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会给你们一个格林斯潘式的答案”
“如果你们觉得看透了我,你们一定误解了我讲的话”,格林斯潘一次在接受美国国会听证时说。当时格老刚刚接掌美联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并制定基准利率;其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他拥有的手段包括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对银行业的监管权。
国会议员希望听到格林斯潘的想法和对策,想知道什么是他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不过格老并不配合。他的发言充满了冠冕堂皇的套话、模棱两可的措辞和深奥难懂的经济学术语。他讲的是“格林斯潘语”,那些议员老爷们根本听不懂。这正是格林斯潘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也一直提倡央行行长应该使用“格林斯潘式”的语言。的确,那时,财政部的官员想回避某个问题时,会说“我会给你们一个格林斯潘式的答案”。
为什么央行行长应当语焉不详?一个经典的解释是,政客或者选民通常都是短视的——他们只关注今后一两年的情况,却不懂得这会改变人们的长期预期。选民和政客总是倾向于略低一点的利率和略高一点的总需求,并认为这样可以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增加利润,使他们从中获益。但他们都不了解这些“略差一点”的信号在长期会带来难以避免的滞胀。
如果企业家、工会和金融家都相信联储将提供比经济实际需求略多一点的流动性,那么他们期望的流动性水平就会超过经济运行的需要。这就迫使联储为防止通胀而采取紧缩政策,从而造成生产能力闲置,企业损失利润,失业率上升。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如果联储的决策受到政客或选民的干扰,这一天就不远了。
美联储前主席威廉马丁认为,央行行长的职责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就把酒撤掉”(意即在经济过热之前加息)。选民和政客却不希望这样,他们也不会容忍——假如他们清楚联储的计划。
如果联储用选民和政客都能明白的语言来宣布货币政策,他们就会被否决,甚至被迫采用可能引起恶性通胀的扩张性政策,这在长期对每个人都是不利的。所以,最好用“格林斯潘语”来讨论这些问题。这样政客和选民所得到的信息不过是,联储的决策是反复研究的结果,只要接受政策的结果就行了。这种模糊的语言,是确保中央银行能够完成稳定物价使命的重要保障。
这种低透明度的法则现在似乎不适用了。今天的选民和政客似乎都更担心通货膨胀,甚至愿意接受短期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以满足稳定物价的长期目标。这种情况下,关于政策的争论可能是有益的,也不必再限于会讲“格林斯潘语”的少数人。因此,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央行都在着手增加透明度,努力使央行的目标、想法、程序和政策更广泛、更清楚地为公众所知。他们所依据的是经济学家的一张旧处方:信息总是越多越好,每个人会对他们需要的信息做出判断,并且有能力提前作出评估。
不过,近期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以来,世界各国的央行正对增加透明度产生怀疑。央行提供的信息越多,表达的语言越清晰,市场的反应似乎就越剧烈,也越盲目,即使央行所说的并不是什么新闻。更多的信息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大的困惑。联储不断发表声明,新任主席伯南克则到国会去作证,帮助议员减少对这些声明的困惑,而这些声明的本意是想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每次联储官员开口解释,就给市场提供了另一个误读的机会,有人就会据此做出买卖证券、调整工资或产品价格等联储无意影响的决策。
我们经济学家很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有那么多人依据联储3月下旬的声明确信不久之后会降息?而这份声明里仅仅是说“减息由不大可能变成一种可能”。为什么最后伯南克不得不花时间对他没有说过的言论作出澄清?为什么当联储在努力保持政策高度的连贯性,使政策调整越来越平滑的同时,有线电视总是热衷于报道联储的政策正在转向?
