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培养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
引言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要求老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兴趣、知识储备和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才能;新课改要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理念需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来落实。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实现“四个转变”
新课程教育理念突出“四个转变”:教育目的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如教学目标应使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这些动词清晰、具体,学生易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育过程上,确立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如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转变成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教育模式上,确立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如新课改提倡实施探究课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育手段上,确立以教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如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二、构建新课堂,落实新理念,设计“自主、合作、探 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些精当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为什么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为什么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去,夏季回来?为什么我国北方房与房的间距比南方宽?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维误人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2既分工又协作 ,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自然地理理性较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读图、演示来获得这些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个体探究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就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直到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节的文字内容不多,主要讲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光照图的识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产生的成因等,课本文字却未提及,而这些内容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及今后的解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设计了以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永安半个月昼长的变化,做好记录,并归纳变化规律;再布置自由组合约4-6人合作小组自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成因”演示学具:用白纸皮剪一个圆(画上经纬线)和一个同半径的半圆(涂黑作夜半球)相连的一个箭头,在圆心处连一个旋转轴。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课本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挥创造性思维活动:1、三幅图中的P点昼夜长短各为多少,有什么变化?2、你们有什么办法算某条纬线的昼长和夜长?等,然后小组合作演示自制学具,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及规律:顺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移动学具中的太阳光线(图中的箭头)观察、讨论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及规律,以小组抢答的形式,看谁发现的规律又多又准确。将竞争意识引人课堂,激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最后各小组选一位代表走向讲台,以学生认为最好的形式总结各个小组演示、观察、讨论的结果。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很多独特、新颖的见解,总结出许多课本上没有,又很实用的规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分析地图、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我校學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几位同学选择了《玉苍山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订方案。为此他们让我提些建议。经过思考我给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玉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根据什么数据分析?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学生根据我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在选题、制订方案、开展研究、数据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环节,都会出现一些让学生难以逾越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特别是对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作比较详细的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数据的处理,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以及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通过总结反思,学生还会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引导质疑,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
引言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要求老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兴趣、知识储备和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才能;新课改要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理念需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来落实。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实现“四个转变”
新课程教育理念突出“四个转变”:教育目的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如教学目标应使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这些动词清晰、具体,学生易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育过程上,确立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如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转变成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教育模式上,确立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如新课改提倡实施探究课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育手段上,确立以教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如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二、构建新课堂,落实新理念,设计“自主、合作、探 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些精当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为什么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为什么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去,夏季回来?为什么我国北方房与房的间距比南方宽?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维误人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2既分工又协作 ,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自然地理理性较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读图、演示来获得这些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个体探究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就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直到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节的文字内容不多,主要讲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光照图的识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产生的成因等,课本文字却未提及,而这些内容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及今后的解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设计了以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永安半个月昼长的变化,做好记录,并归纳变化规律;再布置自由组合约4-6人合作小组自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成因”演示学具:用白纸皮剪一个圆(画上经纬线)和一个同半径的半圆(涂黑作夜半球)相连的一个箭头,在圆心处连一个旋转轴。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课本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挥创造性思维活动:1、三幅图中的P点昼夜长短各为多少,有什么变化?2、你们有什么办法算某条纬线的昼长和夜长?等,然后小组合作演示自制学具,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及规律:顺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移动学具中的太阳光线(图中的箭头)观察、讨论昼夜长短的变化成因及规律,以小组抢答的形式,看谁发现的规律又多又准确。将竞争意识引人课堂,激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最后各小组选一位代表走向讲台,以学生认为最好的形式总结各个小组演示、观察、讨论的结果。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很多独特、新颖的见解,总结出许多课本上没有,又很实用的规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分析地图、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我校學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几位同学选择了《玉苍山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订方案。为此他们让我提些建议。经过思考我给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玉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根据什么数据分析?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学生根据我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在选题、制订方案、开展研究、数据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环节,都会出现一些让学生难以逾越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特别是对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作比较详细的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数据的处理,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以及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通过总结反思,学生还会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引导质疑,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