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意识:观古今于须臾——调动审美感观;云想衣裳花想容——进入审美意境。
  关键词: 中小学诗歌教学 审美意识 审美感观 审美意境
  
  诗是美文学,是文学的精华。尤其是入选课本的诗歌,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美?我认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满怀诗人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链接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歌独有的抒情美、含蓄美、意境美和音乐美,教学中抓住审美渗透时机,对学生进行美的滋润,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释放美的声音及感受美的心灵,力求达到“润美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我就联系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观古今于须臾——调动审美感官
  人们对美食的眷恋,因为它具备了色、香、味;人们对影视的喜好,因为它调动着视觉、听觉,全方位地刺激着人的感官。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其感情共鸣。心理学认为,视觉、听觉是“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所以,在对诗歌的审美感受中,视觉和听觉首先起主导作用。因此,可从如下途径去丰富学生对诗歌的视听形象。
  1.精构导语,披文入境。诗歌形象性极强,教师可以用富于激情的描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教学《山居秋瞑》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秋天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山野上,月光把苍松映得青翠,月下的山泉清澈透亮。忽然,宁静的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回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抖动着水珠,向两边披分,呵,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像这样的导入,既描绘出诗歌的内容,又把学生带入到对优美宁静的山居生活的向往的情感中。
  2.激情吟诵,体悟韵律之美。诗歌,讲究声律和谐,有极强的音乐性。教师可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时,正确把握诗歌蕴含的感情,抑扬顿挫地引用示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饱含激情脱稿吟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慷慨激昂的语调中,学生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联想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一派新的气象。在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中,感受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3.巧用媒体,再现意境之美。回顾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孔夫子到现代,教育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教学手段的变革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网络技术的兴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加快了信息的传输。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综合了视听与计算机的优势,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摄影技术、动画技巧、音响效果,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制作课件时,要充分展现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让学生获取更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如在教《山行》一诗时,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一条弯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在白云深处,隐约可以看见有人住的房子,路旁有美丽的枫树林,这时正在赶路的马车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位诗人。接着教师就此机会发问:“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位诗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笔下的《山行》。”在学生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借助音乐,调动情感。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营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到美的形象,激起美的情感。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同名乐曲《春江花月夜》,在学生闭眼聆听之时,教师可适时提问,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曲终了,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他看到了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有的说,他看到了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也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真乃是一曲终罢情未终。
  二、云想衣裳花想容——进入审美意境
  中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一些意境优美、深入浅出的优秀作品,有的甚至是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的佳作。我们对这些古诗词的教学处理,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篇佳句,而应当让他们能够透过作品,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欣赏到古诗文背后那令人陶醉和神往的美的意境,去感受伟大祖国那烟雨江南的风韵,长河落日的雄浑,高山流水的雅致,人面桃花的唱吟……
  1.抓住“诗眼”,含英咀华。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精辟的字词。每个诗人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往往要通过“诗眼”来表现。有的诗眼,形象生动,传神入微,像大家比较熟悉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等等。抓住“诗眼”,就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深入体会,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假如那样写效果如何?如杜枚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把“笼”字换成“照”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笼”字连用,把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种景象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朦胧冷清的景色。总之,“诗眼”是一首诗中的关键,只要我们披文入境,认真研读,自然就会感受到作者锤词炼句的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中体会诗歌的含蓄美。
  2.激发想象,展开联想。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调动情感去理解、感受、体味,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人用文字描写的事物的情状在自己脑海中重现,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例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尤其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充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联想相关送别诗体会离别之情。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感受到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帆影已经消逝了,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远方。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是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把诗人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审美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远不止以上列举的这些。但无论方法和途径如何变化,它们的目标、归宿是一致的,即充分理解、欣赏古人美文之美,用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至于哪种审美教学方法最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最佳方法要靠执教者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造,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达到最佳的审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家珑,高万同主编.小学语文新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农村小学中,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文章对使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写作教学 写作水平    提到作文,许多家长、孩子都为此头疼,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孩子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多。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导致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从而阻碍
摘 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
摘 要: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是他所写的儒林中的人物,即男性,但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同样值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鲁小姐和沈琼枝。他们同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女性,在他们身上有着受时代影响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女性的分析,从而发掘从她们身上折射的清代八股制下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女性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第36题的评析,指出该题在命题的立意、具体材料的运用、考查范围和知识点的把握、试题形式、教材联系等方面具有厚重、灵动、宏大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 2011年高考安徽省文综卷历史试题第36题    2011年高考已经成为历史,安徽省是自主命题的省份之一,2011年高考文综卷呈现出许多亮点,其中历史试题更具特色。  一、第36题试题解读  1.试题再现。 
摘 要: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成人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多年的管理工作經验,作者提出实施“讲管理、谋开发、创品牌”的农村成人学校的三讲经营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 农村成校 管理 开发 品牌    农村成校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终身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成
摘 要: 电视讲坛类节目渐渐冷清,其原因要从传播五要素进行一一探讨。从与大学课堂教学的比较中可知,电视讲坛类节目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必然走向沉寂的原因。  关键词: 电视类讲坛节目 大学课堂教学 沉寂原因    电视讲坛类栏目起始于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2000年,凤凰卫视开《世纪大讲堂》栏目,随后,中央电视台
摘 要: 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大量的“群育思想”,有博大而厚重的关于“辟育思想”的智慧。它以“仁”为核心,始终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秩序这一问题来论述自己的群育观念及理论。儒家辟育思想对艺术—审美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美导善的方向和理念,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和人际关系秩序构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儒家群育思想 诗可以群 和而不同 止于至善    群育,即“群体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云儿的小曲中表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指出因为措词、句式和节奏的不同处理,在表现原著效果方面两译本的差异。  关键词: 《红楼梦》 云儿小曲 杨译本 霍译本    一、引言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段情节描写宝玉“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揭示当时贵族子弟们淫靡逸乐的生活习气。其中所有的曲令都切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
摘 要: 作者以访谈法为研究手段,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学专业的部分女硕士研究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研究,以戴维·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探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个性等因素对她们成就动机的影响,并分析访谈内容,对中国高校女性研究生的成就动机作出大体的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校历史学 女硕士研究生 成就动机 影响因素    
摘 要: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使用某种语言的有效程度。高师学生语言态度个案调查显示,普通话认同度最高、英语次之、方言最低,但英语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情感性让位于功利性,语言生态现状已超出了语言可以自我调控的“生态域限”。语言生态和谐意识指导下的有效调适,有助于建构以普通话为主体的多语和谐生态环境。  关键词: 语言态度 高师语言生态 语言和谐    “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生态学,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