我们期望,联储把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讲得越清晰越连贯,市场就会感知得越好。我们期望,现在的担心和困难仅仅是一种痛苦的过渡。市场上太多的人还不适应一个“可以被理解”的联储,当他们以为联储的政策发生了转向时,事实上转变的只是联储的沟通方式。
据我所知,联储正在全面评估他们的沟通策略。他们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教授出身的伯南克,希望像教导学生一样,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的做法,看来是行不通的。也许还要一两年,才能让美联储相信,他们应该使用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措辞,更少的公开讲话,并重拾“格林斯潘语”。
“如果你们觉得看透了我,你们一定误解了我讲的话”,格林斯潘一次在接受美国国会听证时说。当时格老刚刚接掌美联储,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并制定基准利率;其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他拥有的手段包括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对银行业的监管权。
国会议员希望听到格林斯潘的想法和对策,想知道什么是他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不过格老并不配合。他的发言充满了冠冕堂皇的套话、模棱两可的措辞和深奥难懂的经济学术语。他讲的是“格林斯潘语”,那些议员老爷们根本听不懂。这正是格林斯潘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也一直提倡央行行长应该使用“格林斯潘式”的语言。的确,那时,财政部的官员想回避某个问题时,会说“我会给你们一个格林斯潘式的答案”。
为什么央行行长应当语焉不详?一个经典的解释是,政客或者选民通常都是短视的——他们只关注今后一两年的情况,却不懂得这会改变人们的长期预期。选民和政客总是倾向于略低一点的利率和略高一点的总需求,并认为这样可以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增加利润,使他们从中获益。但他们都不了解这些“略差一点”的信号在长期会带来难以避免的滞胀。
如果企业家、工会和金融家都相信联储将提供比经济实际需求略多一点的流动性,那么他们期望的流动性水平就会超过经济运行的需要。这就迫使联储为防止通胀而采取紧缩政策,从而造成生产能力闲置,企业损失利润,失业率上升。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如果联储的决策受到政客或选民的干扰,这一天就不远了。
美联储前主席威廉马丁认为,央行行长的职责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就把酒撤掉”(意即在经济过热之前加息)。选民和政客却不希望这样,他们也不会容忍——假如他们清楚联储的计划。
如果联储用选民和政客都能明白的语言来宣布货币政策,他们就会被否决,甚至被迫采用可能引起恶性通胀的扩张性政策,这在长期对每个人都是不利的。所以,最好用“格林斯潘语”来讨论这些问题。这样政客和选民所得到的信息不过是,联储的决策是反复研究的结果,只要接受政策的结果就行了。这种模糊的语言,是确保中央银行能够完成稳定物价使命的重要保障。
这种低透明度的法则现在似乎不适用了。今天的选民和政客似乎都更担心通货膨胀,甚至愿意接受短期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以满足稳定物价的长期目标。这种情况下,关于政策的争论可能是有益的,也不必再限于会讲“格林斯潘语”的少数人。因此,世界主要工业国的央行都在着手增加透明度,努力使央行的目标、想法、程序和政策更广泛、更清楚地为公众所知。他们所依据的是经济学家的一张旧处方:信息总是越多越好,每个人会对他们需要的信息做出判断,并且有能力提前作出评估。
不过,近期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以来,世界各国的央行正对增加透明度产生怀疑。央行提供的信息越多,表达的语言越清晰,市场的反应似乎就越剧烈,也越盲目,即使央行所说的并不是什么新闻。更多的信息带来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大的困惑。联储不断发表声明,新任主席伯南克则到国会去作证,帮助议员减少对这些声明的困惑,而这些声明的本意是想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每次联储官员开口解释,就给市场提供了另一个误读的机会,有人就会据此做出买卖证券、调整工资或产品价格等联储无意影响的决策。
我们经济学家很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有那么多人依据联储3月下旬的声明确信不久之后会降息?而这份声明里仅仅是说“减息由不大可能变成一种可能”。为什么最后伯南克不得不花时间对他没有说过的言论作出澄清?为什么当联储在努力保持政策高度的连贯性,使政策调整越来越平滑的同时,有线电视总是热衷于报道联储的政策正在转向?
我们期望,联储把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讲得越清晰越连贯,市场就会感知得越好。我们期望,现在的担心和困难仅仅是一种痛苦的过渡。市场上太多的人还不适应一个“可以被理解”的联储,当他们以为联储的政策发生了转向时,事实上转变的只是联储的沟通方式。
据我所知,联储正在全面评估他们的沟通策略。他们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教授出身的伯南克,希望像教导学生一样,增加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的做法,看来是行不通的。也许还要一两年,才能让美联储相信,他们应该使用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措辞,更少的公开讲话,并重拾“格林斯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