们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炼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3.以反思情境深化认识
反思是指学习者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他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错误行反思、经验性反思、概括性反思和创造性反思。
二、“物理情境”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物理情境”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物理模型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构建起符合物理情境的物理模型。
如在“电阻”一节的教学中,可以针对微观事物建立宏观模型:把一段金属导体想象成一根很粗的管道,而构成金属的微粒(原子)可以想象成管道中堆砌的有一定间隙的球形物体,将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自由电子)想象成在这些缝隙中自由穿梭的小沙粒。金属导体导电就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不得不穿越原子的縫隙,因而受到阻碍作用。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电阻的定义,并为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物理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适宜的物理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物理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强化物理学习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要换脑》2000第44期《教育文摘周报》
2、《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
3、《物理教师》2006年第八期
4、《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